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肝抗體去哪兒了?

許多B肝媽媽(或B肝爸爸)對寶寶的B肝抗體還存在許多誤區。

一位B肝媽媽問:「我的寶寶1歲時檢查,B肝抗體大於1000(mIU/ml),但2歲時檢查後發現,抗體僅剩400多了。如果照這個速度下降,那不是很快就降沒了嗎?太可怕了!我們是不是要每年複查一次呢?是不是每年都要給孩子打一針疫苗呢?」

甚至有醫生也亂給病人解釋:「你的孩子抗體都下降到200多了,你再餵奶,抗體就被你奶中的病毒消耗沒了!」

為此,許多B肝媽媽(或B肝爸爸)憂心忡忡,生怕寶寶抗體沒了,被自己身上的B肝病毒感染。有些B肝媽媽(或B肝爸爸)甚至不敢抱孩子,把自己與孩子隔離。

那麼,寶寶的B肝抗體到底是從哪來,又去哪兒了呢?是被病毒「消耗」掉了嗎?

B肝抗體是怎樣獲得的

抗體也稱為免疫球蛋白,是人體免疫細胞在抗原刺激下產生的特異性免疫物質,是人體抵禦疾病的重要武器。免疫球蛋白分為許多各類,如IgA、IgE、IgM、IgG。在血清中檢測出的抗體主要是IgM和IgG,而母親乳汁中的抗體屬於IgA。

新生寶寶如何能獲得B肝抗體呢?

新生寶寶的抗體獲得有三種途徑:

第一種途徑就是通過接種疫苗,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產生的抗體。由於這種抗體是免疫細胞主動產生的,而且常常源源不斷,所以被稱為「主動免疫」。

第二種途徑是母親體內的抗體通過胎盤傳給胎兒,IgG抗體分子量小,可以透過母親的胎盤。IgA抗體存在於母乳中,嬰兒還可以通過哺乳獲得母親體內的抗體。因此,沒有感染B肝病毒的準媽媽在懷孕前接種B肝疫苗,不僅可以預防B肝病毒的性傳播,而且還可以把自己體內的B肝抗體通過胎盤轉運到胎兒的體內,使胎兒出生時就對B肝病毒有先天性的免疫力。

第三種途徑是把健康人或動物體內的抗體用人工的方法提取出來,再注射到需要抗體的人體內,使其人工獲得一定的免疫力。

後兩種途徑所得到的抗體不是寶寶的免疫細胞產生的,而是被動獲得的,所以被稱為「被動免疫」。又由於前者是從母親體內自然得到的,又被稱為「天然被動免疫」;而後者是人工輸注的,又被稱為「人工被動免疫」。

B肝抗體怎麼產生

抗原(病毒、細菌或疫苗)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的過程分為「初次反應」、「再次反應」和「回憶反應」。

初次反應:在抗原第一次進入機體時,需經一定的潛伏期才能產生抗體,且抗體產生的量也不多,在體內維持的時間也較短。這就是抗體產生的「初次反應」,也就是第1劑B肝疫苗接種後的抗體反應。

再次反應:當相同抗原第二次進入機體後,先與體內原有的一部分抗體相結合(中和反應)。這時,原有抗體的量會略為降低。隨後很快,負責產生抗體的免疫細胞因為受到再次的抗原刺激會大量增殖,產生大量能夠產生抗體的細胞。這些細胞增殖的目標非常明確,它們產生的抗體只針對於被原來的免疫細胞識別、結合的抗原。這時,大量的免疫細胞同時產生相同的抗體,而且產生的時間延長,可在很長時間內源源不斷地產生抗體。因此,再次反應所產生的抗體不僅潛伏期縮短,而且抗體產生的量比初次反應產生的抗體要多幾倍甚至幾十倍,抗體產生的時間也大大延長。這就相當於我們在1個月和6個月時接種的第2劑和第3劑B肝疫苗。所以,當接種了全程3劑B肝疫苗後,B肝抗體可維持很長時間,甚至長到12~22年後體內還能檢測出B肝抗體。

回憶反應:抗原刺激機體產生的抗體,經過一定時間後可逐漸消失。但是,免疫系統是有「記憶」的。經過多次抗原的刺激,免疫細胞可以把以前識別過的抗原和產生抗體的「密碼」牢牢地「記住」,當相同的抗原再次進入機體的時候,免疫系統可很快把「藏」的細胞中的的「密碼」拿出來,立即發動抗體的產生,消滅入侵之敵。這就是免疫系統產生抗體的「回憶反應」。免疫系統的「記憶」與抗原刺激的次數有關,刺激的次數越多,它們的「記憶」越強。因此,B肝疫苗要至少接種3劑。經過3次的刺激,機體的免疫系統不僅會產生大量的抗體,還會產生牢牢的「記憶」,以備抗體消失後再次入侵之「敵」。所以,有許多研究顯示,即使十多年後B肝疫苗接種者體內抗體已經消失,但仍然保持對B肝病毒的免疫力,B肝病毒的感染率很低。

抗體在體內能維持多久

抗體產生後,如果沒有新的抗原刺激,經過一定時間後會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抗體在體內持續的時間與抗體的來源有關。被動免疫獲得的抗體是一次性的,因此持續時間較短。例如:新生兒從患過麻疹的母親體內獲得的麻疹先天性免疫,一般在新生兒出生後6~8個月後就會消失。所以,新生兒出生後8個月要接種麻疹疫苗。

