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什麼是表層鞏膜炎,與結膜炎有什麼不同?

眼睛發紅其實就是患上了「紅眼症」,但大眾的觀念多認為紅眼症就是因感染而引起並具有傳染性的眼疾。但其實出現「紅眼症」的原因很多,常見引起紅眼症的病因可分為傳染性以及非傳染性,其中流行性角結膜炎屬於傳染性的「紅眼症」,而常見的非傳染性「紅眼症」則主要包括結膜下出血和表層鞏膜炎。本期內容我將主要會對錶層鞏膜炎進行介紹。

另一方面,除以上常見的病因外,急性青光眼、角膜破損或潰瘍以及葡萄膜炎等眼疾嚴重時都可能引起「紅眼症」,但與上述三個眼疾不同的是,這種眼睛發紅主要是圍繞在角膜周圍的充血(圖1),如果發生這種紅眼症,大多屬於嚴重眼疾,需要儘快找眼科醫生診治。

圖1

表層鞏膜炎及其病因

鞏膜即眼睛俗稱"眼白"的部分,是眼球壁中最堅韌的一層,主要由膠原組織構成,兒童鞏膜較薄,呈藍白色,至成人逐漸變為黃白色。鞏膜主要作用是保護眼球內部組織,並維持眼球的形狀。另一方面,鞏膜作為可以直接看到的膠原組織,很多時候是觀察全身結締組織疾病的一個「視窗」。

鞏膜的表層和深層組織結構有所不同,表層鞏膜是鞏膜上方的一層薄的血管較多的彈性組織,表層鞏膜炎是較為常見的局部性發炎。而深層的鞏膜血管較少,而深層鞏膜組織發炎,較表層鞏膜炎少見,但病情通常比表層鞏膜炎嚴重,主要為雙眼發病且時間長,治療效果差,又易複發。

表層鞏膜炎是淺表鞏膜的發炎,多數是急性發病,少部分病人會轉為慢性病程,而部分病人有複發傾向,炎症常發生於角膜邊緣與眼直肌附著點之間的區域內。主要癥狀是局部的白眼球處出現眼紅及眼痛,因此容易被一般人誤認為結膜炎,但鞏膜發炎一般沒有分泌物增多的表現。表層鞏膜炎主要發生在春秋交際,中年女性比較多見,少部分患者會並發虹膜炎。但總的來說,表層鞏膜炎的病人一般恢復良好,較少影響視力。

目前表層鞏膜炎很多都無法找到明確的病因,一般認為是壓力大或是內分泌異常所造成,但有部分患者可能是由自身免疫類的疾病引起:包括風濕性關節炎、紅斑狼瘡、強直性脊椎炎、痛風、異位性皮膚炎、慢性感染疾病(如結核、梅毒和病毒感染)等。

表層鞏膜炎的分類

表層鞏膜炎在臨床上有兩種類型。

一、單純性表層鞏膜炎

大多數的鞏膜炎病例屬於這一類型,多出現女性病人中。病人會出現眼紅、眼痛等癥狀,病變部位呈塊狀的鞏膜表層和球結膜瀰漫性充血水腫,呈紫紅色外觀(圖2)。癥狀一般較輕,表現為輕微疼痛和灼熱感,有時可伴有眼瞼的神經血管性水腫,視力多不受影響,偶有出現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痙攣會導致瞳孔縮小而出現暫時性近視。這一類型可以呈周期性發作,其發病比較突然,每次持續1天至數天,部分病人間隔1~3個月出現複發。

圖2

二、結節性表層鞏膜炎

與單純性鞏膜炎相比,結節性表層鞏膜炎多影響年輕女性,恢復的時間也較長。病人可能會出現眼紅、疼痛、畏光和流淚癥狀,但一般不影響視力。每次發病持續約2周左右,炎症逐漸消退,約2/3的病人可多次複發。這一類型以局限性結節樣隆起為特徵,結節多是單個出現,呈暗紅色,直徑2~3mm,結節及周圍結膜充血和水腫。結節在鞏膜上可被推動,表示與深部鞏膜無關(圖3)。

圖3

表層鞏膜炎vs結膜炎

表層鞏膜炎與結膜炎都可以出現眼紅癥狀,但前者的眼痛相對結膜炎來說較不顯著,眼紅的區域相對較局限,表層鞏膜炎多無分泌物,同時一般不影響角膜,而且兩者的治療方向是截然不同的。醫生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檢查步驟,一般都可以將兩者區分清楚。因此當出現紅眼癥狀,應前往醫院接受醫生的專業診療,找出紅眼的真正因素,而不應該自行購買藥物,以免延誤治療良機。

治療

由於表層鞏膜炎很多時候與身體其他疾病有關並有複發的傾向,因此重要的治療原則是去除病因,預防複發。即使無法確定病因,這一眼疾一般不產生永久性的眼球損害,因此如果癥狀輕微,通常無須特殊處理或可以考慮局部使用類固醇藥物。

如果病情較重或頻繁發作,則應該仔細檢查病人是否合併有自身免疫或結締組織的疾病,如果以上情況都同時出現,那麼病人很有可能在表層鞏膜炎的同時還存在深層鞏膜的炎症,此時如果延誤治療,鞏膜的膠原細胞可能會逐漸被炎症細胞溶解,而發生鞏膜變薄,甚至組織溶解,而令後面的脈絡膜組織暴露,引起嚴重的併發症。因此如果病情較嚴重,必要時可口服類固醇甚至是免疫抑製藥物。另外,病人如合併虹膜或者睫狀體發炎時,應及時滴用放大瞳孔眼藥水,以放大瞳孔同時幫助減輕炎症。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