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們有多少文化,是從遊戲小說漫畫裡學來的?

約稿。

我曾給我朋友看過張照片:佛羅倫薩的聖母百花大教堂,朋友點點頭:“嗯,我見過這裡——我爬上去過。”

“怎麽爬上去的?”

“我打過遊戲嘛!”

我朋友跟我念叨《權力的遊戲》,我說我去過取景地杜布羅夫尼克,很美。朋友一激靈,“杜布羅夫尼克?那不就是以前的拉古扎港?”

我心想你都沒去過,怎麽連古稱都知道?

“我打過航海遊戲嘛!”

所以我酷愛二次元、大玩cosplay的侄女忽然跟我念叨,“原來以前宮廷裡的郎窯紅釉那麽好看啊”時,我都懶得問了:

不是剛看了后宮劇,就是新玩了什麽app。

以前我會覺得這樣的知識來源不太純粹,但現在相對無所謂了。畢竟我自己對許多歷史知識感興趣,也是打遊戲裡來的。莊子所謂“道在屎尿”嘛。

文創這玩意,若不經由科技汲取,很難讓當代大眾感興趣——比如,非要我捧著竹簡讀刀筆削的《論語》,我也會興味索然,而且多半還不認識那會兒的字體呢。

我們關於歷史與文化的知識,又有多少不是從漫畫、小說、遊戲裡來,而是直接啃古籍的呢?

六年前我在西湖,一天內去了棲霞嶺嶽王廟後的黃賓虹故居、沿湖的林風眠故居與潘天壽故居。所及之處,人不太多。

同去的朋友喟歎一聲,說國內看藝術展的人,普遍興趣缺些。

我到巴黎幾年,深感論看博物館的熱情,確實歐洲人狂烈得多。但說歐洲人天然愛看博物館,中國人天然不愛看博物館,也未必。

一來,在巴黎,博物館是會滿地鐵帶燈箱打廣告的,“近來我們又上了什麽什麽展!”跟看電影似的;二來,許多博物館是很新派的,懂得融匯技術與新梗,比如這幾年,奧賽博物館就陸續有過“19世紀服裝時尚”、“薩德侯爵與虐戀情結”、“巴黎的情婦們”之類藝術品展覽——這主題,多會玩?

順便,奧賽論藏品豐厚,是遠不能與盧浮宮相比的;之所以如今,奧賽地位上足與河對岸盧浮宮抗衡,一是奧賽本身是19世紀的車站改建的,比起當年作為王宮的盧浮宮,采光與太空格局科學多了;二便是,奧賽很懂得玩科技。在app、社交網絡、文創這些方面,奧賽做得好多了。

很簡單:在沒有新科技抖擻時,你必須萬裡迢迢趕去博物館,才能在擁擠的人群裡看一眼真跡;但在新科技時代,你可以通過各種終端、各種文創看到作品,甚至還有作品的各色衍生呢。

甚至,科技也可以改變對作品本身的鑒賞。

說句政治不正確的話,許多朋友被我帶去盧浮宮,看到《蒙娜麗莎》時,多少有些“哦,就是這個呀”的感覺;然後回頭,會被另一側牆上委羅內塞的巨作《加納的婚禮》震驚。偶爾也有人問我,“為什麽《加納的婚禮》不如《蒙娜麗莎》有名呢?明明從尺幅到瑰麗程度都很了得啊!”我想了半天,想出個結論。大多數人看到名畫,是靠畫冊與各色數位終端。在這樣小的螢幕上,當然《蒙娜麗莎》的單人畫像,會比《加納的婚禮》這樣的群像要動人得多。

這也可以解釋,這個時代,何以許多肖像畫與小幅風景畫,會比那些巨集偉大作、雕塑與建築有名了。

許多時候,形式決定內容,至少是決定內容被我們接收的方式。

大概,到虛擬現實VR技術成型時,那些大幅作品,才能夠得到應有的尊重吧?