又如:B肝媽媽所生寶寶在出生時注射了100部門或200部門的B肝免疫球蛋白一般半衰期(抗體在血液中減少50%所用的時間)可維持17.5~25天,對新生兒的有效保護作用可維持42~63天,4個月後基本清除。而主動免疫產生的抗體是非一次性的,免疫細胞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源源不斷地產生,所以持續時間較長。接種疫苗後產生的抗體在體內持續的時間比被動免疫獲得的抗體在體內持續的時間長。

抗體在體內持續的時間還與抗體產生的量有關,抗體產生的量較少,抗體從體內消失得較快;抗體產生的量較大,抗體消失得也較慢。而抗體產生的量常與抗原刺激的強度和人體免疫系統的能力有關。

例如:得過一次麻疹可以獲得終生免疫,但接種一次麻疹疫苗所獲得的免疫力只能維持幾年,所以需要在幾年後加強接種疫苗。又如:接種10微克的B肝疫苗比接種5微克的B肝疫苗所產生的抗體陽性率高,量也較多。因此目前我國推薦所有新生兒最好接種10微克的B肝疫苗。B肝父母所生的寶寶有可能從父母那裡繼承了對B肝抗原較差的免疫力,所以有些孩子接種B肝疫苗後反應較差,產生的抗體較少。

體內的抗體是如何減少的

體內抗體的去路有兩條途徑,一是在體內逐漸降解掉,二是被抗原中和。如上所述,抗體(即免疫球蛋白)是有半衰期的,在體內經過一段時間就會逐漸被降解、代謝掉,還有一部分可能在與抗原相遇時,通過抗原-抗體反應被「中和」了。的確,如果是「被動免疫」產生的抗體,無論最初使用的劑量有多大,最終會從體內完全消失。

但「主動免疫」產生的抗體則不同。儘管體內的抗體每天都不斷被降解、消失,免疫細胞每天還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斷地產生新的抗體。

所以,並不會像B肝媽媽想像的那樣,1000多的抗體,用不了多久就「用光」了。體內抗體的消長與抗原刺激有關。如果長期得不到抗原的刺激,免疫細胞的增殖就會受到抑製,產生的抗體就會逐漸減少。

那麼,抗體會不會被抗原「消耗」掉呢?抗原進入體內後確實可以「消耗」一些抗體。當抗原進入機體後,先與體內原有的一部分抗體相結合(中和反應),這使得原有抗體的量會略為降低。但隨後很快在新的抗原刺激下,產生更多的抗體。因此,抗原「消耗」抗體只是暫時的,相反由於抗原的刺激會產生更多的抗體。

主動免疫產生的抗體在體內減少的原因主要是抗體產生減少,而非抗體「消耗」增加。世界衛生組織認為,沒有證據表明母乳會增加B肝病毒傳播的風險。世界衛生組織、我國及其他各國的指南都推薦B肝病毒感染的母親在新生兒出生後經過及時的主動+被動免疫後可以正常喂母乳。

特殊情況

正常人在接受了三針B肝疫苗之後,大多數都會產生抗體。沒有產生抗體,其實更多的關係還是和我們免疫系統有關。

首先,每個人的免疫反應性不一樣,雖然正常的B肝疫苗劑量可以使大多數人是產生抗體,但是對於小部分人來說這個計量是不足夠的。

隱匿性B肝病毒感染者在初期的時候,由於免疫反應性還比較弱,身體是不會出現一個很明顯的癥狀,這個時候如果做常規的兩對半檢查,是沒有辦法發現相應抗原或是抗體的。

感染B肝病毒並發生了變異,或是很罕見的病毒亞型,也是沒有辦法產生抗體的。

小結

首先,世界衛生組織有關《乙型肝炎疫苗的立場性文件》中指出:「如測得抗體滴度≥10mIU/ml,則可視為機體已對B肝病毒感染具備了抵禦能力。」若孩子的抗體>100mIU/ml,足以抵禦B肝病毒的感染。

其次,前面的文章已經說過:B肝媽媽所生寶寶在出生時注射了100部門或200部門的B肝免疫球蛋白一般半衰期(抗體在血液中減少50%所用的時間)可維持17.5~25天,對新生兒的有效保護作用可維持42~63天,4個月後基本清除。如果孩子在3個月時檢測,還能檢測>100mIU/ml,說明這些抗體大多是在疫苗刺激下產生的。絕對不會發生疫苗誘導的抗體沒產生,而被動免疫的抗體被用光的情況。

第三,根據美國的研究顯示:嬰幼兒接種第1針B肝疫苗後,B肝表面抗體的陽性率(≥10mIU/ml)為16%~40%;接種第2針後,陽性率升高到80%~95%,接種第3針後,98%~100%的孩子都產生了10mIU/ml以上的抗體量。因此,在孩子6月齡時接種第3劑疫苗後抗體還會明顯增加。

補充了這些數據和證據後,B肝媽媽們應該放心了吧! (肝膽相照-肝膽病在線公共服務平www.igandan.com)

專家簡介

蔡晧東

北京地壇醫院主任醫師。從事傳染病臨床工作30多年,近10多年來一直參與肝病新葯的臨床研究,參加了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恩替卡韋、替比夫定、長效干擾素和普通干擾素等多項國內和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方面,尤其是乙型肝炎育齡女性用藥方面,有豐富的經驗。

本文轉載自「蔡晧東醫生部落格」,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更多肝膽資訊,免費諮詢醫生,請關注「肝膽相照一家人」微信公眾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