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三類關節問題,一招幫您解決

骨關節痛

骨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和痛風是引起骨關節痛的三大常見原因,這些疾病往往讓病人區分不清。讓我們來一一了解一下:

骨性關節炎

骨性關節炎,老百姓俗稱骨刺,是一種以關節軟骨進行性損害、骨質過度增生、僵硬、肥大變形和關節腫痛活動受限為特點的常見風濕病。一般認為與衰老、創傷、炎症、肥胖、代謝障礙和遺傳等因素有關。

骨性關節炎的特點

01

疼痛與活動有關

開始時多為輕至中度間歇性鈍痛。休息時緩解,活動時疼痛加重。病情嚴重時疼痛可呈持續性,甚至出現撕裂樣或針刺樣疼痛。

02

關節負重有關

關節負重時疼痛明顯,疼痛緩慢發展,後期休息時也痛。

03

炎症期特點

夜間常被痛醒是炎症階段最明顯的特點,局部皮膚溫度可增高,發紅。

04

局部關節反應

局部關節腫脹、壓痛,晨僵,活動後緩解。活動時關節常出現彈響、關節絞鎖。

骨性關節炎的常見問題

01

骨性關節炎有哪些物理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包括水療、針灸、按摩、熱敷和微波治療等。微波治療有止痛、消腫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

02

骨性關節炎患者必須臥床休息嗎?

急性期患者應臥床休息,減少活動;癥狀輕微或無癥狀者,無需特殊處理。

03

骨性關節炎患者活動時有哪些注意事項?

散步或游泳等活動能增強患者的耐力和日常活動能力,有利於消除患者的抑鬱和焦慮情緒。勿做劇烈運動如跳高,跑步等。為防止關節僵硬,在炎症減輕後可做下蹲活動。

04

骨性關節炎患者該如何減輕膝關節負重?

肥胖者要減輕體重;髖或膝關節受累者,應避免過久站立或長距離步行;高齡患者應用手杖,尤其上下樓梯時用手杖可減輕因負重而造成的疼痛;若慢性損傷與職業有關,應調換工作。

05

骨性關節炎患者該如何進行關節保護?

關節部位注意保暖,避免潮濕、寒冷、多風的環境,注意保護關節勿受凍。穿平跟軟底鞋以減輕對膝關節的衝擊。

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疾病,以溫帶、亞熱帶和寒帶地區多見,熱帶地區少見。關節的各種組織如軟骨、韌帶、肌腱和骨骼均發生炎症,並可引起關節強直、畸形和功能障礙。

類風濕性關節炎疼痛的特點

01

疼痛呈遊走性

早期關節炎疼痛的遊走性比較明顯,遊走間隔期比較短。

02

相互製約現象

第一個關節疼痛腫脹轉移到另一個後,該關節的腫痛較快減輕或消失。幾天、幾周或幾個月後可完全消退,而新發病的關節腫痛逐漸嚴重。

03

疼痛呈對稱性

關節疼痛的轉移常是對稱性的,除早期遊走性疼痛外,單關節疼痛少見。

04

疼痛逐漸加重

早期關節局部酸痛和僵硬較輕,當病情交替地緩解與複發後疼痛漸加劇。關節痛在早晨、夜裡、陰雨天、寒冷、潮濕、受凍後加重。

05

活動後疼痛減輕,休息後剛開始活動時疼痛較重

患者常有「坐下起不來,起來坐不下」的感覺。多數患者因劇痛不敢活動,使關節附近肌肉萎縮及肌無力,關節活動受限、畸形及功能障礙。

06

嚴重患者伴有血管炎者

可出現足、手指端壞死,導致心腦肺功能受累。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關節保護

01

避免各種引起疼痛的誘因

居住通風、向陽的房屋;被褥要乾燥輕暖,床鋪要平整,不要貪涼;冬天應多曬太陽。

02

注意保持關節的功能位

膝關節不要墊高,以免發生屈曲畸形,防足下垂時足底可放護足板。

03

避免關節長時間保持一個姿態

不要長時間站立,在適當時候坐下來休息;坐下時,應經常變換坐姿;應避免手指長時間屈曲,應不時停下來休息,舒展一下手指。

04

患者應盡量利用較大和有力的關節

手提重物時,盡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關節;不要用手指作支撐,應以手掌來支撐;擰瓶蓋時,不要用手指擰,應以掌心加壓力擰;坐下時,膝關節不要過分屈曲,雙足應平放在地上

05

減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體力消耗

家裡物品的放置應科學合理,輕便和不常用的物品放在高處,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用的地方。安排好工作的程序,以減少彎腰、爬高或蹲低。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鍛煉方式

1

急性期癥狀控制後,堅持作全身和局部的功能鍛煉,並有計劃地漸進,防止肌肉攣縮,關節廢用畸形。

2

對已有關節畸形致殘的患者,要儘可能發揮健康肢體的功能,維持正常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質量。

3

鍛煉的方法,如太極拳、散步、抬腿彎腰、游泳等,根據自己的習慣及能力選擇活動度。

4

晨練和散步不僅可增強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體質,促進其康復,而且可以增加關節的適當活動,從而減少關節強直與畸形,減少殘疾的形成。

5

日常生活中關節功能鍛煉時,學會自我護理。活動時感到關節疼痛,應立即停止活動,檢查活動方法是否恰當。

痛風

痛風是一組由於嘌呤代謝紊亂所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為高尿酸血症及由此而引起的痛風性關節炎反覆發作,致痛風性慢性關節炎和關節畸形,痛風石沉積,泌尿系統結石以及痛風性腎病。

主要特點

1

急性發作時常在夜間驟然發病,疼痛劇烈,首次多發生在足的第一蹠趾關節,其次為踝、手,少數發生在肩關節。

2

開始為單個關節,呈紅、腫、熱、痛與運動障礙,再次發作可能為單關節或多關節交替出現。

3

疼痛的性質如同撕筋裂骨,甚至不能忍受被單或一張紙的重量,室內有人走動或震動也不能忍受。

4

可出現高熱、頭痛、心悸、疲乏、厭食,白細胞數增高、血沉加快、血尿酸水準增高等。

5

急性發作一般持續3~10天,長期反覆發作可導致關節畸形、僵硬、痛風結石或腎臟損傷。

飲食注意事項

01

低嘌呤飲食

控制含嘌呤高的食物可減少痛風的急性發作次數。高嘌呤食物主要包括動物內臟,水產,肉類如牛羊肉,蔬菜類如四季豆等。

02

多飲水

促進尿酸排泄,使尿量維持在每天2000ml以上,治療飲食。

03

忌煙酒

避免飲用啤酒。

04

多食鹼性食物

油菜、白菜、蘿蔔瓜類等,可使尿pH升高,預防尿酸性結石。

05

控制體重

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全身代謝異常,同樣也可尿酸濃度恢復正常。

自我觀察和護理

1

觀察疼痛部位有無轉移,局部紅腫情況。

2

觀察疼痛性質,按醫囑予鎮靜止痛劑。

3

定期檢查血尿酸、尿尿酸是否正常。

4

觀察有無併發症的發生。如反覆發作的患者易在耳輪、關節周圍出現痛風結石,導致關節畸形;痛風石可沉積在心肌引起嚴重反應;腎臟中的痛風石可引起腎絞痛,出現血尿、腎功能障礙。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