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腫瘤醫院,樓內與樓外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癌症是一場社會與疾病、人類與死亡之間的戰役。

癌症,一個仍舊與痛苦和死亡伴隨的名詞。沒有踏進醫院之前,這種疾病,這種分離,似乎總是離自己很遙遠。但它,真的那樣遠麽?

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發布的數據,在中國,2015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約392.9萬人,死亡約233.8萬人,這意味著每天有超過一萬人被診斷為癌症,平均每分鐘7個人。較之十年前,這個數字持續地上漲著。

時空扭曲的大樓

腫瘤醫院,樓內與樓外是截然不同的世界。

壓抑,是從走廊兩旁或坐或行的人群中生髮出的,一瞬間便令人連呼吸都沉重起來。他們「不約而同」放棄了色彩鮮亮的衣著,走進這裡之前,他們都過著各自不同的人生,走進這裡之後,他們的命運被冠上了一個類似的後綴,Ⅰ期、Ⅱ期、Ⅲ期、Ⅳ期……在活著的時候,就拿到一次次生死的宣判,而對於他們的家屬,這個「宣判」同樣殘酷。

「硬撐著,賣房子,咱想給他看好。」張秀琴(化名)在開口時略顯猶豫,但日積月累的壓力讓她在面對陌生人時也有壓抑不住的傾訴慾望。

她的丈夫被查出肺癌時已經是Ⅲ期,剛剛步入退休的生活被這個噩耗徹底打破,平時也沒看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張秀琴想不清這個病為什麼就降臨在自己的家裡。得病後的丈夫像變了一個人,「本來就不怎麼愛說話,得了病之後更不願多說。」 家裡的氣氛變了。

「畢竟是家裡的頂樑柱。」

這個頂樑柱倒了,肺癌帶來的疼痛讓她的丈夫常常蜷縮著雙肩,他已經是「不願意起來,起來也站不住。」面對這個病,她沒猶豫過:借錢、賣房,廊坊北京兩地來回地跑。家人忙前忙後,但唯一能讓丈夫高興起來的事就是能夠掛到腫瘤醫院的號,順利進來看病。「總覺得住進來有的救了吧。」說到這裡她的眼神移到上方,眼底儘是在希望與絕望間的掙扎,但是沒有上蒼能夠告訴她一個答案。她,或者他們,只有選擇來到一家最好的醫院,以現在醫學的能力,治到哪裡,就算哪裡。

在他們的心裡,一些大政策上的變化並不是最要緊的,在談及有什麼願望時,她隻說:「想見到我的主治大夫,我想跟他好好地談,把我們這個病談透了。」

作為首都的北京匯聚了全國最先進的醫療資源,像張秀琴這樣不遠萬裡前來尋找希望的人,每日都有很多,人們在醫生辦公室的門口張望著,焦躁,卻又習慣了等待,待到門縫剛剛透出點光,下一個人立刻就「擠」了進去。

這裡似乎成為了宣布某種終極答案或是終極宣判的地點,在這裡,沒有形象,沒有過去,沒有地位,金錢的能力變得疲軟,甚至連時間都被淡忘,你不知在這幢樓裡的人們身上的時鐘是怎樣行走,他們或步履匆匆爭分奪秒,或在人滿為患的床位間度日如年,或在所有維生手段失效後,轉瞬停止。

在這裡,活著,就是一切。

命?

活著。當提出了最低的要求,往往意味著最難。

當看到自己的化驗單,80多歲的李老難以接受,樂於助人,篤信天主的他,經常認為自己以後會上天堂,很難想像到了晚年居然能攤上癌症。一向開朗樂觀的他,一開始還能夠積極面對,積極就診,積極手術,積極化療……但這些在自己身體上「折騰」一遍後,他變得不那麼愛說話了。

他變得愛宅在家裡,有時他會躲開所有人,蹲在地上,從床底翻出一個紙箱,裡面有自己珍藏的些小玩意兒,一架老式小型收錄機,還有沒捨得聽幾回的錄音帶,裡面有自己童年最愛聽的故事。

