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衛士-徐建國》大美疾控人:時刻準備打響疫情防禦戰

他,從事傳染病防控工作30餘年,始終如一。

他,多次率領團隊從容應對我國重大傳染病的疫情。

他,在全國建立9個院士工作站,加強基層應對疫情的能力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徐建國院士

傳染病很多地方,它第一線在基層,因為地方性的不是做研究,不是做基礎研究,但是必須提高地方疾控的水準。」

讚譽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梁曉峰:

孜孜不倦、專註於微生物的研究,尤其是使人致病的細菌類微生物。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實驗室 副主任 董小平:

他的貢獻不僅僅是在細菌學上新病原體的發現,更重要的是,對疫情的控制起到了一個決定性作用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研究員 李振軍:

徐老師,是一名能夠把握傳染病防控前瞻的科學家。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副研究員 金東:

學術上,他認真、鑽研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新病原課題組成員 楊晶:

病原研究,一絲不苟、持之以恆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研究員 盧珊:

親和力非常強,沒有專家的架子

疾控科研之路的萌芽-20世紀的不解之緣

1979年徐建國在中國醫學科學院攻讀研究生的時候就被分到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前身——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進行科研工作。從那時起在徐建國的心中就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要努力提升我國的傳染病科研水準和防控能力。

找準致病原,及時緩解疫情

如果說每次疫情的應對是一場戰役的話,那麼在徐建國的生活中就只有兩種狀態:不是在應戰,就是在備戰

重要事跡大腸桿菌O157引發嚴重的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 疫情事件

    1999年夏,蘇皖交界地區發生了神秘而嚴重的疫情,177人因突發腎衰和其他臟器衰竭死亡。疫情發生兩個多月後,病因仍然不明,徐建國臨危受命前去調查。

中國工程院院士 傳染病預防控制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徐建國:當時這個疫情有幾個月了,已經去了很多人。這個疫情不清楚,但是病人都有一個病史,先拉肚子,後出現腎衰。

據徐建國回憶,其留學期間,主要由大腸桿菌和一部分痢疾桿菌引起的病症,在國外屬於一種非常典型的傳染病,而恰恰在留學期間,徐建國研究過這種傳染病。

徐建國:當時有一些,包括國外的人認為亞洲人不敏感,這是歐美那邊比較嚴重的疾病。

但徐建國卻有著自己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國外針對大腸桿菌的研究時間比較長,那麼這種病就有著傳到國內的風險。所以,徐建國在1987年留學歸國後就沒有間斷過針對大腸桿菌的研究。

  • 歸國後,投身於大腸桿菌O157的研究

徐建國:回來以後呢,就申請了第一個自然科學基金,就是大腸桿菌O157,我自己建立的第一個團隊,我團隊建立的第一個研究的方向就是大腸桿菌O157。

腸桿菌科是由多個菌屬組成,生物學性狀相似,均為革蘭氏陰性桿菌,這些細菌常寄居在人和動物的消化道,並隨糞便排出體外,廣泛分布在水和土壤中,大多數腸道桿菌屬於正常菌群。當機體免疫力降低或侵入腸道外組織時,成為條件致病菌而引起疾病。部分腸道桿菌是致病菌。

正是因為有著以往對於大腸桿菌O157的研究經驗,徐建國來到當地以後首先詢問的就是當地防疫部門是否檢測過大腸桿菌O157。而由於當時地方的條件並不是特別完善,沒有實驗數據。在徐建國的指導下,很快從病人標本分離到大腸桿菌O157菌株,並把血清標本送到北京。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應急實驗室主任 研究員:景懷琦:這個標本來回實驗室之後呢,他組織了四個省的醫務人員,在我們這個所裡面,進行實驗。

通過一系列的實驗,最終結果確認係為大腸桿菌O157:H7所引發的疫情。

徐建國:回來以後第二天結果就出來了,全面支持大腸桿菌O157,所以當時就跟長官做了彙報。

  • 疫情得到及時控制

隨著疫情的明確,應對疫情的方案也有序地開始實施起來。疫情也很快的得到了控制。而徐建國對於大腸桿菌O157 :H7的研究也為當時衛生部在全國部署預防控制工作提供了依據。為此衛生部在2000年頒發了《全國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監測方案》。

