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孕期我們不建議常規監測孕酮

早孕期孕酮水準的監測,目前形成了一個混亂的臨床局面。也變成了孕婦恐慌、過度診療、不規範用藥的「災區」。早孕期的孕酮分泌規律是什麼?哪些情況可能存在孕酮不足?孕酮血清測定的意義何在?這裡是來自專家共識的觀點。


當期盼已久的懷孕到來的時候,準媽媽們既興奮,又緊張。特別是以前有過流產或生化妊娠的病史,那這次懷孕可是如臨大敵,生怕有什麼閃失。


在網上搜索,加上一些醫生的建議,似乎孕酮水準可以預測和監護懷孕的過程,有的孕婦不停地抽血查孕酮,如果值偏「低」,或變化少許,就萬分焦慮,拚命地補充黃體酮,好像黃體酮就是成功懷孕的救命稻草。


目前在孕酮的監測和黃體酮的應用上存在的嚴重不規範,造成了患者的恐慌和混亂。


孕酮對維持生育是重要的


既往的研究證明,孕酮對於生育的生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早孕時,它由妊娠黃體分泌,促使子宮內膜蛻膜化,以供胚胎良好著床條件;並誘導免疫保護機制,避免胚胎被母體「排斥」;還能降低子宮平滑肌的敏感性,起到「安胎」的作用。


在生理條件下,人類維持早期正常妊娠(孕12周以內)的血清孕酮水準僅約20~30ng/ml就足夠了。


而且每個人之間,甚至一個人的不同時間,檢測的孕酮水準相差很大,和屆時的孕激素脈衝峰值、孕激素受體的功能、用黃體酮的情況等有關,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


孕酮不足的情況


人們監測早孕期的孕酮水準,是因為懼怕流產,擔心是因為缺少孕酮造成妊娠丟失,補充黃體酮真的能預防和治療流產嗎?什麼樣的血清孕酮水準才需要補充黃體酮呢?針對這個問題,多年來人們進行了各種各樣的研究和分析,產生了許多不同的結論和爭議。


自然流產的病因是很複雜的,約50%是隨機發生的胎兒絨毛染色體的錯誤,也就是非整倍體。其它公認的病因,包括子宮畸形、抗心磷脂綜合征、內分泌因素、易栓症等,有些流產的發生是偶然事件,如果連續發生兩次以上,就稱作複發性流產了。


其中似乎只有內分泌因素的病因才有可能涉及孕酮不足,成為黃體酮使用的依據。內分泌因素包括了糖尿病、胰島素抵抗、甲狀腺功能減退、排卵障礙等問題。



孕酮不足又不能說明什麼


1、這些內分泌原因的機制包括排卵障礙、甲狀腺問題、胰島素抵抗、等等。孕酮是排卵後的黃體產生的,受到LH的調控,所以凡是在垂體LH脈衝的頻率和幅度發生變化的時候,例如排卵障礙、高泌乳素血征、促排卵葯刺激、等,會影響孕酮的分泌,造成孕激素不足,臨床上可以適量補充黃體酮「保胎」觀察。


但是這些不足,常常不一定能從孕酮測定水準上反映出來,在臨床上,有些孕酮水準「低下」的患者仍然可以維持持續妊娠。 2、因為輔助生殖技術中促排卵的降調和促性腺激素的使用,加上取卵時顆粒細胞的丟失,卵巢黃體功能顯著不全,補充黃體酮可以有效地預防流產,提高妊娠率,證據是充分的。


即使如此,孕酮水準的測定仍然不一定能反映黃體功能,補充的孕激素是否已經足夠,地屈孕酮口服製劑在血清裡檢測不到。 3、當我們遇到先兆流產,也就是懷孕中,少量的陰道流血,並無腹痛和其它不適,預防性適量黃體酮應用是合理的。


早孕期還無法辨識是否是宮內妊娠,也無法證明胚胎是否健康,雖然有研究觀察到孕酮水準正常組,持續妊娠的可能性大,但是還得看孕45天時是否宮腔內可見到孕囊和胎心搏動,如果見到胎心搏動,才是當時正常妊娠的標準,孕酮水準比起胎心搏動,評估價值不大。


4、當懷孕到8~10周的時間,妊娠黃體分泌的孕酮就逐漸減少衰竭,漸漸地由胎兒胎盤絨毛的合體滋養細胞接替分泌孕酮,逐漸上升,直到足月分娩。


這個交接說明黃體支持的階段已經過去,如果胚胎本身沒有發育好,滋養細胞不能正常分泌孕酮,怎樣補充黃體酮都是無濟於事的。該階段如果孕酮水準低下,這不是造成流產的原因,而是胚胎終止的後果。



不建議將孕酮作為孕期監測指標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仍然無法把孕酮測定作為孕期監測的可靠指標,不建議作為孕期監測和預測流產的依據。綜上所述的理由如下:


1、血清中孕酮水準的血清水準波動很大,瞬時的孕酮值並不完全反映血中的孕酮總量,推薦早孕期以hCG測定評估妊娠狀態。


2、流產的原因複雜,孕酮的水準並不能有效提示黃體功能不足的證據,對於先兆流產和複發性流產史患者,可以預防性適量補充孕激素「保胎」。繼而根據宮內孕囊和胎心的存在,調整保胎的方案。


3、雖然有研究提示,妊娠成功組的孕酮水準略高於流產組,但是對於個體來說,孕酮水準並不能準確預測妊娠結局。


4、對於孕8周後難免流產的患者,孕酮水準降低是結果,不是原因,補充黃體酮對結局無可挽回。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