「一定要治好!」成了家裡的最高目標,各種各樣的補品每天都在吃,5000元一瓶的葯,1000元一瓶的補品,一輩子的積蓄,漸漸變成了滿架子的「葯」。

求生的本能,讓家裡人做著各種可能、不可能的嘗試。

但李老的身體還是越來越差,越來越虛弱,一向溫文爾雅的他變得脾氣暴躁,家裡人說李老變自私了,李老則頂一句「我都要死了,還想怎樣!」

擴散了。在姑息治療和看似無用的手術之間,家屬說服李老選擇了後者,隨著第二次手術的結束,李老的身體越來越虛弱,雖然切了病灶,但畢竟八十多的身體,再也經不起折騰。

還曾健康時,李老曾感嘆說,癌症是個世界難題,如果能攻克,那就太厲害了!而他,也沒能等到攻克的那天。

沒有硝煙的戰鬥

罹患癌症,對於每個個人,每個家庭,都是一個至暗的時刻,但和癌症抗爭的不是個人,而是和醫生一起。

他們是這場戰役的指揮官,在與癌症爭奪「失地」的日日夜夜裡,有成功,更多的還是遺憾。北京大學腫瘤醫院,胸部腫瘤內科趙軍主任在肺癌治療研究領域已度過了幾十年,看了太多人來來走走,「作為一個內科醫生,更希望能夠少看到這樣的患者,發病率能夠下降,畢竟我們的手段有限的,甚至還是用年來計算的。但我們應該務實一點,身處在當下,我們能做到什麼?」

但就肺癌而言,作為我國發病人數最多的癌症,它的發生往往和我們生活最貼切的習慣相關,而相應的,公眾的防範意識依舊很薄弱,空氣汙染、礦區異塵餘生、生活習慣,例如廚房油煙、吸煙等,其中吸煙被認為是導致肺癌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雖然有不吸煙人群患上肺癌的例子,但大量的數據表明吸煙與肺癌間存在著較大關聯,其對健康的損害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有患者認為自己將煙霧吐出就不會受到影響,但實際的影像結果則打破了他的想像,無數的例子都警醒我們不應當將自己的生命健康作為賭注。

但,事情也不全這樣糟。

天津市抗癌協會肺癌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王長利教授在聊起肺癌早期診斷治療時為我們講述了一個變化:「臨床上,十年前手術中大多是局部晚期患者,但現在有所改變,就天津腫瘤中心的數據來看,早期患者已經佔到了60%-70%,其中又有70%是由健康體檢發現的,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改變。」

由於影像、一些輔助化驗等技術的不斷進步,肺癌的早期篩查已讓這個疾病的治癒率得到了顯著的提升,一組數據顯示:Ⅰ期肺癌腫瘤﹤1cm的,手術治癒率92%;1-2cm,治癒率80-85%;2-3cm,治癒率70-80%。儘管目前血液DNA檢查等在理論上會更加精準的手段仍處在技術瓶頸中,未能得到突破,治癒率的顯著提升仍然是一個可喜的消息。

肺癌與甲狀腺癌等其他癌症不同,肺癌一旦要發生遠處轉移,病情將會快速發展,到時就只能按照晚期處理了,為此王長利教授建議:不論是否吸煙,尤其是傳統認為並非高危人群的女性不吸煙的群體,都建議在40歲後檢查一次低劑量胸部CT,如果沒有問題,2年查一次就可以,一次檢查的異塵餘生量對人體的傷害並不大,可以放心檢查。

除了預防與檢查,癌症專家們都不約而同地談到了病人的心理狀態,心理這個並不具象的條件與健康究竟是否相關?臨床的病例告訴我們這二者之間存在一定的關聯,有的病人,三十多歲,面對檢查結果,他甚至不敢去看自己的病理報告,有一個患者在診斷結果出來前還奔波在工作崗位上,診斷出來後由於過度恐慌,兩周內他離開了人世。在殘酷的現實面前,自己首先擊垮了自己。

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正在向通過藥物激活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活力)而非直接使用靶向藥物殺死癌細胞的方向努力,則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提升自身狀態來對抗病痛的重要性。

