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5G築塔人,和他的少年世界

1418年,文藝複興的中心佛羅倫薩,人們打算給他們的大教堂來一個舉世矚目的“版本更新”。這也就是直到今天都聞名世界的聖母百花大教堂穹頂。

最終通過招標,天才雕塑家與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成為了這個項目的總建築師。他最終用20年時間,完成了一項被歷史銘記的傑作——他生前有人想接替他的工作,其死後有人想複製這座穹頂,結果無一例外失敗了。

究其原因,是因為布魯內萊斯基在監造這座建築時,不僅像是一位當時典型的建築師那樣工作,而是運用了最新的力學、數學、材料學、空間幾何等精妙知識。與其說穹頂是被匠人建起來的,不如說是被跨領域的綜合科學給“算出來”的。

有意思的是,這座穹頂建成前,中世紀末尾的歐洲人其實是不喜歡穹頂的。而當他建好後,從市民到教皇,無一例外都被其征服。穹頂樣式也成為了建築史的永恆,直到今天。

說起這麽個故事,是因為在巴塞隆納探訪MWC 2019的這幾天,我一直在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華為的5G,究竟是怎麽建起來的?

在今年的MWC大會上,華為不僅發布了5G極簡解決方案,還獲得了瑞士運營商Sunrise頒發的“最佳移動消費者業務獎”;華為C-V2X車路協同端到端解決方案獲得了“自動駕駛最新移動創新獎”;華為eLTE無線專網的中國高青獲得了“智慧城市最佳移動創新獎”;華為5G上下行解耦方案獲得了“最佳無線技術突破獎”。

此前,通信乃至科技行業應該已經達成了“華為在5G領先”這樣一個共識。然而在看到巴塞隆納海灣的時候,我卻依舊在想:為什麽是華為?

要知道,移動通信行業數十年以來,都是沒有改變過行業格局的。領先的永遠是那些地方那些公司,其他供應商、運營商只需要照貓畫虎就好。

然而在5G時代,華為卻似乎一舉走到了領隊的位置。這個變化是長久醞釀還是突然發生?什麽樣的邏輯支撐了這一幕出現?

幾天的採訪中,我們似乎明確了這樣一種邏輯:5G產業的複雜度,其實是遠超以往的。而其技術路線,也在從相對單線程向著多線程改變。華為的5G優勢,其實並不是某種技術的恰好領先,而是像建築師一樣,層層積累堆疊起了5G高塔。

如果說作為建築家的布魯內萊斯基,邂逅了一個文藝複興;那麽作為築塔人的華為,又在契合怎樣的時代大勢呢?

讓我們從在巴塞隆納發生的一些事說起。

此刻的加泰羅尼亞廣場:塔頂的舞蹈

5G用起來究竟是什麽樣的?

如今可以肯定地說,這個問題已經有了答案。假如說去年大家還在世界最大的移動展會上暢想5G時代,那麽今年的主題,就是觀察真實的5G到底什麽情況。

加泰羅尼亞廣場,是巴塞隆納的地標,絕對能排在遊客打卡清單前列。而這兩天,廣場上多了一個看不見的“景致”。

華為與西班牙沃達豐合作,在加泰羅尼亞廣場上安裝了5G基地台,讓整個廣場變成了5G覆蓋之地。

根據實時回傳MWC展會的數據,廣場上的5G信號覆蓋區,始終保持著1000Mbps以上的網絡連接速度。

距離加泰羅尼亞廣場不遠,就是哥倫布出海的地方。這麽想想,沃達豐和華為的這個合作,好像還繞有深意的樣子。

除了已經被證明能精準覆蓋城市,5G還會把生活變成什麽樣?

