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家庭中有這樣的爸爸,難怪孩子窩裡橫,再溫柔的媽媽也會變暴躁

文丨福林媽咪

家庭的幸福我們總是依賴於媽媽身上,可是家庭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總說媽媽的性格、媽媽的脾氣會影響家庭的幸福指數,但卻忘了家裡還有一個爸爸。

一定程度上,若是爸爸在家庭生活中沒有盡到應該盡到的責任,像下面的爸爸一樣,那麼這個家庭的幸福指數也是很難提高的。

愛「和稀泥」的爸爸

「你別吃了,再吃蝦就沒有了!」

多多看到盤子裡的蝦被媽媽夾走,就憤怒的跟媽媽說了這句話,然後媽媽也被多多的這句話激怒,批評多多:「你怎麼可以這麼這麼自私?就你自己吃,都不讓大家吃嗎?!」

爸爸聽到媽媽批評孩子,想平息戰爭,就對媽媽說:「孩子還小,你別這麼凶,讓讓她。」

媽媽一聽到這話,就更氣了,說道:「都六歲了,還小嗎?再不管她她啥時候能長大,有你這麼當爸的嗎?滾滾滾!」

看似爸爸是在平息戰爭,但是有沒有發現爸爸這不是平息戰爭而是重新的引起了戰爭,本來是孩子犯錯,媽媽批評孩子是正常的,但是爸爸的這種「勸和」的舉動就會惹惱媽媽,讓媽媽把矛頭指向爸爸,那麼孩子就變成沒人管的狀態。

媽媽還沒有批評完孩子的一個毛病,就被爸爸打斷了,孩子就不會知道自己錯在哪,也不知道該怎麼改正,而下一下批評孩子另一個毛病的時候,又被爸爸打斷了,孩子還是不知道自己錯在哪,同樣不知道該怎麼改正。

長此以往,孩子的毛病會越來越多而且不知道怎麼改正,另外還會養成有恃無恐的習慣,因為不管媽媽怎麼批評孩子,爸爸都會出來擋槍,於是孩子就會慢慢養成窩裡橫的性格。

而媽媽對於爸爸這種行為也會覺得很心累,每次自己想要好好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這樣出來「勸和」,會顯得媽媽好像做錯了一樣,會讓媽媽對爸爸更加有意見,和爸爸的爭吵也會更多,性格也會越來越暴躁。

簡而言之爸爸的這種行為就是「和稀泥」,本來是想讓一家人和平共處,但是最後會發現不僅很難做到和平共處,還會讓媽媽的性格越來越暴躁,孩子的性格越來越蠻橫。

雖說家庭教育中需要一個人扮白臉,一個人扮黑臉,也就是需要有人做惡人,有人做好人,但是前提是兩個人的教育理念需要一致,當媽媽教育孩子的時候,爸爸可以在媽媽教育完之後再去安慰孩子的情緒,而不是當媽媽批評孩子的時候出來「和稀泥」,這樣只會加劇矛盾。

若是孩子真的做錯了,媽媽批評孩子的時候,爸爸應該在旁邊附和媽媽,不過可以相對平穩一些,情緒不要像媽媽一樣激烈。等到媽媽批評完孩子,爸爸可以去和孩子好好的聊一聊,平復孩子的心情,但同時也要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並不要讓孩子記恨媽媽。這才是真正的處理家庭矛盾,而不是「和稀泥」。

不作為的爸爸

除了和稀泥的爸爸,還有一種爸爸也會導致這樣的家庭情況出現,那就是不作為的爸爸,每當孩子在家裡發脾氣,媽媽想要批評孩子的時候,爸爸要麼不作為,要麼就是逃避。

這讓我想起了《都挺好》裡面的蘇大強,每當蘇母批評女兒的時候,他從不做聲,不是坐在一旁一聲不吭的看著母女倆爭執,就是出去上廁所,反正就是不作為。當女兒對爸爸說:「你就不能幫我說句話嗎?」爸爸的第一反應是離開母女爭吵的戰場,對女兒說:「我上廁所去。」

雖說蘇母是強硬了一些,但是正是蘇父的不作為,導致了蘇家母女之間的矛盾急劇惡化。若是蘇父能在家裡時不時的勸慰明玉,也不至於明玉最終與家裡人決裂。

不作為的爸爸有很多種,有工作忙不在家沒時間管孩子的,有工作輕鬆不願意管孩子的,有不工作也但不想管孩子的,其實第一種還算是好的,因為工作忙,家庭和孩子實在難以兼備。

但是不管是哪一種不作為,這樣的爸爸對於家庭來說都是災難,因為爸爸的不作為,就會把教育孩子的任務全部丟給媽媽,家庭衣食住行也丟給媽媽,如果媽媽也要上班工作,那麼孩子和家庭的壓力足以讓一個溫柔的媽媽變得暴躁。

媽媽變得暴躁,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窩裡橫是一種,因為孩子若是從小脾氣倔強,那麼媽媽脾氣越是強硬,還是也會不甘示弱,最後媽媽和孩子就會「兩敗俱傷」,而家庭的和諧也會隨之受到破壞。

還有一種容易就是會造成孩子膽小軟弱的性格,因為孩子長期生活在媽媽暴躁的脾氣下,媽媽越是批評孩子,孩子就會害怕,親子關係也會逐漸疏離,導致孩子的性格變得膽小軟弱。

不管是那一種性格,主因都跟爸爸的不作為脫不了乾係,教育孩子並不是媽媽一個人的責任,你可以工作忙,但是有時間,孩子還是需要爸爸來教育,這樣家庭的天平才會平衡,家庭才會更和諧。

不管爸爸們是喜歡「和稀泥」還是不作為,都希望在以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能承擔起爸爸應該擔負的責任,教育好孩子,減輕一些媽媽的負擔,讓本該溫柔的媽媽更加溫柔,這樣家庭才會更和諧、更幸福。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