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一文幫你剖析淋巴瘤這個「多面怪獸」

我們都知道李開復、羅京、高倉健等大名人都曾罹患淋巴瘤,但為什麼有的人治療後能長期存活,有的人則迅速惡化殞命。並且淋巴瘤患病年齡也較廣泛,老人、小孩、年輕人都有涉及。淋巴瘤究竟是怎樣神奇的存在,你是否也一樣困惑?

發病年齡跨度大,這些癥狀要注意

1. 淋巴瘤的病理分類多達幾十種,最常見的淋巴瘤有哪些種類?它們的發病比例如何?

淋巴瘤其實是一個統稱,它不是一種疾病,而是一組疾病,可分為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這兩個大類。其中,非霍奇金淋巴瘤又可進一步細分為數十種病理亞型。但並非每種亞型都常見,目前最常見的淋巴瘤類型大概只有十來種。

從總體發病率來看,B細胞淋巴瘤大約佔所有淋巴瘤的70%。其中,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最常見,約佔據B細胞淋巴瘤的半壁江山。次之為小B細胞類淋巴瘤,常見的類型有濾泡性淋巴瘤、套細胞淋巴瘤、邊緣區淋巴瘤以及小淋巴細胞性淋巴瘤和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等。

T細胞淋巴瘤在中國發病率相對較高,大約佔20%的發病比例。其中外周T細胞淋巴瘤尤其常見,多見於成人、老年人。其中,鼻型結外NK/T細胞淋巴瘤在我們中國人群中尤為多見,這種淋巴瘤多與EB病毒感染有關,常常累及鼻腔等面部中線部位。

霍奇金淋巴瘤約佔所有淋巴瘤的10%左右。

2. 常見淋巴瘤的惡性程度如何?

淋巴瘤是基於腫瘤的組織學形態、免疫表型、分子生物學和臨床特徵予以分類的,根據疾病的自然病程和惡性程度,淋巴瘤可分為侵襲性、高度侵襲性和惰性淋巴瘤。

侵襲性淋巴瘤通常臨床進展較快,如果不積極治療將危及患者生命,常見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就屬於這一類。

高度侵襲性淋巴瘤則惡性程度更高,如果不治療,患者可能在幾個月、甚至幾周內就迅速惡化,屬於高度侵襲性的淋巴瘤包括淋巴母細胞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等。

惰性淋巴瘤則相對溫和,疾病發展較慢,病程也較長。部分腫瘤甚至不乾預、不治療,病人也能長期生存。不過這類淋巴瘤往往難以完全治癒。

3. 淋巴瘤的發病年齡呈現怎樣的特徵?

淋巴瘤的發病年齡跨度較大,不同類型的淋巴瘤具有不同的發病易感人群,從兒童、青少年到成人、老年人都可發生。

絕大多數情況下淋巴瘤以中老年患者居多,男性居多

少數病理類型,如結節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多發生在20-40歲的年輕女性;

伯基特淋巴瘤,多發生於兒童、青少年;

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則幾乎只見於老年人。


4. 淋巴瘤患者會有哪些早期癥狀?

淋巴瘤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局部的淋巴結腫大癥狀和全身癥狀

頸部、腋下、腹股溝等部位是主要的淋巴結分布位置,如果沒有特殊原因,這些部位出現花生米、黃豆大小甚至更大的無痛性淋巴結腫大,特別是多處淋巴結腫大,要考慮是否有罹患淋巴瘤可能。

如果是結外部位發生的淋巴瘤,例如在皮膚、胃腸、鼻腔、口腔、中樞神經等其他部位也會出現相應的局部癥狀,例如:壓迫、堵塞,並可並發出血、壞死等。

除了局部癥狀,淋巴腫瘤作為一種系統性疾病往往還會伴隨全身癥狀,也叫B癥狀。B癥狀主要表現為發熱、乏力、體重減輕、盜汗。

如果既出現淋巴結腫大,又伴隨B癥狀,此時需高度警惕罹患淋巴瘤的可能。

淋巴瘤診斷老大難,該怎整?

1. 淋巴瘤的病理診斷相對較難,經常難以確診病理類型,其重點難點主要在哪裡?如果不能確定病理類型,這部分患者該怎麼辦?

淋巴瘤診斷主要有三大難點。第一,很多良性的、反應性淋巴組織增生形態上和惡性淋巴瘤非常相似,反之,部分惡性淋巴瘤也可以偽裝得貌似良性病變,這些似是而非的情形,沒有經過專門訓練的病理醫生不易區分,容易發生誤診。

第二大難點是淋巴腫瘤的病理類型非常多,不同類型腫瘤的形態、臨床表現各不一樣。這就要求病理醫生在進行病理診斷時,需結合患者的臨床特點、病理特點,並對各種類型的診斷標準熟稔於心,提高綜合判斷的準確性。

第三大難點在於,淋巴瘤除了病理類型多,每一種類型的病理表現也變化多端。比如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頗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意思,不同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形態各異,類型內個體差異較大,認識一種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不代表能夠認識所有的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

如何克服這三大難點呢?

