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12歲女孩不能告訴父母的秘密:結束生命前,她到底經歷了什麼?

文 | 米粒媽 (公眾號米粒媽頻道)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新聞,至今想起來都鼻頭泛酸。

在湖南一所中學,一個初一的女生離家出走,好幾天都沒回家,最後在江邊找到了她,那時她已經自溺身亡。

才12歲,生命就戛然而止,想想都覺得悲痛。

小女孩的父親說,女兒平時特別乖巧,學習成績也很好。但從四月份開始,不知道為什麼,女兒時不時從家裡偷錢。

第一次被發現偷了600元,父親問她原因,她只是說「下次再也不敢了」。

5月23日,小女孩再次被發現偷錢,父親追問原因,小女孩依然沒有開口,只是在角落哭泣。父親氣急之下就用水管打了女兒。

結果到了25日凌晨,小女孩離家出走了,經過好幾天搜尋才在江邊發現她的遺體……

(小女孩生前最後的身影)

等到警察調查之後才發現,小女孩之所以偷錢,是因為長期被班上的男同學杜帥威脅。

杜帥要求小女孩每周給50塊錢,不給就直接動手掏,還揚言「弄死你」。小女孩告知老師還被認為撒謊,恐懼之下,小女孩只能以偷錢的方式來滿足男同學的需求。

小女孩父親得知真相後,無比悲痛地說,這些女兒從來沒有告訴過他。

想想孩子在受到傷害無人可求助的時候都不敢告訴爸媽,那是一種怎樣的絕望?

如果老師當初對女孩多點信任,如果父母在發現孩子偷錢時,能夠正確地和孩子溝通,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安全感,這個悲劇完全可以避免。

為什麼很多孩子承受著壓力,寧願自己消化也不願意向父母傾訴或者求助?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和孩子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

2018年《全國家庭教育狀況調查報告》顯示,中國的父母和孩子存在著很大的溝通問題。

有兩成多的家庭幾乎沒有親子交流,還有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過程中,不講究方法,也缺乏尊重。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喜歡和父母交流的,在成長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或有困惑,首先想到的傾訴對象就是父母。

但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如果家庭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孩子的心事沒有傾訴的渠道,時間久了,孩子自然也會關上自己的心門,導致親子關係的隔閡。

實際上,每個孩子的問題,都是父母的問題。孩子是怎麼一步步和我們變得疏遠的,我們做父母的,確實需要認真反思一下。

對孩子的不信任,是孩子拒絕溝通的開始

知乎上有人問:是什麼導致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願意和家長溝通?

有一個高贊回答:長期的不信任。

我有個高中同學,就和她媽媽關係特別不好。小時候她每次遇到什麼麻煩,都會第一個告訴自己的媽媽。但首先得到的不是安慰,而是一連串的質疑。

感冒了,劈頭蓋臉的罵她不多穿點;和別人發生爭執,就說是她脾氣不好,別人受不了;東西被偷了,責怪她大大咧咧,所以小偷會挑她下手……

長此以往,無論發生什麼事她選擇自己默默承受。她說:「在我媽媽看來,我遇到的所有問題,都是因為我有問題,根本沒法溝通,太痛苦了。

其實對於孩子來說,父母就是他們的全部世界,孩子對父母有著天然的愛與信任。一旦這種信任被辜負,對孩子來說,就是傷害的開始。

在電影《嘉年華》裡,12歲的小文,被朋友的「乾爹」性侵,這個時候本來最需要父母的依靠。

但小文的媽媽得知自己女兒被辱後,先是狠狠給了她一巴掌,隨後歇斯底裡地撕扯著衣櫃裡女兒的漂亮裙子,「讓你穿這些不三不四的衣服」,並剪掉了小文的長髮。

播放GIF

在最受傷害的時候,反倒自己成了最大的罪人,以後再遇到類似的事情,孩子就會選擇不發聲,很多悲劇就是這樣發生的。

房思琪就是這樣一個悲劇。

在遭受家教老師屈辱後,房思琪曾偷偷暗示父母老師的所作所為,父母卻表示為人師表,不會乾出這種事。

房思琪依然不死心,就把自己的遭遇當成別人的故事講給媽媽聽,「聽說學校有個同學和老師在一起。」「誰?」「不認識。」「這麼小年紀就這麼騷。」

聽完,房思琪沒再說話了,從父母的回答裡,她已經知道父母對自己是不信任的。

如果父母對她多點信任,房思琪的人生完全可以重來,而不是至死都被折磨。

正如育兒專家楊樾所說:很多中國家庭有一種非常奇怪的邏輯,當孩子在外面被欺負了,家長總是先數落自己的孩子。

比如說:「你是不是先惹事了?」「你不惹事別人怎麼會欺負你?」「你怎麼會被他欺負,你看你那沒出息勁兒。「

當孩子找父母傾訴的時候,得到的不是父母的幫助與理解,而是父母的批判和指責,孩子自然也閉上了嘴巴,親子關係也就有了一道永遠無法填補的裂縫。

隻講大道理,不關心孩子內心想法的只是「偽溝通」

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和父母溝通,而是父母對孩子真正的需求置若罔聞,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身上,導致孩子從此關上了心門。

之前看《少年說》的時候,我對一個小女孩印象特別深。還沒上台前,她就非常擔憂地說「我媽等下會懟死我!」

小姑娘站在天台上吐槽自己的媽媽說,總是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比,而且是自己那個全班第一、全年級第一、全聯盟第一的學霸閨蜜。