重要事跡C群流腦爆發,疫情得到緩解
  • 疫情事件

    2003-2005年我國突發C群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爆發,迅速從安徽傳到其他省市,病死率增高,社會廣泛關注。

徐建國迅速組織起一支隊伍,緊急突破。

徐建國:原來是A群,現在變成C群。A群變成C群,現有疫苗失效。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是由腦膜炎雙球菌引起的急性化膿性腦膜炎。雙球菌屬奈瑟氏菌屬,為革蘭染色陰性球菌,常常通過鼻咽部侵入人體,進入血循環致人體發病。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突起發熱、頭痛、嘔吐、皮膚黏膜瘀點、瘀斑,腦膜刺激征,腦脊液化膿性改變。

而C群流腦與以往的A群流腦相比,C群流腦易傳播,隱性感染比例高,佔到60%-70%,而且起主要的傳染源作用,只有1%的流腦感染者有明顯的臨床反應,導致傳染源控制難,傳播途徑不易切斷。

C群流腦變異體ST-4821序列群的發現對我們應對流腦疫情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為此,衛生部在2006年修訂頒發了《全國流行性腦脊髓膜炎防控工作方案》,調整預防用抗生素的種類。

重要事跡準確預判和提前布局,危急時刻發揮關鍵作用
  • 疫情事件

2005年四川省發生了世界上最大的人感染豬鏈球菌疫情

豬鏈球菌是具有莢膜的一種革蘭氏陽性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廣泛,可引起人、豬、牛、馬、羊和禽等多種動物感染。會誘發急性敗血症、腦膜炎、關節炎、化膿性淋巴結炎等疾病。

據徐建國回憶,疫情初期,沒有能夠從病人分離到豬鏈球菌。僅僅是懷疑豬鏈球菌並不能作為判定疫情的依據。豬鏈球菌只有從豬的體內和人體內同時分離出來,才能確定豬鏈球菌可以由豬直接傳染給人。

當時疫情嚴重。工作壓力很大。

金東作為徐院士的學生,當時參與了序列7型豬鏈球菌疫情防控的相關工作。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副研究員 金東:徐老師一個是全程指導,指導我們現場的工作,指導我們實驗室的工作。最後確定了病原就是豬鏈球菌,這一個是如何傳播的,而且不是那種人傳人的,主要是豬肉散發的病。

成功的背後正是徐建國的準確預判和提前布局——就在疫情暴發前10個月,徐建國就讓他的學生建立了「豬鏈」檢測方法,儲備診斷試劑,收集參考菌株,這也在危急時刻發揮了關鍵作用。

重要事跡首次發現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傳播方式
  • 疫情事件

    2006年11月,安徽省在一臨床患者誤診為流行性出血熱死亡5-13天后,5名陪護親屬和4名醫護人員被傳染,情況十分嚴峻。

徐建國團隊和安徽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合作,在患者血液標本檢測到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的特異性基因,發現患者急性期和恢復期血清的特異性抗體呈4倍升高,提出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的診斷意見。

徐建國:一測序,它就是嗜吞噬細胞無形體。然後呢,把那個診斷血清拿出來,一看血清呈現陽性。

根據以往的經驗,這種疾病只會通過蜱蟲叮咬進行傳播,並不會人傳人。而徐建國的這一次發現,則是世界上首次發現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可以人傳人,也是在中國第一次發現人粒細胞無形體病。由於這個發現,原衛生部2008年頒布了《人粒細胞無形體病預防控制技術指南》,在全國部署預防控制工作。

