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馬伊琍老師溫馨提示:花路千萬條,讀書第一條

一年一度的高考到了。

雖然志玲姐姐忙著官方宣傳,但貴圈還有許多哥哥姐姐不忘為高考的小朋友打CALL。

現在,除了參加普通高考,到藝術高職或體育高職學習,也是許多小朋友的選擇。

可是藝考考官馬伊琍卻說:不建議家長把喜歡藝術的孩子早早送進藝校高職。

她的原因是,沒有牢靠的文學理解能力和博學的知識基礎,即便一時紅出圈,也不可能在藝術道路上走得長久

我覺得她說得對。

高考很苦,但馬伊琍還是建議你好好讀書

在中國高考裡,“藝考”也算是頗有特色的門類了。

普通考生在教室裡悶頭擼五三模擬時,藝術生則是早早就開始四處面試,全家出行,從南到北的學校都要試一試。

由於對文化課的要求不高,藝考往往是很多數理化吃力,藝術卻別有天賦學生的出路。

可是馬伊琍本人,卻是“上戲提前錄取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受益者。

她小時候和很多孩子一樣,對唱唱跳跳很感興趣,那時候她爸爸也像很多家長那樣望女成鳳,帶著她考了很多藝術團。

但小孩子喜歡這些,不一定是“天賦”,只是喜歡表現自己的“天性”。

馬伊琍雖然小小年紀考入藝術團,但並沒斷掉文化課學習。她第一次以演員的身份出現在銀幕上,是1993年高中時期,在《叛逆大師瀏海粟》裡飾演瀏海粟的學生陳曉君。

沒有任何演戲經歷,沒有受過任何培訓,馬伊琍對第一次演戲的印象是新鮮、好玩。然而經驗缺失的她完全不能投入到角色的狀態中去。

不過也是因為這部電影,讓她決定嘗試走演戲的道路。

1994年馬伊琍成為上戲的一名學生,表演經驗缺乏的她,不知道該怎麽學,專業課對她來說就是“受折磨”。

第一個學期專業成績在班裡是倒數第二,去某劇組客串,因為表現不好還被導演罵,“就你這樣的,將來還想當演員?”

這種狀態直到大三時才得到轉變。

那時,曾在日本留學的谷亦安成了馬伊琍的老師。他建議馬伊琍多做嘗試,體驗不一樣的角色才能完全將戲路打開。

馬伊琍照做了,試了很多和她的外形反差極大的角色,摸索出了演戲的技巧。同時,劇本閱讀能力和對人物心理的快速理解力佔盡優勢。

馬伊琍的專業課成績從最開始的倒數第二,直接躍到了前兩名,最後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順利畢業。

從業26年,馬伊琍用自己的經驗蓋章了文化底蘊對藝術生涯的重要。她最明白怎麽樣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長久。

馬伊琍自己當上上戲的藝考考官之後,對考生的要求也會與當年的自己對標。

當她看到許多空有一身形體聲樂功底的考生,會更有感慨:作為演員,內心的自信是最重要的。

這種內心的自信不僅來自高考前那十二年的知識儲備,也是一種終身學習的習慣和渴望。

那些在藝校上積累了社會經驗和表演經驗的同學,馬伊琍說,一開始他們真的很沾光,但放到一個演員的演藝生涯裡,這些優勢的保存期限並不長。

對於馬伊琍提出的這個觀點,有人覺得很對,也有人覺得放在這個時代明顯說服力不足,畢竟貴圈中低學歷、文化水準不高但又成就頗豐的藝人,那是多了去了。

貴圈低學歷明星這麽多,不是一樣功成名就嗎?

當明星不需要學歷,不需要文化知識,只需要顏和相關專業的業務能力,這是大家對明星這一職業的共同認知。

章娘娘這樣的大花,求學經歷是在北京舞蹈學院跳了六年舞,再以一身好舞功考到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然後被張藝謀pick中的;

周公子則是在浙江的一家藝術類高職學院,學了三年民族舞,畢業後就開始拍戲了。

還有相當多的藝人,之前的求學經歷甚至和藝術無關。

前幾天被拍到和老公馮紹峰一起出行的趙麗穎,就讀於廊坊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空乘專業,但也不妨礙她成為演技有所擔當的小花。

TVB的藝員訓練班始於1971年,訓練期從一年縮為半年,頭3個月學基本知識,後3個月進行實習,這樣的“造星流水線”,卻輸送了華人演藝圈的半壁江山。

那這能不能說,馬伊琍所說的就不對了呢?是不是藝術從業者的業務水準,和文化知識水準就沒關係了呢?

