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醫理論認為,從中醫的歷史過程看,古代的人們有形態實體的認識

中醫理論認為,人之立學,往往具有原初的激發動因和目的,即原點和原動力。生命形神皆備,是中醫學與西醫學共同關注的客觀對象,因為原點和原動力的不同,中醫和西醫走上了兩條截然不同的邏輯理路,形成了不同的臨床路線。

中醫理論認為,《素問·上古天真論》一開始就明確了中醫學立學的原點和發展的原動力,即以「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等客觀的生命結局為原點,以實現「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的生命目標為原動力。由於原點和原動力的作用,中醫立足不同的生命結局反思生命之「道」,反思不同生命結局的生命歷程,在完全自然本真的前提下,構建中醫理論,發展辨證論治。

中醫理論及其辨證論治的客觀對象,是活生生的人,是時空相關的病,沒有人為地增加生命與時空聯繫的距離,更沒有將生命與時空隔離開來,其生命的真實性和客觀性,是實驗室手段無法取代和再現的。

中醫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如果沒有人,根本沒有客觀性可言,可以說,生命結局是終結性的客觀。理論的系統性和嚴謹性,不一定具有最佳生命結局的可靠性。中醫學原動力的終極目標,不在於理論的冠冕堂皇,再漂亮、嚴密的理論,如果給生命帶來的不是「形與神俱,盡終其天年」,就不可能融入中醫,即便混入,遲早也會在生命實踐的長河中被淘汰。中醫理論的形成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始終都把生命和外部世界聯繫起來,專註於生命之「應」的動態規律。

中醫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從中醫的歷史過程看,古代的人們並不是沒有形態實體的認識。《靈樞·經水》就明確指出,人的形體「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三國時期的華佗,腦部手術的臨床運用,說明中醫的形態學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中醫沒有沿著形態學的路走下去,沒有形成類似於抗菌消炎那樣的以病灶為目標的對抗性醫療,是後來的中國人笨了,沒有華佗再世了呢,還是其他原因?

中醫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形態認識是一種靜態的,需要在某種人為條件下將形態孤立地分別開來,加以界定標準,才能確定形態的質與量。人具有相同/相似的形態結構,即便是男女有別,在同樣的時空環境中,同樣的男人、同樣的女人,生命結局大不相同;同樣的家族遺傳,生命結局大不同;就是同樣的疾病,生命結局也同樣是千差萬別。有的年半百而衰、而亡,有的度百歲而神采奕奕,有的昨天活蹦亂跳,今天突然離開人世,這是在任何地方、什麼時候都客觀存在的生命真實。在中醫理論看來,不同個體的不同生命結局,不是大自然等外部環境的結果,而是我們自身生命之「應」發生了問題,喪失了時空順應性。

中醫理論認為,自然的存在,不知道要比生命的存在早多少億年,宇宙運行,不僅是生命存在的前提和搖籃,而且是生命存在的規定和基礎,生命不能背離自然規律而獨自存在。對自然,我們需要有敬畏之心,遵循自然規定的路線走下去。《素問·六微旨大論》:「天之道也,如迎浮雲,若視深淵,視深淵尚可測,迎浮雲莫知其極。」天道是自然之道,我們只能認識它、順應它,不能改變它,讓它來順應我們。

中醫養生

傳統的養生理論是建立在中國古代哲學基礎之上的,它的形成和發展與中國幾千年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密切相關,更有流傳至今的豐富多彩的養生方法。中醫養生理論以「天人相應」「形神合一」的整體觀念為出發點,特彆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及社會環境的協調,以及心理與生理的協調統一。中醫學形成了一套較為完善而富有民族特色的養生觀和養生術,從古典藝術中吸取豐富營養,同時創造了獨特的養生文化。

中醫理論,養生

中醫理論認為,天道和人道,通過生命之「應」,使每個具體的生命個體和外部世界聯繫起來,這種聯繫以「氣」為中介,以生命感應性為根本。雖然天道若「迎浮雲莫知其極」,但是天道寒熱等氣候變化,我們是能夠感覺、感應的,是能夠通過生命之「應」,把握其「至而至者和;至而不至,來氣不及也;未至而至,來氣有餘也」等基本規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