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貿易如何打造現代世界?

2016年,英國脫歐,川普當選,很多觀察家認為持續了四十年的全球化進程開始倒退。當前,中美貿易摩擦劍拔弩張,世界前兩大經濟體的“互懟”給全球經濟帶來隱憂。在全球化的研究者看來,自然環境、人口增長、技術進步、戰爭和貿易等是塑造現代世界長期的基本力量,這些力量往往互相糾纏,難解難分。

貿易如何塑造現代世界,一步步發展至今天的全球化?美國學者彭慕蘭和托皮克所著的《貿易打造的世界:1400年以來的社會文化和世界經濟》,用獨特的視角細致入微地揭示了塑造現代世界的諸多力量互相糾纏激蕩的歷史,描繪了色彩斑斕的世界貿易圖景。

撰文 | 劉軍

文明&野蠻

全球化視野中的貿易史

《貿易打造的世界》最初是由彭慕蘭與托皮克在《世界貿易雜誌》(WorldTradeMagazine)寫的專欄文章編選、結集而成,出版後很受歡迎,很快重版。目前,上海世紀文景引進的是其英文第三版的中譯本。

彭慕蘭是美國歷史學會會長、“加州學派”領軍人,史蒂文·托皮克是拉美史、全球貿易史專家。兩位作者合作,通過劃分在七大主題之下的83篇文章,多角度、多側面地展示了全球貿易發展的豐富曲折的歷史進程。

該書的七大主題分別是:(1)市場準則的形成;(2)運輸手段;(3)致癮性食品(咖啡、煙草和鴉片等)的經濟文化;(4)世界貿易中的移植商品;(5)暴力經濟學;(6)打造現代市場;(7)世界貿易、工業化和去工業化。在兩位作者筆下,1400年以來的數個世紀,是全球人口眾多的幾大洲連續、漸進地相互聯繫和溝通的過程,各種農作物、動物、細菌、人乃至觀念想法在各大陸之間交流,形成了聯繫緊密的世界經濟。

這些文章大多短小精悍,凝練概況,敘事生動,文筆流暢。書中的諸多故事(案例),仿佛全球貿易發展史的細微而斑斕的圖景,對於我們深入全面地認識15世紀以來資本主義體系全球擴張的歷史,大有裨益。

《貿易打造的世界》【作者:(美)彭慕蘭、史蒂文·托皮克   譯者:黃中憲、吳莉葦   版本: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8年2月  全書以貿易為線索,但不止於貿易。它既是一部經濟史,也是一部文化史。】

比如,書中論及中英鴉片戰爭,其視角就頗為“全球化”。《南京條約》結束了清國與英國為期三年的戰爭,清國投降。即使馬克思也認為,它將中國推向了世界歷史。讚同自由主義的漢學專家如費正清也歡呼英國的勝利,因為“英國代表所有西方國家要求外交平等和商業機會”。但彭慕蘭認為,這種國際貿易的自由主義觀點,並不能解釋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真正原因——追求對中國的貿易順差,以便維持其環大西洋貿易的嚴重逆差,以及維持其國際霸主地位所要求的國際義務。

也就是說,英國維持其國際霸權地位,是以對中國的毒品貿易為基礎的。印度-中國鴉片貿易中產生的盈余,使得英國得以成為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消費者,並推動英格蘭成為國際金融市場中的強權。如果沒有鴉片貿易,大西洋經濟會增長得慢得多。那麽,中國如何維持國際收支的大致平衡?彭慕蘭雖然認為“文獻不足征”,但推想可能是海外華工——在古巴和夏威夷糖廠中的中國工人、加州淘金熱中的華人礦工等——匯款給他們在中國的家人,多少衝抵了對英貿易的逆差。

又如,該書論及法人組織的“粗暴誕生”。按照諾斯等人的制度學派理論,法人創製是西歐經濟增長中重要的制度創新之一,因為股東無需承擔無限責任、可以獨立於股東而長期存續的法人實體,可以籌措長期、巨額資本,是從事經營活動的合理工具。但是,歐洲最初創製出法人公司(荷屬、英屬東印度公司、西印度公司等)之後,在接下來將近兩百年裡,幾乎沒有法人公司為工業生產或貿易而成立。因為當時的資金需求很小,當時的投資人也普遍不接受公司長期存在的觀念。

事實上,促使公司擁有永久性生命的最大驅動力是暴力。當時英屬、荷屬東印度公司等不僅拿到了貿易的特許權,還拿到向葡萄牙人開戰的特許權。歐洲的海外風險事業需要在防衛上投入龐大的資本,需要引進更多的合夥人,籌集巨額資本,因此按照股份製公司的方式來運作逐漸成為必須。到18世紀,戰爭成本劇增,僅憑公司一己之力無法承受,以致需要政府出頭組織戰爭。到19世紀30年代,這些公司全部倒閉,其殖民地被政府接收。此時,資本密集產業的時代來臨,東印度公司們出於戰爭需要而開創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公司,開始有了巨大的發揮太空。

