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擺脫“一考定終身”還需兼顧公平

文/《新產經》周貝貝

高考是選拔人才的重要渠道,長期以來,因其相對公平性,使得無數寒門學子通過高考改變了命運。但“一考定終身”所存在的弊端也一直深受國民詬病。

唯分數論英雄,高考錄取以分數為依據,差一分也許就是天壤之別,這造成考生的分分計較。而獲取分數有時可以依靠大量重複訓練取得,這造成了大家信奉刷題,或者靠記憶、靠訓練的思維模式。並且,在“一考定終身”的背景下,家長們不遺余力地逼迫孩子利用一切空余時間學習,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使學生缺乏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有人描繪出了這樣的一幅“大眾畫像”:年輕人缺乏危機意識和獨立思考能力,沒有意識到自己身處歷史變遷的重要節點;他們對於外界漠不關心,只在乎自己能否一夜暴富;他們追求的是享樂而非實現自我價值;他們懶於自己尋求真理,往往等待別人告訴他們答案……

因此,“打破考試這單一的錄取方式,弱化分數的作用,把學生從分分必爭中解放出來”成為很多人的呼聲。

有業內人士指出,要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這一問題,就要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試相對分離、學生考試多次選擇、學校依法自主招生、專業機構組織實施、政府宏觀管理、社會參與監督的運行機制。

其實,“一考定終身”也是國家宏觀政策文件中明確指出的弊端。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正式頒行,其中,“第十二章 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明確指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

2013年11月,《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同樣提出要“從根本上解決一考定終身的弊端”。

2014年9月,《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在充分肯定高考制度權威性、公平性的同時,明確提出:“也存在一些社會反映強烈的問題,主要是唯分數論影響學生全面發展,一考定終身使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區域城鄉入學機會存在差距。加分造假、違規招生現象時有發生。”

如今,自主招生、綜合評價以及高校專項計劃的多元綜合評價成為高考改革的重要趨勢。

當然這三種方式也是有條件的,同樣需要自身努力和條件滿足。通過自主招生的方式,需要某科成績很突出,或者創新能力很高,比如,參加競賽以及各種活動,能夠凸顯特長的就可以作為自招的材料上交。

綜合評價不僅要根據自主招生的成績來進行評價,還要看學生平時學業考試以及高考的成績,一般是高考成績佔60%,綜合成績佔30%,最後的學業水準考試佔10%,所以說高考成績並不是唯一的標準。

而高校專項計劃,很多學校也會直接降分到一本線上,比如說農村學生的錄取分數線都不會低於當地省市的一本線,其實去年就已經開始努力酌情考慮農村學生的情況了,所以一般都沒有太多考核,通過初次審核就可以降分錄取,但也有一部分學校會有筆試以及面試的要求。此外,針對農村的高校計劃,需要有農村戶籍或者低保貧困戶的證明還有學生的成績證明。

目前,根據2019年自主招生情況來看,綜合評價關注度今年會大幅度上升,綜合評價逐漸也將會成為新高考的主流錄取方式,是上名校的另一種途徑。

然而,“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石”,高考教育改革理應體現“公平”二字上。新高考打破唯分數論,在高考制度頂層設計上,是符合教育發展規律的,但在實施過程中也會產生疑問:綜合評價是否公平?

目前來說,我們初高中的教學資源分布並不是十分均勻,如果改變為綜合性的評價,會不會有很大一部分學生會直接輸在“起跑線”?

按照原來僅憑分數進行錄取,很多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努力學習書本知識也能夠脫穎而出,考上名校。如果改成綜合性評價,光靠自己的能力顯然是不夠的,相比較之下,那些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的孩子,可能會有更多的先天優勢。

此外,不容忽視的是,中國是一個人情社會。如果由單一依靠分數標準的評價改為綜合性的評價,不可避免引發公眾對於“人為可操作空間”的隱憂。

其實,如今成功的定義正在變得多元化,改變命運的出口,並非只有高考。很多途徑可以實現自我價值:職業教育、出國留學、藝考甚至創業,都成了年輕人走向開闊未來的路徑選擇。

“高考不是唯一出路,努力才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經濟的高速發展與社會觀念的革新正在重塑著家長與學生看待高考的心態。一次高考,標定不了一個人的一生,畢竟“人生不是一場百米賽跑,而是一場馬拉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