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結直腸癌常被誤診、漏診?警惕早期3個信號,尤其這6類人

隨著生活方式日益西方化及老齡化的加劇,大腸癌發病率以每年4.2%的速度持續上升,但早期診斷比例卻不足10%。

其中還不乏有一些誤診、漏診的事例,在臨床就發生過好幾起這種事例,約80%患者初次就診時就被誤診為痔瘡、結腸炎等良性疾病,有的甚至當作痔瘡進行了手術,結果延誤了最佳的手術時機,許多患者因此不得不做永久性結腸造口。

究其原因,就是缺了一個腸鏡檢查或肛門指檢。

大腸癌早期表現並不明顯,一般隻表現為便血、腹瀉或便秘,而這些情況很容易誤診為痔瘡、肛裂、慢結腸炎、潰瘍性結腸炎、便秘、闌尾炎等疾病,而不能引起患者甚至醫生的足夠的重視。

大腸癌的誤診率達41.5%,其中青年人結腸癌的誤診率高達72.8%-80%;而超過80%的低位結腸癌和直腸癌被誤診為痔瘡!

據有關資料顯示

大腸癌在出現「蛛絲馬跡」後一個月內確診者僅為8.8%~10%,3個月內確診者佔25%,6個月內確診者佔64.3%。

有的甚至以結腸炎治療多達半年之久,有的以痔瘡、肛裂等治療,病情越來越重,最後進行結腸鏡檢查才發現不是痔瘡而是大腸癌,但此時往往已錯失了良好的治療時機,教訓是十分深刻的。

大腸癌未能及時確診及延誤診斷是影響預後的重要原因。

大腸癌早發現三個月,可以明顯提高治癒率,不僅可以明顯減少治療費用,減輕很多痛苦,而且可以多活三十年

結腸鏡篩查還可以發現腸息肉等癌前病變,同時將其摘除,從而避免發展為大腸癌。

腸癌的早期篩查

1.腸鏡篩查

很多人都會問到,腸鏡痛苦嗎?

技術在進步,現在的腸鏡和幾十年前那可好的不是一點半點。關鍵是現在還可以在靜脈麻醉下進行無痛腸鏡檢查,就像打了個盹似的就可以把檢查做完了。如果條件許可,還可以選擇磁控膠囊內鏡。

2.其他方法

最經濟實用的就是便常規的便潛血試驗,可以發現微量的消化道出血。

這種隱匿性的出血有可能就是消化道腫瘤的早期表現。

因此,查體時千萬不要嫌麻煩而跳過了這項。

3.模擬腸鏡

最近幾年剛剛興起的模擬腸鏡,就是對腹部進行CT掃描後利用軟體把圖像三維重建起來,得到和腸鏡類似的圖像。目前在病灶檢出方面可以和腸鏡相媲美。並且還可以在一部分人群中同時發現腸道外的其他病變,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不過,由於CT模擬腸鏡臨床應用時間尚短,因此在篩查的周期和有效性方面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結果的證實。

對於便潛血試驗和CT模擬腸鏡發現的病灶,目前還是需要進行結腸鏡檢查來確診。因此目前主流觀點還是建議行結腸鏡篩查。

1.50歲以上人群:

一般人50歲開始可考慮進行篩查,比如結腸鏡檢查,如無異常,10年後複查。有的專家更傾向於40歲開始篩查。

2.既往有息肉的人群:

如息肉小於1厘米,數目小於2個,並且是較為低危的息肉如管狀腺瘤,則可以在內鏡切除息肉後5-10年複查。如息肉數量超過3個或者有高危息肉,則建議每3年複查腸鏡。

3.既往有炎症性腸病的人群:

在出現情況後8-10年需要開始腸鏡篩查。

4.直系親屬相關人群:

有一個直系親屬在60歲前發現腸癌,或者2個直系親屬均有腸癌的,應在40歲或者其直系親屬發現腸癌時年齡減去10歲時開始進行腸鏡篩查。

一、排便習慣的改變

由於個體的飲食結構、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不同的人排便習慣也大相徑庭。

專家指出,在沒有腹痛、腹脹等情況或任何不適的情況下,一天排便三次和三天排便一次都屬正常。

但如果向來是數天排便一次的人,在沒有任何感染的情況下,持續出現一天排便多次的情況,就要高度懷疑腸黏膜是否出了問題。

反之,一向排便通暢的人在沒有任何誘因 (如飲水、活動減少)的情況下,突然出現排便困難時,也應該考慮腸道出現佔位性病變的可能。

二、糞便突然變細

糞便突然變細也是腸癌早期徵兆之一。早期的腸癌往往局限於腸黏膜和黏膜下層。隨著病程的進展,腫塊漸漸向腸腔內凸起,腸管直徑開始縮小,糞便經過時就會受到壓縮,從而出現糞便變細的情況。建議如果持續發生這種情況,應當及時就醫。

三、伴有少量出血

如果發現糞便中夾雜著少量血跡,則就要高度重視,千萬不能姑息養奸,更不能當成痔瘡自行處理。腫瘤會逐漸形成向腸腔內凸起的腫塊,在受到糞便摩擦時,難免會有小的潰破,發生少量流血,這也是早期腸癌的癥狀表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