女孩越說越激動,她說自己明明也很努力,為什麼媽媽就看不到她的閃光點,每次成績出來都是說最差的。

媽媽很理智的回應說:「我覺得你的性格需要打擊一下,不然你會飄的。」

媽媽還頭頭是道的分析,這樣是為了幫女兒培養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好的學習方法。

小姑娘哽咽著說她已經說了很多次自己不適合激將法,媽媽的做法只會讓自己覺得自己很差勁。

小女孩還說媽媽從來沒有改過,可見她和媽媽溝通過很多次。

面對女兒的控訴,媽媽沒有直接回應,而是轉移話題說,自己承諾女兒的事情都做到了,接著問女兒:「你承諾的所有事情都做到了嗎?」

小姑娘委屈得在天台上抹眼淚,面對硬核的媽媽,她孩子再次鼓足勇氣問媽媽能不能不把自己和別人家孩子比。

媽媽依然火力十足,劈裡啪啦又講了一堆大道理,反正意思就是以後該打擊還是得繼續打擊。

最後小姑娘無奈、落寞地哭著跑下了天台,在閨蜜面前淚流不止。

在這麼多人面前袒露心聲,本來就需要很大的勇氣,結果依然得不到媽媽的理解,這種憋屈的感覺,大概會讓小姑娘寧願和閨蜜交談,也不會再和媽媽袒露心聲吧。

就像主持人總結的,小姑娘的有些訴求,根本得不到滿足。

喜歡冷冰冰的講道理,不去關心孩子內心真正的想法,即便談了很多,在孩子看來,這樣的溝通,只不過是父母把他們的意志再強加了一遍。

如果每一次的溝通,孩子的需求都不能被聽見、被滿足、被解決,那麼孩子乾脆什麼都不說,更不會主動和父母溝通,至少這樣不會承受父母帶來的二次甚至多次傷害。

和父母無法溝通的孩子,到底有多絕望?

和父母的這種無效交流,真的太常見了。知乎上有個話題:和父母無法溝通你有多絕望?底下有2500多個回答,每一個都是無奈的故事。

「在心裡告誡自己,不要像他們對我一樣對我的孩子。」

「想起他們說過某些話做過的一些事就忍不住掉眼淚」

「你會覺得你們之間僅僅是血緣關係,卻恨不得成為陌路人。」

「他們以為我更懂事了,其實我只是不願意再說我的想法了。」

經常有父母抱怨孩子長大後和自己的關係越來越疏遠,越來越無話可說,卻沒有意識到,他們曾經給過孩子多大的傷害。

怎樣才能避免傷害,和孩子進行一些有效的溝通,促進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呢?

1、設身處地

在和孩子交流時,重要的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他們的期待,委屈,感動等等情緒是怎麼被激發起來的。在理解孩子的基礎上和他們交談,更容易取得孩子的信任。

2、平等姿態

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聊天,常常變成讓孩子彙報情況,這樣就把和孩子的關係變成了上下級了。要時刻記得孩子是一個和父母平等的個體,應該用平等的心態去尊重孩子。

我很少會問米粒「在學校怎麼樣?」「學到了什麼?」,而是和他分享我的一天,每次聽我的分享,他也會迫不及待講述自己在學校好玩的事。

我一直認為,孩子願意告訴你的總會告訴你,要是他不願意說的,問了也是白問。何必再讓孩子對你多一份抵製的情緒呢?

3、學會傾聽

很多時候家長只是在說,而忘記了「聽」。其實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傾聽」是第一步。

如果只是單方面命令,告訴孩子該怎麼做,卻極少傾聽孩子的心聲,導致孩子大了和父母之間覺得沒話可說。

尤其是很多爸爸本來就和孩子的接觸時間少,一有時間和孩子聊天了,就開始了「訓話模式」:最近成績怎麼樣啊?考試估計能考多少啊?到最後孩子一言不發,就是不想和你說話。

這樣下去,到了青春期,大部分情況下都會還給你一個叛逆、無法溝通的孩子。

4、及時恰當的回應

在和孩子聊天時,大人要及時給予反應,而且反應必須是真誠的,而不是敷衍的,因為孩子都能感受到。

比如,孩子畫了一幅畫,興高采烈的拿給你看:「媽媽,你看我畫的。」「畫得真棒」,你頭也不抬的回答。孩子感受到了你的敷衍,下次也就不願意分享了。

我一直很認同一個觀點,教育孩子,關係一定是大於教育的,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孩子的根本。

我們和孩子坦誠相待,認真傾聽他們內心的想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接納孩子,孩子就更容易敞開心扉。

我有個朋友,就是一個非常贊的爸爸。

因為平時工作比較忙,和孩子相處的時間不多,為了能和孩子多點交流的時間,他每天早上都步行送孩子上學。

他告訴我,如果開車的話,十分鐘就能到,但步行卻要半小時,足足多出20分鐘和孩子交談的時間。

聽完我特別佩服,有這樣用心的爸爸,孩子也會感到很幸福吧。

有句話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卻要用一生去治癒童年。為人父母,也是一次修行,必須足夠用心經營,才能和孩子擁有一段健康和諧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聲音,需要被聽見。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註於3-10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3歲寶媽請關註:@米粒媽愛分享)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