華為也已經給出了幾個實際答案:在展會現場,華為演示了基於華為Mate X和5G網絡的8K高清視頻直播、雲端電腦等功能。

8K+直播是什麽概念?概念就是你在海邊架個高清攝影頭開直播,觀看者連遊艇上人家穿的什麽衣服都能看見——並且還沒有延遲。

此外,即將5G生活還展現了這樣幾種可能性:並不貴的VR眼鏡也可以達到昂貴的VR一體機那樣的低延遲沉浸效果;低配手機也能玩高配遊戲,並且“延遲魔”可能要徹底說再見了。

這些塔頂的舞蹈如此美好,讓人不禁對下一個時代的移動生活充滿想象。

然而想要對世界刨根問底,或許我們就不能隻停留在“能用就好”的境地,而要向下看,去看看5G之塔究竟是如何建成的。

與幾位歐洲老鐵閑聊:塔柱的故事

5G到底是什麽味道?

今天這個問題其實還沒有輪到消費者來給出答案,如今要回答這道題目的,是世界各地的運營商。

畢竟5G首先要建網才有的用。而負責建網的運營商,代表著今天需要為5G投資的人,事實上也是5G現階段唯一的真正用戶。他們對這項技術,以及技術背後公司的看法,是今天5G之湖能蕩起最真實的漣漪。

好在MWC上可能什麽都缺,就是不缺運營商。

幾天中隨機採訪了來自歐洲各國的運營商代表,能發現雖然他們對自己公司的業務依舊諱莫如深,但對於華為,普遍願意發表各種各樣的評論。

有這樣幾段閑聊,讓我印象比較深刻。

——算電費

在華為為5G時代提供的“自動駕駛網絡”中,有一項功能是利用機器學習技術,來主動判斷基地台是否有設備激活。如果沒有,就主動關閉設備,達成“零比特,零瓦特”的目標。

在相關展台旁,我遇到了一位英國的運營商員工,他很仔細地反覆詢問這項技術,尤其關注已經達成的案例;並且真的在很細致計算電費,好像恨不得當場就知道利用了AI網絡到底能省多少錢。

他告訴我,功耗問題和電費支出其實是他們主要關注的方向。恨不得馬上用5G打手遊的吃瓜群眾,可能不會想到運營商的思路其實並不一樣。

——對8K直播的驚奇

也有運營商對5G應用很感興趣。採訪某家企業時,他們認為最感興趣的是高清直播。在他們看來,直播在歐洲是一個大家很喜歡,但其實大家都在忍受的東西。於是他們很期待5G高清直播在未來變成一種新的運營商商業模式,甚至可以聯繫到電視業務。

——從來沒想到,5G基地台居然更輕更小了

我還了解到一種對華為5G技術的關注點,在於華為推出的刀片式基地台。面對這個一隻手就能提走的長方形白盒子,有個哥們十分感概地跟我說:他一直以為5G基地台會非常地大,有非常多天線;他們甚至考慮過在野外如何布置“多角怪”基地台,沒想到最後看到的華為基地台卻截然相反。

總結一下運營商的直接反應,會發現運營商在選擇和思考5G時,是謹慎地站在自身業務鏈上進行考慮的。

他們不僅關注5G快不快,同時也關注5G帶來的換裝壓力、運維壓力和迭代成本。而華為之所以能發貨超過4萬台5G基地台,成為今天5G網絡市場實質上的唯一出貨者,答案也孕育在對客戶需求的綜合技術解決能力裡。

5G是一個技術流程非常漫長,涵蓋大量不同技術場景的通信技術體系。漫長而眾多的技術名詞,也讓行業外關注5G的消費者搞不清某家的5G到底強在哪裡。

通過跟歐洲運營商的反饋,我們似乎可以將華為在5G上的主要技術優勢總結為四個方面。它們或許也可以看作華為5G之塔的四根塔柱:

1、更加符合期許的硬核5G網絡

5G是種通信網絡,那麽核心當然還是網絡速度要達標。前不久在北京,華為與中國聯通合作,進行了5G網絡測試,峰值速度達到3088Mbps。

為了讓網絡更快更穩定,華為在5G網絡上攻克了大量難題,提出了5G綜合承載、5G雲化核心網解決方案,並且是50GE、SRv6 等產業的關鍵貢獻者、5G 微波的領軍者。

