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Uber挑戰千億估值上市,是否會重演Lyft的暴跌慘劇?

上市能否拯救燒錢的網約車?

文 / 華商韜略 張凌雲

儘管已失去共享出行第一股的機會,Uber還是要上市了。

1

4月12日,Uber向美國證券交易所(SEC)正式遞交了IPO申請文件,股票代碼為UBER,計劃5月在紐約證券交易所上市,預計發售價值100億美元的股票,估值約為900-1000億美元。

屆時,Uber有望成就今年美股最大IPO。

自Facebook和阿里巴巴分別在2012年和2014年以1040億、1680億美元的估值上市後,Uber將是第三家挑戰千億估值上市的科技巨頭。

今年是Uber成立的第十年。十年裡,Uber總計獲得超200億美元的資金,是美國史上融資最多的創業公司。但與此同時,Uber也燒掉了100多億美元,用巨額補貼在全球出行市場打出了一片天。

2016年,Uber創始人Travis Kalanick曾表示公司不著急上市,“最近幾年絕非Uber上市的最好時機”。

但Uber實在等不到最好時機了。

2018年10月,承銷商高盛和摩根士丹利對Uber的估值達1200億美元,而據《華爾街日報》報導,Uber最新估值已下調為1000億美元。

私募資金已經無力再支持Uber大規模的燒錢行為,若估值繼續下跌,Uber將愈發被動。此時,尋求上市,或是唯一的出路

為了順利上市,與常規的畫大餅操作不同,Uber甩掉了很多包袱,以此獲得大筆資產剝離收益,使得公司“扭虧為盈”。

Uber招股書顯示,近三年來合計虧損超100億美元,2016、2017年淨利潤分別為-3.7億美元和-40.3億美元,卻在2018年實現了近10億美元的盈利。

進一步分析招股書可知,2018年最大收益來自於“資產剝離”,共計32.14億美元。2018年,Uber將俄羅斯和東南亞地區業務合並給了當地公司,以此獲得巨額的剝離受益。

此舉與Uber 2016年將中國業務賣給滴滴的做法如出一轍。2018年,滴滴為Uber帶來了近20億美元的股權收益。

將俄羅斯、東南亞和中國三地業務的剝離收益從中砍掉,才是Uber的真正運營情況——仍虧損35億多美元,盈利能力依舊堪憂。

Uber試圖通過約50億美元的淨利潤增長讓投資者信服,以便成功上市獲得足夠的融資。

但是,市場會真的買账嗎?

2

先行一步的LYFT或許可以給Uber一個警示。

Lyft是美國第二大共享出行公司,比Uber搶先半個月上市,成功摘得“網約車第一股”的榮譽,發行價72美元,上市總市值222億美元。

作為超級獨角獸,Lyft原本可以獲得足夠多的資本關注,然而,甫一上市便遭受重擊。

開盤後股價急轉直下,暴跌不止。截至美國時間4月18日收盤,Lyft股價為58美元,比發行價下降19%,市值縮水至167億美元,銳減約25%。

據金融分析公司S3 Partner數據,Lyft近75%的自由流通股已被做空,賣空勢頭不減。

為何Lyft如此慘烈?盈利能力是硬傷。

近兩年來,Lyft規模在快速增長,2018年實現營收21.6億美元,總乘坐次數超過10億次,擁有3070萬名乘客和190萬名司機。

在一個幾乎被巨頭壟斷的市場中,Lyft能從Uber口中搶下約39%的市場份額,成功上位行業老二,靠的也是瘋狂燒錢這一招。

從Lyft的招股說明書可知,各項成本逐年遞增,2018年收入成本同期增長89%,研發成本增幅則超過100%,這導致Lyft連續三年虧損,虧損額逐年遞增,2018年虧損了9.11億美元。

Lyft在招股書中坦承:“我們有淨虧損的歷史,可能無法實現或保持未來的盈利能力。”

上市是把雙刃劍。

本指望提前進入公募市場為自己加血,但是沒有良好的盈利機制和財報表現,很可能被投資者放棄,遭受市場反噬。一旦拋售、賣空形成規模,Lyft想繼續獲得大筆融資的難度會有點大。

滴滴的上市之路也異常坎坷。

去年年初,滴滴風光無限,收購快的、兼並Uber後,贏下了中國市場的網約車大戰,估值高達500億美元。一時間,滴滴計劃上市的傳言四起,甚至有人預言如果滴滴上市成功,市值有望超過京東。

世事難料。

三個月內爆發了兩起惡性的順風車事件,滴滴因安全問題被推向了風口浪尖,估值一降再降,IPO計劃也就此而擱淺。

今年第一季度已結束,滴滴僅獲得軟銀孫正義的一筆16億美元融資,而去年一年的融資數額約為500億。

生存是第一要義,如今資本對於網約車的熱情在冷卻,而上市募資又遙遙無期,剩下的最後一條路——自我實現盈利——也並不好走。

為了平息眾怒,滴滴不得已砍掉了唯一盈利的順風車業務,至今仍未上線。2018年虧損金額高達109億元,其中對司機補貼的金額足足有113億元。為了縮減開支,滴滴只好進行大規模裁員,網傳至少2000人失業。

3

滴滴反省裁減,Lyft搶先上市,Uber虛報盈利……儘管它們為了維持好看的業績,都使出了渾身解數,但市場對這些不賺錢的網約車公司,正在失去信心。

與亞馬遜式的不賺錢相比,網約車的商業模式沒有可持續性。

亞馬遜因為大量投入研發和擴展新業務,才導致虧損,實際上主營業務一直在賺錢,這是亞馬遜為了戰略布局做的“不主動盈利”選擇。

而網約車沒有這樣的選擇自由,一旦停止燒錢補貼,就有可能失去價格優勢從而流失用戶。一旦停止增長,規模效益下降,核心競爭力減弱,盈利更無從談起。

事實上,Uber的增長正在逐步放緩,市場份額已從兩年前的78%下降至65%。如果連增長都沒有了,網約車的價值將是空中樓閣。這也是Uber著急上市的原因之一。

除了出行市場外,Uber還在布局外賣服務和自動駕駛,試圖尋求新的增長點。

只是,這兩項業務短期內還無法幫助到Uber。

外賣業務Uber Eats在2018年為Uber貢獻了15億美元營收,佔總收入的13%。儘管表現不錯,但也面臨著激烈的競爭,為了保持市場地位,少不了要燒錢貼補。

而自動駕駛尚未商用落地,更是一個燒錢的無底洞,兩年內就花費了11億美元。儘管軟銀和豐田等公司在向Uber自動駕駛部門輸血了10億美元,但離其自主盈利還有一段很遠的距離。

對於網約車公司而言,上市是必由之路,但不是救贖之路。

只有真正具備了賺錢的能力,才能說服更多的投資者入場,才有機會成為下一個亞馬遜。

參考資料:

《你相信嗎?Uber被爆足足虛報了50億美元利潤》華爾街見聞

《估值千億的 Uber 即將上市,它是否會步 Lyft 慘跌的後塵?》極客公園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