總的來看,該書體現了彭慕蘭的一貫思想,即世界經濟和貿易是由各種文化中的人完成,而不是經典經濟學中抽象出來的經濟人或資本本身完成的。在世界經濟的形成發展過程中,歐洲人並非其中唯一的企業家。非歐洲人在世界貿易歷史中同樣扮演了重要角色。在過去六百年中建立起來的強大的全球市場,並非自然形成的或不可避免的,也並非自然“開放的”。這個世界市場也並非沒有管制的自由交換場所,國家、政府的強力乾預不僅普遍,而且往往訴諸暴力來獲得經濟控制權。諸如海盜劫掠、奴隸製和毒品貿易等罪惡活動,在世界貿易史上屢見不鮮。

該書所描繪拚接的世界貿易圖景,迥異於古典經濟學家所描繪的自由貿易那般美好和進步,全球經濟、世界貿易,也並非古典經濟學者所推演的那樣,是一個純然道德的場所,而是充斥著暴力、掠奪、奴役和苦難的進程。

市場&道德

自由貿易的兩難選擇

在該書中,兩位作者不僅回顧了塑造現代世界的全球貿易的歷史,而且探討了21世紀的全球經濟所面臨的挑戰。他們認為,全球經濟面臨著三個問題,即不平等問題、文化衝突/文化同質化問題,以及自然環境危機。全球經濟發展中的不平等日趨嚴重,如果繼續發展下去,可能導致消費不足、政治反對勢力變強等。文化問題,即有人反對商品文化趨於同質,可能孕育出反向的文化衝突運動。自然環境問題,是因為全球關鍵資源的供給有限或大規模汙染都有可能使地球變得不適合人類活動。

兩位作者在結語中明確表明了自己的立場——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除了考慮“市場經濟”,還應考慮“道德經濟”,即考慮什麽是“正當的事”。自然和文化限制著世界經濟,約束著全球經濟的邊界。我們或許不知道這個由貿易所打造的世界未來會變成什麽面貌,但需要防患於未然。

莎士比亞創作的諷刺喜劇《威尼斯商人》,反映了16世紀歐洲資本主義興起時的種種矛盾。圖為《威尼斯商人》劇照。

彭慕蘭和托皮克的“道德經濟”的呼聲,呼應著英籍匈牙利學者卡爾·波蘭尼七十年前《巨變》一書中的思考(此書在《貿易打造的世界》書末所附的參考書目中赫然在列)。波蘭尼在探討工業革命以來的資本主義全球化進程這一歷史性“巨變”時,對於無遠弗屆的資本主義全球市場的破壞性威力深懷戒心。他認為,將一切都視為可以買賣的商品的自由市場體系,會摧毀人類文明中最值得珍視的社會價值。他區分了兩種商品,一種是實在商品,即生產後用來交換營利的產品,一種是虛擬商品,即勞動力、土地和貨幣,即不應該進入市場領域用來營利交換的商品。將人、土地(自然)等不應交易的“商品”進行交易,加上“自我調節的市場”需要國家的乾預,使得自由市場經濟自身邏輯具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必將帶來的災難性後果。

作者在探討未來的解決之道時比較謙遜,而波蘭尼提出解決方案時則比他們果斷。他提出,為了抑製市場力量的過分擴張,應該使得“脫嵌”的市場重新“嵌入”社會中,成為社會價值的促進者和維護者,而不是獨立於社會之外的超然自為的主體力量。這需要更多的政府乾預和保護性立法,比如應該更注重福利保護,加強對於勞動力、土地等“虛擬商品”的集體控制和政府監管等。

《巨變:當代政治與經濟的起源》(作者:(英)卡爾·波蘭尼   譯者:黃樹民   版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年1月)

波蘭尼的解決方案,評論者褒貶兼有。褒之者認為其方案對於福利政策、福利社會的建立有所貢獻,貶之者認為其經濟分析邏輯有問題,且暗含著通往極權統治的路線。但是,波蘭尼提出的資本主義市場體制、貿易機制的問題意義重大,延續至今。如果人只是作為勞動力成為經濟交易鏈條中的一環,“異化”就在所難免,幾十億人的生存意義就要受到拷問;如果資本主義的市場利潤動機成為支配性的意識形態,彭慕蘭和托皮克耿耿於懷的文化同質、自然崩壞的結局,就難以避免。這個貿易打造的世界,對於我們到底意味著什麽呢?這或許是讀完此書後引發的另外的問題了。

彭慕蘭在書的序言中寫到,研究歷史可以從多種視角出發,通過提供觀察全球經濟增長的多重視角,我們可能更容易理解一些看似奇怪的事情,同時也可以使習以為常的事物顯得更加新奇。《貿易打造的世界》中對於世界貿易、全球經濟的細致入微、色彩斑斕的描繪,為我們更好地理解今日身處的全球化世界,開啟了新的多元探討的視角。

本文系獨家原創內容。作者:劉軍;編輯:徐學勤;走走。未經新京報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至朋友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