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源於中國的書院竟被韓國成功申遺,我們怎麽辦?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

中國人自豪的四大書院卻早已千瘡百孔

來源:哈囉孔子(ID:HelloKongzi)

作者:陶君

01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

韓國人又雙叒叕以中國相關的文化遺產申遺成功了。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庫舉行的第4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韓國9所保存了朝鮮王朝時代儒學私塾原貌的書院,以“韓國新儒學書院”(Seowon, Korean Neo-Confucian Academies)之名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這9所書院分別是:

安東陶山書院;榮州紹修書院;慶州玉山書院;安東屏山書院;達成道東書院;鹹陽藍溪書院;井邑武城書院;長城筆岩書院;論山遁岩書院。

消息傳來,中國人的第一反應都是:

儒學書院不是中國的嗎?!

對於一直關心和致力於中國文化研究的國人來說,這無疑是一個令人心酸的消息。

中國書院研究專家鄧洪波對此說了兩個詞:祝賀、自愧。

書院制度與書院文化,是不折不扣的中國原產,自唐朝興起,在歷史千余年時間裡,根扎於民間社會,在各地城鄉村落星羅棋布,是中國文化發展和傳承的重要載體。

而韓國的書院,本身就是從中國移植過去的,出現比中國晚,數量比中國少,但他們卻比我們搶先一步,經歷幾年的努力,申遺成功。

是的,韓國自2015年就開始書院申遺之路。

這事當時一度引發中國學者和部分網友的焦慮,呼籲有關方面重視中國書院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宣傳,主張中國傳統書院應該積極作為,聯動韓國、日本等東亞儒家文化圈的相關書院共同申遺。

可惜,這些聲音並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02

不得不正視的韓國書院

新版一千元面額的韓幣,正面是韓國第一儒學家李滉,背面圖案則是其弟子為紀念他的學識和品德而修建的儒學學校——陶山書院。

陶山書院

陶山書院所在地安東,被韓國人稱為鄒魯之鄉,地位相當於我們孔子的出生地山東曲阜,已經成為韓國儒林的精神象徵。

2014年1月,韓國書院研究會副會長金德鉉在韓國慶熙大學國際校區所舉辦的“中韓書院的歷史、現狀與未來”交流論壇上明確表示,韓國陶山書院“儒生修煉院”的運營模式,可以把書院發展成儒學精神和儒學文化的傳承基地。

每年,都有大批有組織的韓國人或外地遊客絡繹不絕地奔赴陶山書院,瞻仰韓國的儒學先師,親身體驗傳統的韓國儒學禮儀。

陶山書院

以陶山書院為代表的韓國書院,其實起源於中國唐朝,16世紀初傳到朝鮮半島,17世紀中葉又由中國和朝鮮半島傳到日本列島,19世紀末20世紀初或撤廢,或改為學堂、學校,至今有1200余年歷史。

鄧洪波教授研究表示,朝鮮書院在李氏王朝援引中國書院制度、形成教學與祭祀先賢兩者兼具的第一所“正軌書院”——白雲洞書院,後又采納有“東國朱子”之稱的李滉所提出全面引進中國書院制度的建議,才獲得大發展。

從此之後,書院在朝鮮半島興盛一時,影響至今。

03

中國書院輝煌

相比起韓國書院的興盛,以及韓國人對書院文化傳承所做出的努力。中國人這些年來對書院的印象,大多都停留在孔子學院、市場上的國學培訓機構或者20元一張門票的旅遊景區。

事實上,書院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組織。萌芽、肇始於唐代,定型、興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直到1901年清朝書院改製,才漸漸淡出歷史主流舞台。

嶽麓書院

興盛時期,多達7000余所,從通都大邑到窮鄉僻壤、荒陬邊陲,都可見書院的存在。一個僻遠的小村莊書院開課日,“憑欄觀者以千計,踵堂與課者以數百計”。

自唐朝起,因為對外頻繁的文化交流,書院還越出國界,傳入日本、朝鮮、越南、馬來西亞等周邊國家,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徵和文化傳播的窗口。

東南亞各國把中國視為文化朝聖地,紛紛學著建立起制度相似的書院,就像今天我們模仿引入國外的知名綜藝。可惜當時並沒有版權一說,如今“書院的版權”似乎也不在我們的手裡了。

