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癌王」怎麼治?中國胰腺癌團隊改寫國際標準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王燁捷

「這都是命!」從1979年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一下簡稱「復旦腫瘤醫院」)創立胰腺外科以來,這是拿手術刀的專家們聽到的、患者對胰腺癌轉移複發的「最科學解釋」。

有的胰腺癌患者因為沒錢醫治,手術後不進行任何化療、放療,卻堅強地活了下來,3年後提著一籃雞蛋來醫院看望大夫,把醫生都嚇了一跳;有的患者財力雄厚,不惜一切代價做了全套治療,卻出現了術後3個月轉移、6個月腹水、9個月死亡的情況。

過去,即便在大多數外科大夫眼裡,這種情況也只能用「這就是命」來解釋;如今,經過數十年的病例研究、基於數十萬的病例分析和治療創新,復旦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團隊已經可以對這種被稱作「癌王」的疾病,作出科學解釋並提供最科學、穩妥的治療方案。

過去3年裡,這支由我國著名胰腺外科專家倪泉興領銜,復旦腫瘤醫院胰腺外科主任虞先濬帶領的青年醫生團隊在《Annals of Surgery》上發表了3篇相關學術論文、改寫胰腺癌治療的全球標準。自此,《Annals of Surgery》這本創刊150多年,隻發表過兩篇中國專家論文的雜誌,對中國的胰腺癌診療水準刮目相看。雜誌主編、美國麻省總醫院外科主任Keith D.Lillemoe稱,這支中國團隊解決了胰腺癌治療領域的很多「窘境」。

數據不說假話,上海市衛健委申康醫院管理中心的數據顯示,復旦腫瘤醫院2017年胰腺惡性腫瘤手術平均住院時間為15.59天,術前等待時間為2.71天,均為上海市屬醫院中的「最短」,均次醫療費用比上海平均水準低1萬元。同時,這家醫院創設的胰腺癌診治「上海方案」將患者術後中位生存期延長了近40%,趕超國際先進水準,在世界上居於引領性地位。

外科頂級學科的困境:患者「活不長」

虞先濬至今仍記得自己在38歲那年被胰腺癌領域「元老級人物」倪泉興「抱」上復旦腫瘤醫院胰腺外科主任位子時的情形。當時,這個年輕的主任受到了一些質疑,頂著壓力向倪泉興請教胰腺外科領域當前存在的主要瓶頸問題。

「老爺子,根本問題到底是什麼?」虞先濬問。

「(患者)活不長。」倪泉興回答這個問題時的表情,用「耷拉著臉」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胰腺外科是外科手術領域裡的頂級學科,胰腺位於人體內的最深處、器官又小,在普外科領域,流傳著一種說法:一個醫生只要能開胰頭癌,那麼他一定是一名正高級職稱的主任醫生了。

胰腺癌被稱為「癌王」,它最主要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患者活不長。癌症患者的圈子裡,流傳著這樣一個有關胰腺癌的傳說:10個胰腺癌患者9個都會死,剩下那個是醫生看錯了,得的不是胰腺癌。醫生圈子裡,專治胰腺癌的外科大夫也會受到同行的調侃:手上功夫玩得再溜也沒用,救不活幾個患者。

患者的長期生存問題,涉及到手術安全性、手術根治性、手術有效性、手術新理念新策略等多個方面,但在胰腺癌手術面前,這一個個問題對患者和醫生來說都是一道道坎兒。

胰腺癌手術風險大,有的患者甚至可能在術中死亡;手術根治困難,胰腺太小,胰腺癌清理不乾凈;手術有效性差,術後患者到底能獲益多少,講不清楚;最後,數十年來,對於這個小小部位的小腫瘤,沒有多少創新型治療策略,醫生有時也處於迷茫、探索階段。

接盤8年多來,虞先濬的主要工作,就是通過對上述難題的個個擊破,來達到提高患者長期生存率的目標。

如今,在上述問題得以「撥開雲霧」之時,導師倪泉興定了一個小目標:不要總是聽說中國人到外國某某診療中心去看癌症,我們要讓外國的胰腺癌患者都慕名到上海來看病。

這不是一句「大話」,復旦腫瘤醫院胰腺外科拿出的「上海方案」已經達到了引領國際的水準。

是不是所有胰腺癌都要開刀?

如果說,胰腺外科團隊拿出的「胰腸吻合」「創新型銳性清掃」方法等只是手術技術領域的小發明、小創造,那麼他們在胰腺癌不同人群甄別領域的貢獻,則具有「裡程碑式」的重要意義。

先說胰腸吻合。胰腺癌根治手術風險高,其中胰腸吻合後發生的胰瘺是最常見、最致命的併發症。多年來,國際上術後胰瘺的發生率一直高居15%左右,得不到有效解決。對此,團隊創新發明「乳頭狀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新方法。新辦法將術後胰瘺率從目前國際平均水準的15%下降至9.6%,在全國20多家三甲醫院推廣應用。

解剖清掃方面,團隊創新的銳性揭破清掃法不僅清掃淋巴結更徹底,還能明顯減少術中出血,並使手術時間縮短近50%;團隊還發明了一系列淋巴清掃新型手術器械,獲5項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除了這些手術「小創新」,胰腺外科團隊還研究解決了目前臨床上對CA19-9指標胰腺癌患者的甄別難題。

