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房地產泡沫”真的存在嗎?

每當一二線城市房地產價格上漲,我們常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泡沫”又來了。

然而,真的存在“泡沫”嗎?或許我們可以從對“泡沫”術語的原型之一——歷史上著名的“鬱金香狂潮”的討論中得到一些啟發。

透過一朵鬱金香

看房地產泡沫的根源

文 | 周其仁(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

一本英文小書,封面上的兩朵鬱金香楚楚動人。書的標題更吸引人,我把它譯做《天下第一泡沫》(The Famous First Bubbles)。讀完之後,我急不可耐想要告訴讀者的,是該書作者蓋伯爾(Peter Garber)將舉世人雲亦雲的“泡沫”捅了一個大窟窿。

名花也蒙羞

當今流行的“泡沫”術語,原型之一就是鬱金香投機狂潮。話說17世紀荷蘭鬱金香球莖的市價大漲。當時單個球莖傳說可以賣到5500荷蘭盾——那時候,120荷蘭盾能買1頭牛或4頭豬,192荷蘭盾能買2噸黃油。荷蘭盾是金幣,5500個貨幣部門含黃金110盎司,以現今的金價計,值33000美元!而在“泡沫破滅”之後,球莖價格狂跌到不足“盛市”時的十分之一。古老相傳,投機狂炒的眾生相被簡約成一個專用詞——“鬱金香狂潮”(Tulipmania)。

連權威的《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詞典》也收入了有關詞條,雖然撰寫人承認,“理論界尚未達成對泡沫狀態的一致同意的定義”,不過,這似乎並不妨礙許多專家認為,“泡沫”可以直接由“鬱金香狂潮”來定義,或者反過來也一樣。“鬱金香狂潮”使人相信,個人理性一旦進入市場就不再可靠,倘若沒有政府的管制和學者的勸誡,自由市場注定要在瘋狂中終結。

少見多怪是規律

唯有蓋伯爾出來問了一句:真有“鬱金香狂潮”這回事(Was This Episode a "Tulipmania")?他系統收集前人著述,考證當時的買賣合約與拍賣記錄,一番由表及裡、去偽存真的調查之後,結論是:所謂狂潮雲雲,不過是少見多怪。

原來鬱金香的品種非常多。名貴的上品和大路貨各有各的買主和市場,市價不可同日而語。最名貴的鬱金香球莖的價格上漲由巴黎的時尚需求驅動,那時法國貴夫人和名媛流行的是用新鮮鬱金香——一年的花期不超過7天——來做服飾。作者找到了確鑿的證據:當時最別致的鬱金香在巴黎單支賣價1000荷蘭盾。

鬱金香花可以用種子栽培,也可以通過球莖——中國讀者可以想到水仙花的球莖——培植。“球莖法”不但一年即可得花(種子法要7—12年),且能用一種“馬賽克病毒”來“破裂”(breaking)而成奇花異卉。從經濟的角度看,花可以賣錢,球莖當然就是資產。年收入1000荷蘭盾的資產值5000荷蘭盾,正如年租金1000元的房產值5000元,這算不得離譜吧?

要知道,時尚永遠以異為貴:那些獨到的新奇品種剛剛問世的時候,市場的出價總是瘋狂。就是在當代荷蘭,一個罕見的百合球莖的成交價你猜是多少?1987年的一個記錄是100萬荷蘭盾!這相當於1999年的69萬美元——整個一棟豪宅。

不過看似瘋狂

其實,在1637年2月前後市價波動最劇烈的,不是名貴花種,而是大路貨。根據蓋伯爾艱苦覓得的資料,1637年1月,一磅半重的“維特克魯嫩”(Witte Croonen)球莖市價為64荷蘭盾,但到2月5日就達1668荷蘭盾!然後直線下跌到起價線以下。一個商品的市價在短期內漲跌20—30倍,難道還不夠瘋狂?