「我們非常關注腫瘤患者的心理,甚至一些患者家屬的心理,因為腫瘤帶給我們的不光是軀體的損害,還有給家庭給患者心理帶來的創傷,甚至有些人手術已經治癒了,但他心理上的創傷沒有治癒,我們的手術並有給他從疾病中解脫出來。」趙軍說。身體的疾病或許抑製了,但心理的疾病可能比身上的疾病還要重。

醫療科學正在不斷進步,但有很多時候,生命的延長卻無法提升生命質量,醫療在此時便只能去幫助人們處理那些無能為力的事情, 「我們希望通過心理疏導或者藥物治療能夠減輕他們的一些痛苦,讓他們能夠在有限的生命中能夠完成自己的一些夙願,能夠減輕一些痛苦,有尊嚴的離開,比較安詳地到達人生的終點。」

將生命的尊嚴與質量放在更高的位置上,已是現在被更多提及的理念了。

更是一場大型的戰役

如今,防治癌症也不僅僅是醫患共同奮戰的故事,而是表現著整個人類社會體系與疾病抗爭的樣貌。

根據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嚴重威脅中國人群健康的主要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惡性腫瘤死亡佔居民全部死因的23.91%,且近十幾年來惡性腫瘤的發病死亡均呈持續上升態勢。隨著惡性腫瘤發病數持續上升,我國每年所需的相關醫療花費超過2200億元。

2010年中國城鄉前10位惡性腫瘤發病構成

2010年全國惡性腫瘤發病率(1/105)及構成 註:為中標率( 2000 年中國人口標準化率)

2015年中國前10位惡性腫瘤發病情況估計

2010全國惡性腫瘤死亡率(1/105)及構成 註:為中標率

2015年中國前10位惡性腫瘤死亡情況估計

目前,根據我國惡性腫瘤負擔的實際情況,國家制定並頒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十三五」衛生與健康規劃》《中國防治慢性病中長期規劃(2017—2025 年)》以及癌症防治行動計劃等一系列切實可行的防控策略,癌症防控的重點任務正在逐步落實,這些工作的推進必將有效遏製我國癌症負擔日益增長的勢頭,為健康中國戰略實施奠定良好基礎。

自去年10月10日,《國家醫療保障局關於將17種抗癌藥納入國家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藥品目錄乙類範圍的通知》(醫保發〔2018〕17號)印發後,目前各地談判藥品採購、報銷政策落地情況進展順利。以治療非小細胞肺癌的國產創新葯安羅替尼為例,自政策執行以來醫保報銷後患者費用負擔整體降低80.8%。切實的「減負」正在逐漸惠及患者群體。

針對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過度治療或錯誤診療的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組織國家衛生計生委合理用藥專家委員會牽頭編寫了《新型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2018版)》,指導原則包含了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基本原則、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呼吸系統等7個系統的腫瘤病種及42個新型抗腫瘤藥物的原則等。

規範的推行,是綜合的實力,不是一個或幾個醫生可以解決的,重視每一個學科的發展,但是培養一個這樣的團隊是很困難的,有可能一個醫生到四十多歲才能真正獨當一面,他需要經驗的積累。成立一個好的腫瘤中心,對於手術的規範和技巧進行交流,達到共識,達到學科的發展,向下異塵餘生在每一個地區滲透,建立好的體系,相互協作,為未來打造非常好的基礎,將標準普及到每一個城市,這不僅僅需要靠醫生群體的努力,同樣需要社會系統的支持。

而談及環境問題,趙軍主任認為:「環境的改變對人的影響需要幾十年的變化,即使我們現在環境改善,但我們的發病率仍然會處在一個上升狀態,這個是不可以忽視的,希望在未來的二三十年裡能夠看到下降的趨勢,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面對和需要做的事情。」

這是一場社會與疾病、人類與死亡之間的戰役。

人們始終在尋找一個點,在生活的蹺板兩端自我支撐,當支點不幸跌落時,怎樣活著,仍然是一個頗有哲學意味的命題。

轉過街道,車窗外的醫院漸漸遠去,變小,彷彿一個盒子,靜靜收納著生,與死。

- End -

版權申明 | 本文轉載 歡迎轉發朋友圈

覺得好看?點我在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