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每天認識一味中藥:白扁豆——健脾化濕,和中消濕。

取硬殼白扁豆,連皮炒熟,入葯

——《本草綱目》白扁豆篇

今天

給大家介紹一味中藥藥材

白扁豆

白扁豆,營養價值較高,礦物質和維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莖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鮮嫩可口。據中國科學院衛生研究所編的《食物成分表》:每百克白扁豆含蛋白質2.8克,脂肪0.2克,糖5.4克,熱量35千卡,粗纖維1.4克,鈣116毫克,鐵1.5毫克,胡蘿蔔素0.32毫克,硫胺酸0.05毫克,核黃酸0.07毫克,尼克酸0.7毫克,抗壞血酸13毫克。白扁豆作為滋補佳品,夏暑又是一種清涼飲料。

關於白扁豆的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南朝齊梁間陶弘景著的《名醫別錄》。明李時珍著的《本草綱目》說:「取硬殼白扁豆,連皮炒熟,入葯」,「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人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其軟殼及黑鵲色者,其性微涼,但可供食,亦調脾胃。」

衛生部藥典委員會編的《中國藥典》也說: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濕。用於脾胃虛弱、暑濕泄瀉、白帶」。總之,白扁豆一身是寶,它的果實(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葉均可人葯。其性味甘微溫,入脾胃二經,有補脾胃,和中化濕,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泄瀉、嘔吐、暑濕內蘊、脘腹脹痛、赤白帶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扁豆為脾胃氣虛的常用藥,脾胃氣虛是指由於脾(胃)氣不足而引起的脾胃受納、腐熟及運化功能失常。常因年老體弱、久病、過勞或過逸引起。白扁豆單用藥力較弱,如《本草新編》謂其「味輕氣薄,單用無功,必須同補氣之葯共用為佳」,最好與人蔘、白朮、山藥等其他補氣葯合用,才能達到最佳補氣健脾的效果。用治脾氣虛證,白扁豆能補氣以健脾,兼能化濕,藥性溫和,補而不滯,適用於脾虛濕滯、食少、便溏或泄瀉。還可用於脾虛濕濁下注之白帶過多,宜與白朮、蒼朮、芡實等補氣健脾除濕之品配伍。

性味歸經

性微溫,味甘。

入脾、胃經。

免費諮詢微信

功效

健脾化濕,和中消濕。

主治病症

主治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0 ~ 15 克;或生品搗研絞汁;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在葯膳、保健食品製作時,可選用煮、燉、熬、蒸、燜等烹製方法。

免費諮詢微信

中藥應用

用於治暑濕吐瀉,暑多夾濕,夏日暑濕傷中,脾胃不和,易致吐瀉。白扁豆能健脾化濕以和中,性雖偏溫,但無溫燥助熱傷津之弊,故可用於暑濕吐瀉。偏於暑熱夾濕者,宜與荷葉、滑石等清暑滲濕之品配伍。若暑月乘涼飲冷,為外感於寒,內傷於濕之「陰暑」,宜配伍散寒解表、化濕和中之品,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香薷散,以白扁豆與香薷、厚樸同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