與其說與知識水準無關,不如說對於貴圈藝人,能讓他們“紅”的影響因素太多了。

第一,在娛樂行業裡,不管是歌手還是演員,遠未達到需要拚文化內涵的程度,就像高考的學生,99%都沒到拚天賦的程度,更多藝人拚的是顏值、機遇和天份。

像是現在大部分流量的成功,並不在於才華,而是在於神顏。在很多男團選秀節目裡,你會看到“再優秀的醜x,我也不會喜歡”的言論。

目前還有一種劇種叫做“粉絲定製劇”,噱頭就是“xxx流量小生”與“xxx當紅小花”主演,至於演了什麽,不重要。

在這樣“唯紅是論”的浮躁環境下,藝人連花心思去塑造一個角色都很難很難了,怎麽還有可能去讀書,去補充文化知識呢?

在這一點上,鹿晗自己倒是說了大實話。

只是,靠顏值走紅的,大部分一輩子都是靠顏值,老了也是在演“比同齡人美”的角色,而僅靠運氣和天份的,也很可能在複雜而漫長的職業生涯中被磨掉靈氣,最後泯然眾人矣。

第二,藝術是一個技巧性極強的行當,表演完全是可以訓練出來的藝術才能。

比如你萬萬想不到,黃渤曾經是穿著性感漁網在酒吧裡混生活的夜店咖,走的完全是唱跳路線。

考專業的時候,也沒成功進表演系,最後是去了北京電影學院的配音專業。

可是一走上演戲的路,黃渤卻仿佛迅速切換成演啥是啥的實力派,出道不到十年就獲得金馬獎影帝……很明顯,他的演技不是靠配音課聽出來的。

一來,他遇到了符合自己形象氣質的角色,而他豐富的人生經歷也足以支撐角色的故事。

黃渤在沒有開始演戲之前,曾在各地唱跳,還當了7年舞蹈教練,開始演戲了也是一個接一個的龍套

二來,他遇到了電影路上的伯樂管虎和寧浩。

在兩人的摔打磨練下,黃渤從一個和別人搭戲還是“那是別人的主場,我就是打醬油的”的小透明,進化到了扮醜而毫無包袱的主角。

如果說演員的表演包括情緒、表情、動作和台詞功力,一些經驗尚淺的演員,則會通過模仿去嘗試獲得這些能力。

李晟在《新還珠格格》中,可以說是在用生命模仿趙薇的小燕子了,念著熟悉的台詞,做著似曾相識的表情,就這樣演完了整部劇。

只是當她離開了模仿對象,再站到舞台上時,瞬間就失去了存在感,導師對她連批評都沒有。

第三,成功藝人的背後,往往是因術成道的。

在京劇行當裡,許多大老闆都是從小學藝,甚至沒念過半天書,他們的藝術成就,就是靠著最純粹的藝術執念,在日複一日的唱念做打中琢磨出來的。

章子怡的文化基礎不扎實,但她有過人的用功和執著,每一個獎項,每一個經典角色,背後都有她拚了命的付出。

演《臥虎藏龍》裡的玉嬌龍時,拍撞城牆的戲,章子怡會毫不閃躲地撞上城牆;拍打戲指甲被削沒了,手放到雪地裡凍一凍再繼續拍攝。

這種心無旁騖的堅持和付出,一心只求為角色發揮到最好,也算是走在因術成道的路上了吧。

任何行業決定你高度的,還是你的知識

花路千萬條,讀書第一條。

馬伊琍說的文學理解能力、人物心理的理解力、劇本閱讀能力……在現實裡幾乎是“無用”的。

大部分演員只要足夠努力 ,將聲台行表的“功底”打扎實,練好各種抓住觀眾眼球的舞台技巧,演技就能比許多流量好。

可是談到文化內涵,對作品內核的理解,作品價值觀的構建,則近乎“道”,“道”對於一個演員的意義,就是馬伊琍所說的“提供靈魂與身體的合一”。

“秀才”喻恩泰,就是一個孜孜不倦求“道”的藝人,讀14年的大學,為了演《武林外傳》中滿腹經綸但懷才不遇的秀才角色,直接背了一整部論語。

貴圈成名之後回爐讀書的演員也很多,19歲就成名的趙薇在31歲時淡出娛樂圈,到電影學院重新進行基礎和專業課的學習。

胡歌的改變更是明顯,當年他在《仙劍》爆紅時,還是靠角色和顏值圈粉的偶像派,和當下的流量無異。

這幾年,他卻成功hold住正劇裡複雜的人物角色,像是《琅琊榜》裡的梅長蘇。

從偶像派變成實力派,很大一部分是來源於閱讀和學習。

2006年他因車禍入院,容貌受損,在一篇題為《照鏡子》的文章中,他寫道“如果皮囊難以修複,就用思想去填滿它吧”

在那段深沉無助的日子裡,閱讀讓他找到了活著的意義。從此,從閱讀和學習中汲取養份成為他的習慣。

藝術中的“術”與“道”,中國人在傳統文化語境下已經討論了上千年,套到娛樂行業,依然能清晰看到他們的區別。

在《歌手》的舞台上,當歌手們都使盡混身解數炫技,將表演難度推到最高檔位時,李健卻是用細膩儒雅的方式,將一首歌的故事、意境、情懷娓娓道來,他也因此被稱為“音樂詩人”。