簡單來說,並不是每一個胰腺癌患者都需要手術。但這一點,過去醫學界的認識並不統一。這也正是為什麼有的患者不化療、放療反而活得久,有的患者動了手術,做了全套治療依舊沒有「獲益」的最根本原因。

CA19-9是胰腺癌最常用、最重要的血清腫瘤標誌物,但其存在局限性。CA19-9指標奇高,並不代表病人術後預後會很差;相反,CA19-9指標「陰性」的胰腺癌患兒,反而有可能預後會很糟糕。

通過大量的案例研究,科室醫師團隊發現「CEA+/CA125+/CA19-9(-)」的「假陰性」患者預後很差。他們提出了有可能會得罪同行的新論述——假陰性情況下,手術需謹慎。通俗來講,就是「不要先開刀」,而應該「先化療試試」。

虞先濬告訴記者,CA19-9相關指標全套查下來不過百元,單查一項約20元,是一個必查指標。但此前,很多醫生對這種指標所指示出來的診療方法並不了解,「很多人開完刀,發現指標怎麼還不下來。這時病人就』上錯花轎、嫁錯郎』了。」

此外,團隊還發現「CEA+/CA125+/CA19-9≥1000U/mL」的「三陽性」患者術後很快轉移複發,中位生存期僅為5.4月,手術也「不獲益」。

上述兩項研究成果分別發表在《Annals of Surgery》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美國麻省總醫院外科主任Keith D. Lillemoe教授評價認為,該研究解決了目前臨床上面對CA19-9指標正常的胰腺癌患者無法判斷其生物學行為和預後的「窘境」。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胰腺外科主任Christopher L. Wolfgang教授在《Cancer Biology & Therapy》雜誌上發表專篇專家述評,詳細推介了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的一系列研究成果;德國海德堡大學附屬醫院胰腺團隊的Daniel Nils Gotthardt教授在《Pancreatology》雜誌上發表快報,評價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團隊關於CA19-9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廣意義,可以從胰腺癌擴展到其他胃腸腫瘤。

「上海版」胰腺癌分期系統改變國際公認指南

《Annals of Surgery》這本全球公認的「外科聖經」,如今已經發表了腫瘤醫院胰腺團隊的3篇重要研究成果。但這個團隊的研究,遠沒有停步的意思。

團隊在實際臨床中發現,美國癌症聯合委員會(AJCC)最新的第八版胰腺癌分期存在缺陷,相同分期下的不同患者生存時間存在巨大差異,導致分期不準確,無法作為有效的預後預測工具。團隊基於胰腺癌增殖和淋巴轉移特性提出了「上海復旦版胰腺癌分期系統」,解決了上述問題,研究結果再次發表在《Annals of Surgery》雜誌上,被AJCC執筆委員會讚譽為下一步新版胰腺癌國際分期修訂的必要應用成果。

喬布斯是罹患胰腺癌去世的,他所患的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屬於特殊的胰腺惡性腫瘤,其生物學特性不同於胰腺癌。針對這種疾病,AJCC和歐洲神經內分泌腫瘤協會(ENETS)推出的分期指南大部分直接沿用了胰腺癌的標準,但結果自相矛盾,缺乏臨床指導作用。

虞先濬帶領團隊從45856例美國胰腺癌病例和復旦腫瘤醫院自有的3166例案例中篩選研究發現,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增殖生長的「新特性」,證實對預後的影響排序應該為:胰外侵犯>淋巴轉移>腫瘤大小。而在以往,國際指南認為,胰腺癌不論腫瘤大小,只要發生淋巴轉移,就不再具有手術切除的必要了。團隊基於上述研究,建立了胰腺神經內分泌腫瘤的改良國際分期系統,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腫瘤學雜誌《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

值得一提的是,當他拿著研究成果向美國數據提供方約翰·霍普金斯大學表示感謝時,對方鄭重地提醒他:《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特別挑剔,祝你好運。而今年,當團隊再次向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提出數據需求時,基於這個中國團隊的優秀表現,對方又擺出了新態度:提供數據也應佔有部分知識產權。

上述新的胰腺癌分期標準,被美國臨床腫瘤學會(ASCO)評為「BEST OF JCO 2017 Gastrointestinal Cancer Edition」和「JCO』s Most-Accessed Articles」,是目前我國已發表的胰腺腫瘤臨床研究最高影響因子的論文,且成果已經被國際指南採納應用。

據悉,胰腺癌目前在美國的發病率為十萬分之16,中國發病率為十萬分之7,上海發病率為十萬分之15。2018年受中國抗癌協會委託,虞先濬牽頭執筆編寫了《胰腺癌綜合診治指南(2018版)》,該指南已全國推廣,並在多家海外雜誌上進行介紹。

「很多人腰酸背痛,只想到看骨科;上腹部不舒服,只想到做腸鏡、胃鏡;眼睛發黃,只想到去查肝臟。其實,這些情況都應該拍張CT,看看胰腺。」虞先濬提醒公眾,胰腺疾病須引起足夠多的重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