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看牡丹紋識別瓷器年代?你也可以

牡丹,是中國原產的植物,也是許多人心目中的中國國花。

它大氣富麗、雍容華貴,用作裝飾紋樣,更有花開富貴的寓意。

書畫、織繡、玉器、金銀器……在各種文物上,都能見到牡丹紋的身影。瓷器當然也不例外。

瓷器上的牡丹紋,不僅起到裝飾美化、提高器物顏值的作用。不同年代、不同產地的瓷器,上面繪畫的牡丹紋也各不相同,可以說是我們判斷器物年代的一個小小標尺。

從唐宋至明清,陶瓷上的牡丹紋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呢?一起來看看吧。

唐五代·照地初開錦繡段

牡丹真正成為一種人見人愛的觀賞花卉,是從唐代開始的。

唐人看重牡丹,有“牡丹一朵值千金”的美譽。牡丹紋也在此時出現在陶瓷器上。但這一時期陶瓷上的牡丹紋,與人們愛牡丹的熱情相比,未免有些不相匹配。

為什麽這麽說?上圖!

如果不看文字說明的話,估計大多數人只會看出器物上的紋飾是一種植物紋。至於是什麽植物?是植物的葉子還是花?只能靠猜了。

而同為鄭州上街峽窩唐墓出土的另外一件繪牡丹紋的塔式罐,畫得比較好一些。雖然還是簡筆畫式,至少能看出來是一朵花,對牡丹了解深入的人,估計會知道這是牡丹紋。

實際上,從唐到五代,時間跨度有三百多年。這兩件出土於唐中期墓葬裡的塔式罐,並不能代表唐五代時期牡丹紋的全貌。陝西歷史博物館收藏的五代時期耀州窯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上面的牡丹紋相比唐中期的靈魂畫風,就進步很多了。

壺身上的刻花纏枝牡丹,有著耀州窯刻花特有的浮雕感,線條流暢而犀利。

在牡丹紋的花瓣內,還密密麻麻地勾畫出短細線,用以表現花瓣的陰影和紋理,相比唐中期簡筆畫一樣的牡丹紋,精細程度真是提升了100個檔次。

宋·映葉多情隱羞面

宋代的很多瓷器是先在胎體上刻、印、劃出各種紋飾,再上釉燒造。牡丹紋在釉的下方若隱若現,有一種朦朧的意韻。

紋飾與真實牡丹的相似度依然在提升,花朵豐滿,花瓣翻卷;和纏枝紋搭配,寓意富貴連綿不斷;纏枝的枝條也很健壯。在釉色映襯之下,很有晶瑩溫潤、歲月靜好的感覺。

圖案中如果有其他的童子、鳥獸等紋飾,都被巧妙地融入以牡丹為主體的畫面中。(所以你看出來下圖的紋飾中有童子了嗎?)

當然耀州窯依然在走犀利刻花路線,看這碩大的花朵:

相比這些在瓷胎上若隱若現的牡丹,北方磁州窯系器物上的牡丹紋就別有一番潑辣直爽的美感了。

磁州窯系瓷器的特色是白地黑花的彩繪,或以黑彩為地,在上面勾勒圖案。燒成的器物黑白分明,在崇尚素淨婉約的宋代瓷器界可謂一股“泥石流”。上面的牡丹紋,有偏向寫實的:

也有大膽誇張、簡化的:

以磁州窯為代表的諸多北方窯口,還有一種特別的裝飾手法叫“珍珠地”,模仿金銀器的鏨胎工藝。在瓷胎上刻劃出主體紋飾之後,再用小圓圈把沒有紋飾的地方填滿,看得人密集恐懼症發作:

不論裝飾手法如何,磁州窯系器物上的牡丹紋,氣質不同於定窯、景德鎮窯器物的恬靜含蓄,花與葉交相輝映,有一種活潑快樂、富有朝氣的感覺。

遼西夏金·黃金蕊綻紅玉房

相比宋瓷牡丹紋的秀美,遼、西夏、金三朝瓷器上的牡丹紋則多了幾分北方民族的粗獷和灑脫

牡丹紋的色彩搭配(如果有色彩的話)也相對濃豔,彰顯著“大碗喝酒,大塊吃肉”的豪情,和小清新的宋朝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遼三彩牡丹雙蝶紋海棠式長盤,遼寧省博物館藏

白地黑花器物,下筆非常爽利、流暢,隨便一勾就是藝術家水準。

遼、金、西夏三國的器物中,最富有特色的牡丹紋瓷器,當屬西夏的黑釉剔花器了。

西夏瓷器的胎質普遍不夠潔白,用黑彩在瓷胎上繪畫效果很差。聰明的西夏工匠意識到了這個缺陷,便反其道而行之:先在胎體上滿施深色的黑釉或者褐釉,再把紋飾以外的黑釉剔除,露出胎體。於是,西夏瓷器上經常出現黑色牡丹,有一種很另類的美。

