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瞭望丨習近平總書記“林區三問”的伊春答卷

文丨《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馮瑛冰 李鳳雙 王春雨 王松 強勇

◇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伊春正轉變靠山吃山“吃法”,變“采山”為“種山”,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綠色生產力,成長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在守護綠水青山面前,伊春人不做選擇題,再難也隻做必答題,以護林為傲,伊春人守護著小興安嶺每一棵樹,守護好祖國北疆的生態屏障

◇全面停伐後,人往哪裡去是民生大課題。伊春打出“三轉一托底”的組合拳,走出了一條“養林”與“養人”的雙贏之路

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怎麽樣?林區生態保護怎麽樣?林場職工生活怎麽樣?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考察調研時提出了“林區三問”。

三年來,地處巍巍小興安嶺的“林都”伊春牢記囑托、砥礪前行,交出了一份鐫刻生態印記的答卷。

三年來,作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小興安嶺森林蓄積量年均淨增1000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提高0.3個百分點,祖國北疆“祖母綠”碧色更濃。

三年來,作為我國開發最早,也是停伐最早的重點國有林區,老森林工業基地伊春市經濟增長由負轉正,渡過停伐陣痛,正奮力涅槃重生。

三年來,作為一座因林而生、因林而興、因林而衰、因林而轉的城市的主人,林業工人生活進一步改善,7萬多名林業富余職工安置率達99.6%。

讓老林區煥發青春活力!伊春以習近平總書記的囑托為統領,走出了一條生態立市、旅遊強市、依生態轉型、靠生態富民的綠色高質量發展之路。

伊春、伊春,柳暗花明又一春;伊春,依然青春。

問:林區經濟轉型發展怎麽樣

答:綠色生產力打造生態金飯碗

從藍莓果乾,到藍莓白蘭地、花青素;從普通乾木耳,到絨飲等系列木耳食品;從松樹明子木雕,到如今叫響全國的北沉香……

三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到伊春市調研,首站就來到伊春經濟技術開發區展示廳。三年間,這裡的展品不斷由“原字號”向“新字號”迭代升級,產業鏈越拉越長,科技含量、品牌分量不斷提升,涵蓋了森林食品、北藥、北沉香等八大類380余個品種。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有重點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後,要按照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思路,摸索接續產業發展路子。

“企業數量減少了,園區產值卻提高了。”伊春市經濟技術開發區翠巒園區綜合部部長施萬成說。據了解,開發區去年工業總產值14.2億元,比2016年增加了約4億元,但園區內的企業卻由當年的105戶減少到85戶,不符合生態生產力標準、創新不足、改革乏力的產業逐步被淘汰。

作為我國開發最早,也是停伐最早的重點國有林區,創新是生存基因,改革是發展靈魂。

在70多年的開發建設史上,伊春創造了國有林區的多個“第一”:

第一個國有森工局、林業實驗局在伊春建立;

第一次彎把鋸伐樹、拖拉機集材在伊春推開;

第一張硬質纖維板在伊春誕生;

全國國有林權改革試點“第一錘”在伊春敲響;

中國林業由木材生產向生態建設轉變的“第一停伐”在伊春開始……

據統計,70多年來伊春市累計為國家提供優質木材2.7億立方米,佔全國國有林區的1/5,累計上繳利稅、育林基金等近300億元。

巨大貢獻的背後,是“獨木經濟”漸漸難以為繼。到20世紀80年代,林區陷入了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兩危”境地,資源性、結構性、體制性、社會性四大矛盾愈加凸顯,伊春成為全國資源消耗最快、貧困程度最深的重點國有林區。

林區出路在哪?唯有守住生態,改革創新。

2000年,國家天然林保護工程正式實施,伊春發展迎來曙光。

2005年,伊春以國家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為歷史轉捩點,大幅調減木材產量。

2007年,伊春開始實現森林蓄積長大於消,接續替代產業露出萌芽,傳統單一“獨木支撐”經濟結構逐步向多元化轉變。

2011年,《大小興安嶺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上升為國家戰略,林區經濟轉型步伐不斷加快。伊春在木材收入年減少7億元的情況下,主動“壯士斷腕”,在全國重點國有林區率先停止了森林主伐,倒逼林區加快向以生態建設為主轉型。

2012年,伊春提出“三次創業、轉型跨越”,經濟轉型全面鋪開。

2013年,伊春徹底放下斧頭鋸,終結林區延續60多年的木材采伐歷史。

2016年,圍繞如何“書寫好林區轉型發展新篇章”,伊春市幹部群眾思想再解放、觀念再更新,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林區擺脫了停伐陣痛,經濟實現正增長。

改革步入深水區,伊春發現,不破除長期形成的政企合一舊體制,絕不會有出路。但改革就是“削自己的肉”,動自己的“奶酪”,打破幾十年來的部門利益格局,談何容易?