按北大教授樓宇烈教授所說,中國現代書院實際存在的,有400所左右。其中包括威望猶存的“四大書院”:

今位於河南商丘睢陽南湖畔的應天書院、湖南長沙嶽麓山的嶽麓書院、江西九江廬山的白鹿洞書院和河南鄭州登封嵩山的嵩陽書院。

嶽麓書院

可惜的是,歲月幾度興衰更迭,其中除了嶽麓書院尚有書院之實,一直沒長時間遠離教育,其它書院都僅留“書院之名”,無“書院之實”了。

04

中國書院文化的消逝

在一個知名旅遊網站上,應天書院被評為“整個商丘古城最不值得一去但是又得去的景點”。

自古書院多設於山林,唯獨應天書院立於繁華鬧市。

應天書院

其前身是後晉楊愨所辦的私學,歷來人才輩出,培養俊傑無數。

范仲淹來應天書院求學、後娶妻生子,在商丘落戶,並擔任應天書院掌學主教。北宋政權開科取士,百餘名學子在科舉中及第的竟多達五六十人。

於是,宋仁宗在1043年將應天書院改為南京國子監,使之成為北宋的最高學府之一,相當於現在的社會科學院。

著名文學家晏殊,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師在此任教,顯盛一時。

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應天書院自清改製後,被改建、拆毀,直至蕩然無存。從2004年開始,應天書院開始新的一輪修複,一期工程崇聖殿主體目前堪堪完成。

慕名而去的旅人這樣記載對這座古老書院的評價:

完全是現代人仿古建造的,大門前有一座拱橋,站在拱橋上可以俯瞰院內,但除了大門什麽也看不到。進入大門之後,這個院子空空如也,只有一座大殿,大殿是重簷歇山建築,殿內也無非就是一些仿古擺設和書院介紹,出了大殿就是一個空院子了……實在不值20元的門票。

應天書院

真是連大門上“應天書院”那幾個大字,都透露著一種難以言說的寥落和心酸。

嶽麓山,清溪茂林之間,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門前懸掛有一副楹聯,上曰“惟楚有才,於斯為盛”,作為北宋開寶年間就創立的書院,四大書院之一“嶽麓書院”是讓湖南人驕傲了幾百年的金底文化招牌。

嶽麓書院是宋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講學的基礎上創立的,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學府之一,嶽麓書院每一組院落、每一塊石碑、每一枚磚瓦、每一支風荷,都閃爍著歷史淬煉的人文精神。

這座至今被保存得最完整的書院,自兩宋開始,在朝代迭代和戰亂中,也逃不過屢受戰火摧殘的命運。

在漫長的歷史裡,經歷了“九毀九興”的嶽麓書院,依然煥發著強大的生命力,先後培養出17000餘名學生,其中如陶澍、魏源、曾國藩、左宗棠、郭嵩燾、唐才常、沈藎、楊昌濟、程潛等,每一位都聲名顯赫,如雷貫耳。

1988年,嶽麓書院建築群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

嶽麓書院

現在嶽麓書院之內,建有中國目前唯一一座展示中國書院史和文化教育史的專題博物館——中國書院博物館。

館內陳列布展沿用古代書院曲徑回環的風格,展品極為豐富,除古代應試教材、各類匾額和教條、珍貴古籍、文房四寶外,還有北宋真宗親筆題寫的“嶽麓書院”石碑、明代代表性書院東林書院麗澤堂、韓國陶山書院典教堂、白鹿洞書院明倫堂、清代學海堂的複原場景,以及明萬歷朱應台鐫朱文公先生真像碑拓和清代朱子像等。

這些古老的展品和精心打磨的複古環境,或者能讓我們對逐漸淡去的書院文化依然不失自豪和自信。

儘管嶽麓書院依稀尚存書院的輝煌,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從“四大書院”包括其它兩個:享有“海內第一書院”之譽的白鹿洞書院、在歷史上以理學著稱於世的嵩陽書院,到其它大大小小的書院,都在時光中逐漸式微,至今不被重視,這是我們當前要正視的文化現實。

韓國書院申遺成功,作為中國人,是不是應對傳統文化的傳承喚起必要的危機感?那些優秀的文化,我們不去傳承,卻被別的國家傳承得很好,若乾年之後,我們以什麽底氣來說,這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驕傲?

- THE END-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