首先,作為病理醫生需要夯實專業基礎,並熟知淋巴瘤相應的臨床、病理知識並善於結合臨床所見做判斷,除了顯微鏡下看到的特徵,還要看患者的臨床表現是否支持腫瘤的診斷。

第二,隨著精準醫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除了依靠病理醫生的自身功底、診斷經驗從組織學和細胞層面進行鑒別,還可以從蛋白層面、基因層面進行生物標誌物和基因檢測,以幫助我們更加精準客觀地診斷淋巴瘤。

對於病理類型十分複雜,無法最終確診的淋巴瘤患者,我們建議可以到國內外大的會診中心,請專業的血液病理專家予以會診,給出一個病理會診或顧問意見。

2. 穿刺診斷是損傷較小的診斷方式,在淋巴瘤病理診斷中穿刺的診斷價值如何?如何權衡穿刺和組織切片活檢的應用?

以何種方式獲得病理診斷的標本,需要我們客觀理性地看待。空芯針穿刺作為一種微創技術,深得很多臨床醫生和病人的歡迎,但必須清楚,穿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於獲得的組織量較少,進行病理分析時容易管中窺豹,不夠全面,診斷有時具有片面性甚至誤導性。當然,如果穿刺的標本較好,組織足夠多,診斷價值還是很高的。

通常情況下,穿刺推薦用於一些較深部位,無法通過簡易手術獲得標本組織的情形,如胸腔內、腹腔深部的病變組織。

但對於位於頭頸部、腋下、腹股溝等淺表部位淋巴結,一般還是建議切一個完整的淋巴結作病理診斷更為理想。

除了以上兩種活檢手段,對於特定部位,例如胃腸道等空腔器官,還可以通過內窺鏡活檢獲得標本組織;另外還有細針吸取活檢的方式,即用注射器吸取部分淋巴瘤細胞用於細胞塗片檢測,但後者通常不能作為確診依據,通常用於初篩檢查。

3. 相比結內淋巴瘤,結外淋巴瘤好發部位主要在哪裡?病理診斷是否更難?

結外淋巴瘤和結內淋巴瘤構成惡性淋巴瘤的兩大部分。儘管大多數淋巴瘤發病於淋巴結,但也有相當一部分淋巴瘤發生在結外,結外淋巴瘤有兩大經典部位,一是胃腸道,二是皮膚。

發生在胃腸道的淋巴瘤絕大多數為B細胞淋巴腫瘤,而發生在皮膚的則多為T細胞或NK細胞淋巴腫瘤

這兩個部位的淋巴瘤通常不同於淋巴結部位發生的淋巴瘤,診斷也有各自的特點。

位於皮膚的淋巴瘤,除了顯微鏡下觀察組織形態,還需要密切結合患者的皮損大體形態。因為不同類型的皮膚淋巴瘤,往往肉眼形態不一樣,而顯微鏡下形態反而不易區分。

消化道淋巴瘤診斷難點在於,通過胃腸鏡獲取的組織很少,加大了診斷的難度。這一點需要請內鏡科醫生予以配合,手術過程中,儘可能拿到足夠多、足夠好的標本組織,幫助病理醫生做出更明確的診斷。

杜絕淋巴瘤,防治知識學起來!

1. 淋巴瘤有哪些高危因素,可以通過哪些手段預防?

淋巴瘤高危因素主要涉及生物、物理、化學以及遺傳因素等。

首先微生物感染,如EB病毒感染跟多種淋巴瘤發病相關,包括霍奇金淋巴瘤、伯基特淋巴瘤,以及其他B細胞淋巴瘤和T細胞或NK細胞淋巴瘤等,而B肝病毒感染、HIV病毒感染也會增加相應的淋巴瘤的風險。

物理因素,比如過多接觸放射線。

化學因素包括頻繁接觸有機溶劑、染髮劑等。

另外不良的生活習慣也會增加淋巴瘤發病風險,例如長期熬夜,攝入過多動物蛋白等。

遺傳因素中,攜帶遺傳基因,易感性高的人群淋巴瘤發病風險也會增加。

此外,還有很多未知的因素影響著淋巴瘤的發生。無論如何,我們可以先從可以預防的部分做起,例如及時治療病毒感染、遠離有害物理化學因素,改變生活習慣,多鍛煉身體增強免疫力等。

2. 目前淋巴瘤的主要治療手段有哪些,近年來有哪些重要進展?

淋巴瘤的傳統治療手段包括化療、放射線治療和骨髓移植等,少數病人可以通過外科治療切除淋巴瘤腫塊,但外科治療通常不能徹底治癒,還需要輔以系統性治療。

放射線治療是常用的治療惡性淋巴瘤的規範治療手段,對於早期的、某些類型的淋巴瘤,比如病灶局限的黏膜相關淋巴組織結外邊緣區淋巴瘤、結外NK/T細胞淋巴瘤,有時單純使用放療就可以治癒。

與放療相比,化學治療則是惡性淋巴瘤的一種最常用的治療方法。化療的治療原則是聯合用藥,多療程,維持治療。使用化療手段治療惡性淋巴瘤的時候,可以多種藥物聯合,使得在治療功效疊加的同時,保持副作用不相互疊加,以此有效地治療惡性淋巴瘤。

骨髓移植也是一種傳統的治療手段,但並非所有的惡性淋巴瘤均需要進行骨髓移植。

此外,近十年淋巴瘤的靶向治療也出現了很多重要進展,例如可以根據腫瘤細胞表面特異性抗原選擇針對性的單克隆抗體,以及根據淋巴瘤基因、分子表達的特異性,選擇有效的小分子藥物,阻斷腫瘤細胞信號傳導、代謝路徑,達到抗腫瘤作用。而近年興起的生物免疫治療也在探索應用之中。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