就網速和穩定性、可用性而言,華為今天都將自身解決方案推到了業界最領先位置。這可以看作華為5G的第一塊敲門磚。

2、關鍵領域的芯片突破

可能與大眾想象的不同,5G時代,網絡是要拚芯片的。更加複雜的網絡傳輸場景,更多自動化智能化需求,都讓5G網絡需要建立在更強的半導體能力之上。

這個層面,華為發布了世界第一款5G基地台芯片天罡,其吞吐量領先業界2.5倍,擁有更好的集成度。

在未來,5G網絡必然是要搭載更複雜地網絡識別算法進行主動消耗克服的,換句話說網絡的計算能力將被史無前例地放大。而華為的芯片規劃與製造能力積累,則開始反向輸入到了移動通信的競局中。

3、全面擁抱AI帶來的“自動駕駛網絡”差異化

還有一個在5G上華為的獨門秘籍,是不斷升級的AI+5G網絡解決方案,也就是華為提出的“自動駕駛網絡”。通過在5G網絡種填加機器學習機制,運營商可以實現網絡性能的二次挖掘、主動關閉空余設備的“零比特零瓦特”節能計劃,以及通過機器學習進行故障檢測與主動維修的自動駕駛運維方案。

將AI全面帶入5G網絡,是一個解決運營商核心問題的探索思路。建立於華為從芯片、框架、算法,再到大量內部AI實踐基礎上的全棧AI能力,扮演了這個5G領先功能的支撐。

4、難以say No的極簡工程解決方案

華為的5G中,最讓運營商挪不開眼神的,大概就是那個白色盒子。採用統一模塊化設計等技術的華為刀片式基地台,不僅能夠所有單元刀片化、不同模塊間任意拚裝,還將基地台尺寸縮小了55%、重量減少23%。

換言之,目前的運營商將不用大費周章地拆舊、選址、重新規劃安裝方案、付出大量的安裝成本,就可以“不痛不癢”地完成5G基地台換代。

這是一個運營商沒法說不的技術。

由此可見的是,華為的5G能力差異化中,並不僅僅是單一的網絡好,或者服務好、產品好,而是通過在通信、半導體、智能技術、工程能力,四大不同端點孕育而成的技術綜合體,最終完成的整體差異化。

這四個端點協同支撐了華為的5G優勢。四根塔柱相互支撐,優勢相互疊加。其中有大量技術或者保持行業領先,或者具備行業首創與唯一性。這樣運營商最終得到了全面優於行業的交付方案——英國電信首席架構師認為華為5G領先18個月;沃達豐CEO指出缺失華為,歐洲5G將延遲兩年,在技術邏輯上其實是這麽算出來的。

或許,我們應該用更立體的眼光看待華為與接下來的5G時代。

在兩天中不斷跟歐洲老鐵交流,有位德國的通信記者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的話:“華為不是戰勝了對手,而是幫助那些可能已經運營了幾十年的運營商戰勝了自己”。

Rain聯合華為發布南非首個5G商用網絡、華為與沙特電信(STC)簽署5G Aspiration項目合約、馬來西亞融合通信和數字服務公司Maxis與華為簽署加速5G項目MoU……MWC這幾天中,華為的名字被一次次寫下,每一筆都是對塔柱支撐能力的證實。

冰山下的行腳僧:塔基的重量

讓我們再刨根問底一下。

在華為5G體系的更深處,在四根塔柱之下又是什麽?