再難,林區人也絕不畏縮不前。

2018年10月,黑龍江伊春森工集團掛牌成立,林區延續半個多世紀的“政企合一”體制破冰。當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274.2億元,年均增長4.8%。

2019年初,伊春森工17個公益類子公司全部成立、模擬運行,同步設立黨組織;完成了伊春林管局承擔的94項行政職能和所屬12個社會事業部門、31個涉林事業部門管理權移交,將林業局承擔的33項行政職能,以及71所中小學校全部移交屬地政府。

2019年8月10日,原翠巒區委書記趙喜義有了新職務,他當選為新成立的烏翠區區委書記,原烏馬河、翠巒兩個地域緊鄰、產業高度相似的區合二為一。這是伊春市針對原有行政區劃布局分散、人口分散、資源分散問題,進行的區劃調整。調整後,全市原有15個市轄區整合為8個區縣,精簡幅度達47%。

趙喜義說,原烏馬河、翠巒區產業一致,但資源分割管理;兩地相距僅10余公里卻重複建設,比如這個區建體育場,另外一個區也得建一個;職工家“杖子(木板搭的牆)挨著杖子”,但如果拆遷補償標準不一樣,就會造成矛盾。合並後的烏翠區作為伊春市中心區,可以統籌規劃建設,有力促進資源配置與生產力布局合理化,提高土地和各種公共基礎設施利用率。

體制改革,為經濟轉型提供了強力支撐。伊春市依托綠色生產力,加快壯大森林生態旅遊、森林食品、林都北藥、木業加工、綠色礦山。“五大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已達47.6%,比2016年提高了7.2個百分點,其中旅遊產業接待遊客和旅遊收入連續三年保持20%以上的雙增長。

伊春市市長韓庫說,有了綠水青山,不愁金山銀山。生態優勢在林區正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和競爭優勢。

“不要單打一,注重多元化。”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友好林業局萬畝藍莓產業園,為伊春產業發展把脈開出的“藥方”。

在黑龍江伊藍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友好藍莓基地,負責人安曉莉告訴記者,基地種植的藍莓正從普通向有機轉變,並已取得有機轉換認證證書。同時,基地把藍靛果種植面積從2000多畝發展到5500畝左右,並開發藍莓和藍靛果的複合果汁,目的就是以多元化增強競爭力。

目前,伊春正轉變靠山吃山的“吃法”,變“采山”為“種山”,大力發展林下經濟。友好萬畝藍莓園等35個大型融合基地,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業態更加多元。木耳種植實現了一次“產業革命”,由小作坊生產、露天擺栽,向工廠化製菌、立體化栽培轉變。“森林百草園”建設向質量和規模效益“雙提升”邁進。

問:林區生態保護怎麽樣

答:築牢十四億人的北疆生態屏障

麅子進城了。去年10月發生在伊春市主城區的這件小事,至今仍被津津樂道。

“這種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事,以前想也不敢想。”家住伊春市世紀園小區的薑峰說,麅子跑進了小區樓道裡,消防隊員把它抓住後,交給有關部門放生。

習近平總書記對北方生態屏障高度重視。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伊春指出:“我國生態資源總體不佔優勢,對現有生態資源保護具有戰略意義。伊春森林資源放在全國大局中就凸顯了這種戰略性。”

伊春地處黑龍江省中部的小興安嶺腹地。小興安嶺森林是歐亞大陸北方森林帶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抵禦西伯利亞和蒙古高原寒潮、黃沙進犯的天然生態屏障,維系著我國松嫩平原、三江平原等地的農牧業穩產高產,是我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生態保障區。

1948年,為支援解放戰爭,伊春開始了大規模開發建設。伴隨著新中國前進的腳步,一代代開發建設者,在茫茫林海雪原上建起了一座新興的林業城市。

在為國家貢獻大量木材的同時,小興安嶺的生態也遭到了嚴重破壞。截至2000年,即在天保工程一期實施前,伊春活立木總蓄積已經銳減到2.05億立方米,不到開發初期的一半,而且大多是中幼林,幾乎無林可采。

痛定思痛的林區人說,啥叫木材,就是大樹的遺骸。一座因林而生的城市,如果沒有樹,那將會怎樣?