夠瘋狂。不過事出有因。蓋伯爾報告了幾點。

第一,鬱金香球莖每年9月栽入苗床,來年4—5月發花,6月移出,因此在9月至次年6月間的價格均為“期貨”價格。

第二,1636年中一大批非專業人士湧入大路貨市場。

第三,“新人們”做生意的方式不同於傳統規矩:(1)基本沒有書面合約;(2)不要公證人;(3)接單無須交納定金,只需每單付1—3荷蘭盾的“酒錢”(wine money)。

第四,這些比較“野”的交易,地方法院不提供履約的法律服務。就是說,這些“風中交易”(wind trade)的喊價是用來撞大運的,買賣雙方都不當真。據記載,1637年2月之後,“賣家”要求“買家”按當初定價的3%—10%付账而不被理會的,所在多有。

至於那些中規中矩的生意——主要是名貴球莖的交易,價格下跌的幅度要小得多。證據顯示,幾種稀有品種球莖在1642—1643年的市價約為其1637年2月頂峰價的16%—30%。就是說,年度平均跌幅在24%—35%,與後來18世紀鬱金香球莖市價的長期變動幅度相似。

三人成虎,中外皆然

這本小書的厲害之處,是順藤摸瓜,追查這個現在已經舉世聞名的“故事”的來龍去脈。說來由不得你不相信:全部現代著作關於鬱金香狂潮的描述,皆來自一位M先生(Mackay)1841年一本書裡的7頁。這本書抄襲了另外一位先生關於哈爾勒鬱金香市場的記載,後者除了援引一個英國旅行家——他1705年到過當地,對70年前發生的投機傳聞不過在日記裡記了一句話——之外,全部摘自一本叫《G&W》的小冊子。經考證,《G&W》系荷蘭地方當局編寫,旨在規勸人民遠離投機活動,相當於我們今天看到的“抽煙有害健康”或“股市有風險,入市要謹慎”。

讓我長話短說。直到本書作者1989年發表關於“鬱金香狂潮”的論文前,沒有人整理出一份比較完整的時間序列的鬱金香球莖市價變動表。更沒有人系統地區分清楚種種不同的鬱金香球莖——以及各種不同的交易和價格——的實際含義。人們寧願複述、傳播甚至再創作“鬱金香狂潮”這樣一個“模式化的事實”(stylized fact),並以此為基礎,產出更多的術語、理論、模型、推理、管制大計和道德規勸。

讀完本書,我們也許可以得到另外一個對“泡沫”的定義:基於對實際交易情形的無知而無法解釋的資產價格的大起大落。讓我說明,“無知”不是罪過,我們甚至不必為之難為情——承認無知畢竟可以刺激求知。問題是,為什麽要給無知包上一件“大有學問”的術語外衣,還偏偏要以美麗的鬱金香的名義?

相關閱讀

這些經濟學寓言,原來只是以訛傳訛的神話?

《經濟學的著名寓言》

著者:[英] 羅納德·科斯、張五常 等

編者:[美] 丹尼爾·施普爾伯

譯者:羅君麗 等

《經濟學的著名寓言》考察了燈塔、荷蘭鬱金香泡沫、蜜蜂和果園、佃農分成製、鍵盤路徑依賴、通用汽車收購費雪車體、美國標準石油壟斷等11個著名寓言,對廣泛流傳的“市場失靈”理論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經濟學家曾使用這些寓言故事來證明提供公共產品、實施產業管制、對大企業實施反壟斷等公共乾預的合理性,使得這些故事在經濟學、法學和管理學等領域中被不斷提起,在公共政策方面產生廣泛影響。然而,本文集的作者們發現,這些寓言實際上只是以訛傳訛的神話而已。經濟學分析,應該扎實地建基於對制度細節、交易成本的經驗研究,而不能依賴於虛構的故事。

本書適合經濟學和法學愛好者、公共政策制定者、行業分析師及投資人,是新制度經濟學、法律經濟學的經典入門書。

現在購買

除3萬字的編者序外

還將獨家贈送導讀手冊

幫助非學術圈讀者更好消化吸收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