如果說許多歌手在音樂領域中仍在磨練“術”,那本身自帶學霸buff的李健在音樂裡的探索就更接近於“求道”。

另一位學霸級音樂人尚雯婕,也有點“修道者”的意思。

尚雯婕是複旦大學法語系的高材生,曾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大學法語要求,期間還翻譯了一本法文小說《林先生的小孫女》,是複旦大學一等獎學金的獲得者。

畢業後,因為不喜歡做一個只能複述別人語意的傳聲筒,她參加了《超級女聲》,拿下了2006年的總冠軍。

從此以後,法語專業反而成了興趣,雖然還是會在一些特殊場合表演法語歌曲,但音樂才是尚雯婕專心鑽研和探索的領域。

她將學霸的學習心得帶到音樂中,用做實驗的態度做電子音樂,成為電音領域的一名“先鋒者”。

看似無用的知識,往往是一門藝術的靈魂所在。

尤其是當一個藝人、音樂家、工匠的技術到了頂層,近乎無可打磨的時候,能讓他們更上一層樓的,便是在知識與文化領域的無盡探索。

大提琴家王健曾先後進入耶魯和茱莉亞音樂學院學習,在這兩所頂級大學裡,他最常呆的地方不是琴室,而是圖書館,他最愛讀的書也不是樂理琴譜,而是“很多與音樂無關但很有意思的書”,比如《蒙古秘史》和《荷馬史詩》。

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文化領域,是茱莉亞音樂學院推崇的教育理念,王健記得,當年他還有舍友是研究神學的。

從書中獲得的啟發和感悟,最終又會應用回他們的音樂演奏中,而沒有演奏者賦予的靈魂,大提琴也不過是一個木箱子。

說到底,任何行業決定你高度的,還是你的知識。

愛吃的蔡瀾被稱為“美食家”,他吃一道菜的時候,總能啟動大半輩子的學識旁征博引,將一道菜背後的故事到廚房的秘密娓娓道來,甚至延伸出一套生活哲學當佐料……

蔡瀾將吃這件事做到極致,就成了藝術,成了“美食家”,否則再能吃,也只能當個“吃播”而已啊!

至於馬伊琍提到的“藝術家”與“明星”,我想除了知識的高度與寬度,前者還有“德藝雙馨”的標準。

譬如翟天臨,論演技他對比流量很可以了,論知識雖然有水份,仍在許多同行之上,但我覺得,他永遠成不了偉大的藝術家。

因為鑽營太多的人用心不純粹,可以有一時輝煌,卻不配千古傳名,他學歷拿得再高,演技再好,也不會有內心的寧靜和豐饒。

E姐結語

在“術”與“道”的關係中,“術”決定下限,而“道”關乎上限,藝術家與工匠有些相似,都是極其偏重實踐的領域。一個人能把技巧鑽研透徹,他的上限就已經很高了。

我們感歎古代壁畫的神乎其技,讚美敦煌寫本背後堪稱書法家的抄經人,追捧工藝美術大師巧奪天工的作品……

其實他們未見得有特別好的文化基礎。當學者在河北農村試圖探索剪紙非遺傳承人的內心世界,她們中有的隻說了一句話:“絞個花花心裡美”。

所謂大師說來並不複雜,耐得住寂寞,坐得了冷板凳,始終不渝得去提高技藝,學習新的東西,再抓住個人的機會,這樣的人就可以直上青雲。

這麽說來,確實沒有文化也可以是大師的,藝人棄文從藝去當個流量更是綽綽有余,可是藝術,除了技巧,還有靈魂,青雲之上,還有日月星辰!

我們培養藝術人才,所追求的最終目標不是匠藝的極致,而是人類文明的星空能夠更加璀璨,這是我們所談的“道”。

學歷不是到達這一層次唯一的途徑,但學習是、讀書是、個人際遇是、對藝術孜孜以求的渴望是。

一些沒有學歷甚至近於文盲的藝術家,憑著對藝術的專心,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最終能夠接近因術而成道。

但我相信,在成“道”的路上,早年所欠下的文化學習的账,始終需要用別的方式加倍去補償。

既然如此,為什麽不遵從上戲榮廣潤院長的理念呢?那些剛開始學習藝術的孩子,沒有技巧是不行的。

但除了技巧之外的文化學習,暫時看起來無用,但那是為他們開了一扇通往青雲之上的門啊。

最後,給奮戰在高考第一線的莘莘學子們打Call,預祝你們旗開得勝!未來是你們的!

今天的深夜話題是:

讀書時的文化知識,工作後還用得上嗎?

來評論區說說吧~

你的小仙女E姐,睿智的河馬君,好好讀書的油梨&碧雕&菜籽

責編:菜籽美編:樹懶

E姐複更以後,還有很多失散的小夥伴沒有找到這裡,如果喜歡這篇文章,請各位隨手轉發,讓更多失聯的小夥伴看到我們,謝謝大家,明天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