絕不能再砍樹吃“子孫飯”,伊春人開啟了生態保護的艱難征程。

2004年,伊春市政府發布一號令,決定全面停止天然紅松林采伐。

2008年,伊春市又相繼停伐了黃菠蘿、水曲柳等珍貴樹種,並將林蛙、藍莓等珍稀野生物種列入重點保護範圍。

2013年,伊春市全面停止了森林商業性采伐,實現了生態保護由單一向系統革命性的轉變,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與治理邁出了堅實一步。

2016年以來,伊春市共完成更新造林50萬畝,森林覆蓋率已由停伐前的83.9%提高到了84.7%。其中小興安嶺的標誌性樹種紅松,面積已由15年前的4萬公頃恢復到6.12萬公頃。伊春擁有亞洲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天然紅松原始林群落,小興安嶺自然生態系統加快恢復。

這一系列歷史性改變,讓58歲的伊春市烏翠區林業工人劉進國感慨不已。他曾是伐木工人,每天能砍30多棵樹,以多伐為榮。現在他是護林員,和同事共同巡護著10000多公頃山林,以護綠為傲。

“樹多了、草密了、空氣新鮮了、動物回來了。”劉進國說。

截至目前,伊春市已經恢復林地170.7公頃,連續15年未發生重大森林火災。全市共建成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21處,67萬公頃。

在“興安愚公”馬永順的故鄉馬永順林場,老英雄生前栽下的5萬棵樹鬱鬱蔥蔥。伊春森工鐵力林業局有限責任公司馬永順林場黨總支書記李文靜說,林場職工秉承馬永順“生命不息,造林不止”的精神,20年來義務植樹50萬餘株,森林蓄積量229萬立方米,森林覆被率比天保工程實施前增加20個百分點以上。

在伊春,還有一位被稱為“張山瘋”的種樹英雄張英善。他是原伊春市烏馬河森林經營所的一名林業工人,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親手種了不下百萬棵樹。

雖然退休了,張英善每天還要來林子轉轉,排查火險隱患、清理爛枝枯枝、撿拾廢物垃圾,不然心裡不踏實。和林子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張英善說:“這樹比錢更有價值,樹就是我的孩子,甚至比孩子還親!”

在守護綠水青山面前,伊春人不做選擇題,再難也隻做必答題,一切與此相違背的,必須犧牲讓步。

砍柴燒火,這是林區幾十年來的生活習慣。過去林區職工每年僅用於做飯取暖,就要燒掉木材100萬立方米以上。

為此,伊春市在財政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實施生態移民,撤並55個林場(所),搬遷居民3.5萬人。為改變林區傳統的生活方式,伊春市花大力氣,積極推廣生物質半汽化爐、生物質燃氣等,減少對資源的消耗。

為維護小興安嶺生態系統的完整性,伊春市正圍繞湯旺河源頭、豐林紅松原始林群落和大箐山系保護,將原有230個林場所撤並為130個,將3萬餘名林業人口遷出深山區,促進森林生態系統自然修複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

伊春市有各類礦產59種,但對采礦這樣的“財柱子”,只要有違生態保護,一律下馬。

伊春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曹英俊說,著眼小興安嶺生態功能區定位,伊春市嚴格自然資源保護區內礦權退出,6宗采礦權、17宗探礦權與國家級、省級自然保護區重疊的已經全部停止開採生產。

儘管財力緊張,伊春市近十年來主動放棄億元以上項目20余個,堅決不上汙染環境、破壞生態和高耗能的項目。全市還在縣(市)區目標考核中增加了“生態分”比重,不管黨政領導在任時GDP增加了多少,離任時如果生態環境账不合格,都將被問責。

一系列生態保護的“伊春標準”,讓小興安嶺休養生息取得歷史性跨越。記者從伊春市林業和草原局了解到,近三年來,伊春市撫育中幼林860萬畝,活立木總蓄積達到3.48億立方米,森林蓄積量年均淨增1000萬立方米以上。

