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Uber、滴滴持續虧損 專家分析上市或是網約車唯一出路

網約車的商業模式仍然存疑,無論是已經上市的Lyft、IPO進程中的Uber、還是尚未上市計劃的滴滴,都多年連續虧損,市場對不盈利的網約車公司正逐漸失去信心。

4月12日,Uber向美國證券交易所正式遞交了IPO申請文件,股票代碼為UBER,計劃5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預計發售價值100億美元的股票,估值約為900-1000億美元,將是繼Facebook和阿里巴巴後第三家挑戰千億估值上市的科技巨頭。

自2009年成立以來,Uber獲得了21輪超過200億美元的投資,是美國史上融資最多的創業公司。但隨著Uber狂燒100多億美元仍然“在可預見的未來也無法盈利”。Uber的最新估值已從1200億美元下調至1000億美元。

Uber招股書顯示,近三年來合計虧損超100億美元,2016、2017年淨利潤分別為-3.7億美元和-40.3億美元,2018年Ube成功實現扭虧為盈,淨利潤9.97億美元。

不過特別需要注意的是,Uber在2018年最大的收益來自於“資產剝離”。2018年,Uber將其俄羅斯計程車業務與當地公司Yandex合並,將東南亞業務與當地叫車行業龍頭公司Grab合並,獲得了共計32.14億美元的剝離受益。除此之外,根據招股書附錄,“未實現收益”項目還有來自中國計程車軟體滴滴的19.96億美元的非現金收益。2016年,Uber與滴滴通過相互持股完成了部分股權的交易,滴滴為Uber帶來了近20億美元的股權收益。去掉這三筆收益,Uber2018年實際上虧損了約35億美元。

上市後火速撲街的“網約車第一股”Lyft

上市後火速撲街的“網約車第一股”Lyft或許是Uber的前車之鑒。

作為後起之秀,Lyft在Uber已經拿下整個網約車市場超過90%份額的情況下,成功佔據了39%的市場,成為美國第二大共享出行公司。自2014年開始,Lyft前後共進行了14輪融資,累計融資額約51億美元。

3月30日Lyft在納斯達克掛牌上市,發行價72美元,市值最高達到252億美元。然而從第二日公開交易後,Lyft股價便跌破發行價。截至美國時間4月18日收盤,Lyft股價已跌至58美元,比發行價下降19%,市值縮水至167億美元,蒸發了約25%。

據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數據,Lyft近75%的自由流通股已被做空,賣空勢頭不減。

韋德布什證券分析師稱,投資者主要擔心Lyft在未來盈利方面的潛力。Lyft在招股書中坦承:“我們有淨虧損的歷史,可能無法實現或保持未來的盈利能力。”

自2012年成立至今,Lyft一直持續6年虧損,且虧損額不斷擴大。2016年、2017年和2018年,Lyft淨虧損分別為6.828億美元、6.883億美元和9.113億美元。研究機構S&P Global Market Intelligence表示,Lyft是IPO前12個月虧損最多的美國初創企業。

儘管Lyft在招股書中表示,預計未來公司營收漲幅將快於虧損速度。在路演期間,Lyft也表示,預計最終將實現20%的利潤率,但並沒有給出確切的時間表。由於其業務依賴於補貼,在連續虧損後尚無任何證據顯示該公司能在未來實現盈利,這也導致許多投行分析師不太看好其盈利前景。

“黑天鵝”事件後,滴滴上市遙遙無期

收購快的、Uber後,滴滴打贏了中國市場的網約車大戰,估值高達500億美元,一時風光無限。去年滴滴就開始尋求上市,當時有人預言如果滴滴上市成功,市值有望超過京東。

然而突發的“黑天鵝”事件讓滴滴的IPO進程戛然而止。三個月內先後爆發了兩起順風車命案,All in安全成了滴滴活下去的前提,估值一降再降,上市也變得遙遙無期。

為了平息眾怒,滴滴無限期下線了唯一盈利的順風車業務。4月15日下午,“滴滴順風車”在其官方微博發了一條《滴滴順風車致大家的一封信》,公布了五大整改措施,但具體的上線時間表仍然未定。

2018年滴滴虧損金額高達109億元,其中對司機補貼的金額高達113億元。為了縮減開支,滴滴出行整體裁員15%,涉及2000人左右。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告訴記者,網約車企業普遍面臨三大風險:

行業競爭激烈準入壁壘較低。曹磊表示,個人移動出行競爭市場高度分散,在現有行業中面臨著巨大的競爭替代方案。此外,因為這些行業具有較低的準入門檻,在未來預計將面臨來自新市場進入者的競爭。

運營成本壓力大,難實現盈利。為拓展市場,平台主要靠降低單次出行費用和服務費來引流。根據Uber招股書,Uber會繼續大幅提高運營費用,如提高司機激勵獎金、加大折扣和促銷力度、開拓新市場、增加研發費用、提高員工數量,投資新的產品等。曹磊認為,高運營成本或導致平台不堪重負。

負面事件對品牌和聲譽造成持續傷害。曹磊表示,儘管負面事件很少發生,但以往經歷的乘客遭打、被搶等惡性事件,還是給共享出行這個新興的行業造成了極大的衝擊。無論是Uber還是滴滴,都曾身陷醜聞泥潭。受到了重大處罰和負面宣傳,網約車企業需要為重塑品牌聲譽付出高昂的代價。

曹磊指出,上市謀求改變,或許是網約車企業的唯一選擇。

紅星新聞記者 吳丹若 圖據滴滴和Uber官網

編輯 潘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