元·向背萬態隨低昂

青花瓷在元代的盛行,給了牡丹紋很大的發揮空間。

元代青花瓷上的牡丹紋,形態描繪細致入微,花蕊、花瓣都用青花塗色。花瓣的邊緣模仿現實中的牡丹花瓣,畫成淺色的小串珠狀,看上去十分立體。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罐,上海博物館藏

還有多種視角的牡丹紋,比如從側面看、從花朵上面垂直往下看、從花朵下面往上看等等。牡丹花形碩大,枝條葉片肥嫩,盛開的花朵之間夾雜著花苞。紋飾整體構圖滿密,氣場十足。

有的時候工匠們可能厭倦了塗色,就會把牡丹紋先印在胎體上,再在紋飾凹下去的地方用青花料勾邊,看起來比塗色稍微省力一些。

元代青花蕉葉花果竹石纏枝牡丹紋菱口盤,上海博物館藏

磁州窯在元代窯火不熄,仍然燒造拳頭產品——白地黑花瓷器。使用黑彩的工匠,繪畫水準絲毫不輸使用青花的工匠,畫出的牡丹仿佛線描習作。

畢竟對於這些瓷器繪畫的大神來說,用黑彩和用青花的區別,大概就是用黑色原子筆畫畫和用藍色原子筆畫畫的區別吧。

也有很多牡丹紋走的是寫意路線,寥寥幾筆勾勒出輪廓,不做過多的裝飾,把想象的空間留給觀物之人。

明·重華直至牡丹芳

與元代那些或健碩或風流的牡丹紋相比,明初瓷器上的牡丹紋,雖然畫工還是一樣細膩,但不僅花朵的尺寸縮小了、旁邊的葉片萎縮了,就連纏枝紋的枝條也變細了。

明洪武釉裡紅纏枝花卉紋盞托,遼寧省博物館藏

如果看慣了宋元時期那種洋溢著生動活力的牡丹,再乍一看明初器物上的紋飾,可能會有一絲不適應。然而換一種角度想,也可以說是疏朗秀麗,自有一種風采。

到了明中後期,圖案的尺寸又有所增大。重新膨脹的大花兒表面上似乎是對元代的模仿,但如果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圖案顯得規矩、程式化了許多。一片片花瓣像是複製粘貼上去的一樣,與自然界中的鮮花差得有點遠。

清·濃姿貴彩信奇絕

清代瓷器牡丹紋的一大亮點是粉彩、琺琅彩等創新工藝的加入。

粉彩的色調柔和淡雅,可以精細描繪牡丹的花瓣和葉片,運用顏色濃淡的變化體現花朵的質感,逼真度100%。

琺琅彩瓷器又名“瓷胎畫琺琅”,是在高溫燒成的優質白瓷上用琺琅料進行彩繪,再經低溫二次燒造而成。器物上的牡丹紋,色澤鮮豔靚麗,層次清晰,有著西方油畫一般的效果。

當然,這並不意味著其他形式的牡丹紋在清朝就銷聲匿跡了。例如,康熙朝青花瓷上的牡丹紋,就非常有特點。

康熙時期的景德鎮工匠,用一種青花色料調配出多個色階,充分描繪植物、山石等的陰陽向背,使畫面富有立體感,因此有“五色青花”的美稱。

負責在瓷胎上繪畫的工匠,也吸收了中國畫乃至西方畫中的一些技法、構圖元素等。他們筆下的牡丹紋顯得非常文雅,好像一幅藍白兩色的花鳥畫。

總之,瓷器上的牡丹紋,不僅擁有吉祥的寓意,還能折射出一個時代、一個民族的精神特質及審美變遷,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生活在各個時代的人們的精氣神。綻放在瓷器上的牡丹,凝結著匠人的心血,透露著審美的變遷,讓我們感受到豐富的文化意涵……

欣賞了這麽多牡丹紋,大家不妨來實踐一下,看看下面三幅圖中的牡丹紋分別是哪個朝代的呢?

評論區等待你的答案喲~

主要參考資料:

《洛陽市志·牡丹志》

李沙穎《中國牡丹紋裝飾特徵演變研究》

李衛東《故宮博物院藏牡丹紋定窯白瓷》

邯鄲市博物館,磁縣博物館《磁州窯古瓷》

穆青、穆俏言《磁州窯白地黑花與景德鎮元青花》

上海博物館《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特輯》

耿寶昌《明清瓷器鑒定》

圖片來源:

相關博物館官網、圖錄、研究論著等

注:

本文每一節的小標題詩句均出自唐代白居易《牡丹芳》一詩

PS:若喜歡本文,記得分享至朋友圈或點擊文末右下角“好看”哦

往期珍賞 · 珍品目錄

他是北宋附馬,蘇軾的哥們,卻因為寵妾滅妻被流放發配。

一篇推文看懂文物修複!

納蘭的一生,絕非局限於朱門繡闥、風花雪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