1000萬立方米木材意味著什麽?伊春市林草局調研員付鵬說,一節火車車皮能裝50立方米,這相當於每年新增20萬個車皮的木材。

伊春市委書記趙萬山說,小興安嶺每一棵樹,不僅屬於伊春,更屬於全國人民。117萬伊春人民要當好護林人,守護好祖國北疆的生態屏障。

問:林場職工生活怎麽樣

答:幸福像興安嶺的綠色一樣綿長

“3年前做夢也不敢想能過上這樣的日子呀。”原伊春市上甘嶺林業局溪水經營所退休林業工人劉養順說起變化,樂得合不攏嘴。

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關心林區全面停止商業性采伐後,產業轉型發展和職工就業安置情況。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劉養順家裡,察看住房和生活情況,同一家人談林場發展史、算收入支出账。

2016年,劉養順從親戚朋友處借錢五六萬元,開起了農家樂,依托溪水國家森林公園的好生態,遊客絡繹不絕。如今他的農家樂已從最初的只能擺9張餐桌發展到15桌,年純收入十多萬元。

在夕陽映襯下,劉養順家門前的500畝醉蝶花閃著金光,彩色瀝青路面取代了原有的土路,雨後的潺潺清水玉帶一樣流過新修的水泥排水溝。新安裝的路燈亮起來時,溪水餐飲一條街又將迎來一天中的忙碌時刻。

友好區溪水經營所副所長全宏鎮說,當地按照“公園、田園、家園”思路進行整體規劃,溪水的農家樂從2016年的1家,發展到現在的34家,包括2家外來投資者,溪水所產值3年翻了兩番。

在伊春市,還有7萬多名林業富余職工,也找到了出路。

2013年底,伊春林區全面停伐,人往哪裡去成為亟待解決的民生大課題。

有老職工回憶說,當時沒活乾,這打幾天零工,那打幾天短工,一年能乾滿3個月都不容易。

面對嚴峻就業形勢,伊春打出了一套“向林轉運站、向林外轉、向域外轉,公益性崗位托底”的“三轉一托底”就業組合拳,著力解決林業富余職工就業難。

目前,全市已完成全部安置任務的99.6%,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走出了一條“養林”與“養人”的雙贏之路。

據了解,天保工程實施20年間,伊春市有83%以上的資金用於林區職工安置、社會保障和其他政策性支出,有效安置了森工企業富餘人員、下崗職工以及大集體職工等。

今年49歲的魏慶莉是原友好林業局廣川林場大集體職工。停伐後,她來到友好藍莓基地當臨時工,還在超市、冰淇淋板廠打零工。隨著伊春藍莓產業發展,2018年,魏慶莉已經成為友好藍莓基地的技術骨乾,每月工資3000元。

“這幾年我的同事不斷增多,基地種植面積不斷增大,我們工資漲了,工作環境也變好了。”魏慶莉說,以前支個遮陽傘擺攤賣藍莓,就怕下雨,現在有了固定展示棚,下多大雨都不怕。

伊春市財政局非稅收入管理處處長李景坤說,伊春市公共財政支出重點向民生領域傾斜,支出比例由2015年的75%提高到85%。全市累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3億元,發展扶貧產業項目71個,24個省、市級貧困村全部出列。

衣食住行是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受開發初期“遊擊式生產、遊牧式生活、人走家搬”的生產生活方式影響,伊春林區居民普遍居住在半簡易及部分磚木結構的窄小平房內,配套基礎設施缺乏,生活環境惡劣。

為了圓林區人的安居夢,伊春市已累計改造林業棚戶區36.5萬戶,惠及林區群眾75萬人。全市還推進“三供三治”基礎設施建設,以及農村(林場所)環境整治,林區群眾的居住環境逐年改善。

家住金林區福地小區的退休職工劉文豔,眼下正帶領金山屯區松濤藝術團排練新歌。這個由林區退休職工組成的藝術團,年齡最大的79歲。

“從棚戶區搬到樓房,路變寬了、燈變亮了、不用燒小爐子了,生活質量提高了。”劉文豔說,他們寫了10多首“金山組歌”,歌唱幸福生活,表達對黨的熱愛。

接受採訪時,劉文豔情不自禁地站起身,唱起了一首《峰岩美》——

峰岩山寨美如畫,

清澈湖水映晚霞,

水面寬廣蕩雙槳,

小船兒推開,

推開了幸福的浪花……

刊於《瞭望》2019年第35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