重要事跡謹慎做好08奧運疾病防控

2008年,萬眾矚目的奧運會在北京召開,世界各國的選手和觀眾都彙集在首都北京。如何保證奧運期間疾病的防控成為了徐建國團隊的首要任務。

然而,就在奧運會期間出現了狀況。

徐建國:一個澳大利亞記者,就得了不明原因肺炎,重症肺炎原因不明,當時的不明原因肺炎懷疑什麼,禽流感,SARS。

據徐建國回憶,只有儘快搞清病源,讓病原體得到確認,傳染病的傳播途徑才會得到阻斷,疫情才不會蔓延。時間緊急,全球關注,這不光是奧運期間的傳染病防控,也是對我國應對突發傳染病能力的一個嚴峻考驗。徐建國團隊壓力非常大。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傳染病預防控制所 副所長 闞飆:面對這麼一個複雜的病例,我們反覆地檢測了很多相關的,能夠想到的病原體都是陰性。

徐建國團隊想到了那名外國記者是澳大利亞人,而類鼻疽在澳大利亞感染率很高。徐建國團隊就開始檢測類鼻疽。

圍繞這個病例,徐建國團隊又抓緊時間投入到了很多的工作,進行這個分析與檢測。

最終,檢測結果就是一例輸入型類鼻疽病例。這也為及時處置疫情,及時對患者治療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彰顯了我國應對突發應急傳染病處置的能力。

闞飆:這在我們及時處置疫情,明確病因,穩定情緒及時治療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重要事跡技術強則中國強,鑒定血清不再是外國的專利

2010年徐建國團隊發現並命名了福氏志賀菌 Xv血清型。這一次的發現,不僅僅是由我國科學家發現和命名的志賀菌血清型,而且在這種血清型發現的過程中徐建國還應用了新的方法。傳統的細菌血清型檢測,是根據細菌對於特定血清免疫反應來判斷細菌的種類。而徐建國則使用PCR方法,檢測志賀氏菌血清型。從而不必購買國外高額的鑒定血清。

徐建國:志賀菌的診斷,鑒定明確了,這我覺得還是一個很開心的事情。過去我們做不了這個,都是靠美國人做的。現在我們不僅發現新的血清型,我們還改變了它這鑒定的策略,設計的方法,更特異,更敏感,更經濟,更實用。

重要事跡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強基層應對疫情能力

在實際過程中,傳染病往往是發生在基層,而基層的醫療隊伍並不做科研,這就使得一些發生在地方的傳染病不能及時的得到有效的控制。針對這種情況,徐建國在全國建立了9個院士工作站,用來加強基層應對疫情的能力。

徐建國:傳染病很多地方,它第一線在基層,因為地方性的不是做研究,不是做基礎研究,但是必須提高地方疾控的水準。

此外,徐建國還多次去青藏高原進行調查地方性傳染病,把青藏高原上的地方性傳染病統計匯總以備不時之需。為此徐建國還在傳染病預防控制所裡建造了一個沙盤,通過沙盤能夠更加直觀立體的展現青藏高原傳染病細菌的分布。

疾控未來之路

無論是大腸桿菌O157:H7的發現,還是應對四川豬鏈球菌,抑或是發現世界上第一次發現嗜吞噬細胞無形體可以人傳染人,等等這些無一不體現出徐建國對於傳染病的預判能力,以及他對科研的執著。

按照徐建國的話來說他是一個幸運兒,總會得到上天的眷顧。其實,在每一次成功的背後,都有著徐建國和他們團隊默默的付出。徐建國每一次的科研都給我國疾病預防控制領域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 梁曉峰:傳染病所,當時條件比較差,經過十幾二十幾年的發展,徐建國同志還是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作為中國疾控中心,我們希望這樣的所會越來越多,越來越強大。

在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工作30多年來,徐建國也見證了我國傳染病預防的發展。可以說,他的職業生涯,不僅是一部傳染病科學家的個人成長史,同時也見證了中國傳染病防控工作的坎坷和光榮。

作為一名疾控人一名科研工作者,在徐建國心中一直有一著一個這樣的心願。

徐建國:「我們經濟也發展了,人的壽命也更長了,這個傳染病也少了,然後不發生,至少不發生像這種SARS這樣的給國家造成災難性的傳染病疫情,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搞傳染病所有人的心願。」

正是因為有著像徐建國這樣的專家的不懈努力,我國應對突發疫情的處置能力才得到了極大提升,我國的疾病預防事業才得到了長足進步,也為推動健康中國建設彙集了源源不斷的力量。

責任校審:趙雪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