或許一個數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在MWC的展台中,華為不僅派上場了幾大關鍵技術解決方案,同時還展示了來自射頻、光、IP、IT的大量技術細節。僅僅在5G體系內,華為就擁有2570項專利,以一個壓倒性的差距保持業界第一。

在支撐起5G領先的核心技術之下,其實蘊藏著海量學術研究、技術研發、工程化的相關工作。在塔柱之下,這些細節的工作,沉默的人,才是整個華為5G建築最有力量的部分。

這兩天遇到的華為技術專家與工程師,或許可以作為大5G時代一個富有意味的側寫。

遇到一位專注於熱處理領域的華為專家,他告訴我,為了能夠解決5G基地台中的芯片散熱問題,他們嘗試了大量新材料方案。從2012實驗室的儲備,到產品線的研發,再到最終走進工程化階段,最終一個液冷方案背後,普遍有三位數的方案被淘汰。

而為了解決一些關於熱的關鍵問題,他們在東歐、日本等國家建立了全球範圍內的研發體系,用熱學最新的解決方案,來為5G基地台保駕護航。

最終的結果,是華為5G基地台上整體材料和大量散熱細節都具有專利。一個不用裝單獨空調系統的自散熱基地台,不僅幫運營商節省了大量電費,還在安裝上省去了巨大成本。

還有一個故事,來自於華為的AI語音專家。

他們很早就發現,運營商普遍想要做智能客服。然而這裡有個痛點在於,運營商做AI語音,需要先從算法供應商購買技術,再尋找集成商做業務集成,最後再自己完成流程融入。不僅成本巨大,還面臨很多不兼容的風險。

而華為天生就懂得運營商的業務流程和業務需求,於是組織了工程師直接將語義理解、知識圖譜等技術封裝到了智能客服中,構成了華為運營商業務+AI中獨特的一環。

見過了更多華為的技術專家和工程師,你會驚訝於他們的專和廣。專一的地方在於,往往一個人一個團隊,隻追尋一個技術細節的極致化;廣的地方在於,華為體系下隱藏著無數根本想不到的技術方向,人們常常會經常驚訝於:華為連這個都研究?

一位存儲系統的專家跟我說,華為的技術研發體系就像座冰山,大家看到的只是露出來的部分。冰山之下,不僅是通信、ICT技術的追逐,還有對前沿科技的投資,對材料學、數學、物理等基礎科學的廣泛探索。

北周滅佛時,有這麽個故事。一位方丈臨危時,沒有傳衣缽藏三寶,而是讓寺內每位僧人各背誦一篇經文。問其何謂,答說,每僧一句經,終究成佛法大意。

在華為的5G之塔下,真正承托起一切的,是那些冰山下的行腳僧。他們努力追尋著自己的技術路徑和學術走向。

無數這樣的修行匯聚到一起,最終才有花開菩提的那天。

塔心之心,少年世界

這裡,我們或許可以回過頭來解釋開始時的問題了。

為什麽是華為?在這個問題確實出現後,我們能夠發現華為的差異化來自於對基礎科學的重視,對海量技術的密集研發投入;來自於各自成業務體系與研發體系的技術突破,以及不同技術路線、不同學科解決方案在應對同一問題時的準確交叉。

此外,還必須關注在工程化與服務能力上,華為保持的水準優勢。

這種模式下的華為體系,有點像在做一個建築師的工作——從無數磚石開始,搭建結構,凝成龍骨,聚成穹頂,變成一種韻律,變成建築史上新的章節。

換個角度,在技術面前的華為也有點像個孩子。

他有著,對知識的好奇。

對規律的尊重。

對“班務”的執拗。

其實對於通信行業來說,今天是一個屬於少年的世界。

即使對比日本和西班牙這樣的新興市場,美國市場和美國本土公司在5G時代也真真切切地落後了。

這個現象可能有很多種解釋,其中有一種是可以思考的:今天的通訊業,其實在多種技術的協同刺激下,正在迎來高速變化期。

技術趨勢要求開啟高效率的學科融合,產業需求在經歷飛速迭。這樣的通訊世界,其實在獎勵那些單純於技術,卻不閉塞狹隘的新探索者。

更需要承認的是,5G應用時代正式開啟後,華為乃至於泛通訊產業,都將失去參照系和追趕目標,將從跟隨著正式變成探路者。這種情況下,一家偉大公司需要的,可能恰恰是對於未來的勇猛與好奇。

會當凌絕頂,惜取少年時。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