只是,單是依靠技術呈現作品,並非全部可能性。

更聰明的玩法是,如我們所體驗的:將已有作品作為素材,在新技術下呈現出其他形式。這一點,我們已經習慣了:在遊戲裡發現藝術,在電影裡發現歷史,在app中發現細枝末節的古代審美。

甚至不用專門去看真跡——藝術本身可以是個IP嘛。

技術最後,會引導內容本身。

就像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是照搬了京劇,但一個多世紀後,電影已有了自己獨特的美學標準。

就像我那個朋友,這輩子未必需要再去佛羅倫薩看聖母百花大教堂了:他已經通過遊戲這個載體感受過這種美。

就像我侄女,這輩子不一定要去故宮博物館看器皿的真跡,將來自會有其他形式作為載體,呈現這種美。

就我所知,騰訊與故宮博物院開展的合作,就是藝術、傳統文化、科技串聯的一個例子。科技不僅傳遞文化,改變傳統的鑒賞方式,也試圖用IP構建的範式,來實現文創的淵源千年。

——不能老讓歐美通過遊戲賣他們的文化IP嘛。我們也有不是?

這種嘗試已經連續三年了。三年中,基於青年創新賽事合作,不少年輕人創意產出的案例都讓人耳熟能詳。

比如:雙方今年聯合舉辦Next Idea音樂創新大賽,易烊千璽領銜演唱《千里江山圖》的歌曲版本《丹青千里》,相信諸位在朋友圈裡都被“刷過屏”——為此,故宮博物院開放授權了《千里江山圖》、《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洛神賦圖》等一批珍藏名畫作為大賽素材。

所以,當有些小朋友嘴裡蹦出王希孟時,我一點也不驚訝——追星與傳統文化,在科技與創意的傳遞下,也成為了共聯一體的兩種所在。

不只是音樂,騰訊、故宮與年輕人的共創,還在以社交、遊戲、動漫,甚至美顏工具等多種數字文化業態去詮釋,用流行文化的方式,讓故宮以全新面貌出現在大眾面前,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其中。

如開頭所言,更多人在遊戲中,了解知識,傳遞文化,這是我身邊所能看到的趨勢。而這種趨勢中,騰訊也摻和了一腳。

不久前,王者榮耀與敦煌的飛天合作,已經讓人眼前一亮。

而除了王者榮耀,《天天愛消除》推出故宮主題特別版,還原金水橋、太和門等知名建築景觀,以及獅子、脊獸等經典瑞獸形象;以《清代皇后朝服》和《胤禛美人圖》為主題,故宮授權《奇跡暖暖》,重現宮廷服飾,皮膚總下載近4000萬。同樣有趣,寓教於樂的,是剛剛宣布推出的主題功能遊戲《故宮:小小宮匠》,在手機上動動手,親自“建造”養心殿、慈寧宮,從中學習古建知識,體驗文化之美。

也有更純粹的技術案例,比如基於眼動技術的前沿遊戲《睛· 夢》,眼球轉動就能操縱著螢幕上的畫筆為褪去顏色的故宮經典古畫增添色彩。這來自騰訊與故宮聯合舉辦的創新實驗室,他們的研究還有很多應用:“玩轉故宮”導覽小程式、無障礙體驗展、故宮資訊開放平台……不僅到了故宮不再只是到此一遊,就算足不出戶,也能參與到浩瀚的歷史文博之中。

以前寫過,傳播文化不能強買強賣:得喜歡了,才能潤物細無聲。文化應該是動人的,年輕人會用腳投票,對於優秀的、美好的藝術,他們並不缺少共情能力,缺少的,是觸碰,了解,認知藝術的傳播方式。而科技,在其中應該發揮更大的作用。

經典的、藝術IP的不同形態,可以是遊戲,電影,音樂,VR,一切其他形態,但一個特質貫穿始終,年輕人易於接受,但不丟棄傳統文化的精髓。

這或許是故宮博物院和騰訊連續三年保持合作的共同願景,也是Next Idea騰訊創新大賽倡導的本質所在:激發青年創意,活化傳統文化。

就像一座跨越千年的鵲橋,從這一頭,到那一頭。我們只需要等候技術孵化並創造內容,就可以享用這一切了。

實際上,我們此時此刻在享用的一切文化,比如此時您指尖點劃的圖文,不也是新技術呈現給我們的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