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繁華都會裡的懷舊巧克力店

紐約上西區大學城有一家古董級的巧克力店“蒙代爾”,快80歲了,很不起眼,藏在百老匯大街的燈紅酒綠中。因為周遭太華麗喧囂,它很難被發現——蒙代爾的裝潢太老派了,只有一個上世紀中葉的簡易霓虹燈。《紐約時報》的報導說:“您若不留心,甚至以為這是一家不再營業的鋪子。”但是,它的生意紅火得出人意料,它家的巧克力每年都會上紐約美食Zagat評級榜和紐約各大報刊的食評欄目。

走進這家湫隘小店,你會瞬間感到時光倒流,恍若走入了狄更斯筆下的雜貨店,又像極了我童年時見過的江南小鎮的貨棧,說它是個古玩店都沒錯——糖果的古玩店。它細長,擁塞,店裡到處是盒子摞盒子,貨架上各種巧克力、糖果琳琅滿目,大約只能容四位顧客站立。長長高高的玻璃櫃台裡,手寫的價格標簽早已泛黃——多年來,許多價格都沒變,暗示著一份執拗的堅持。

它的巧克力品種多卻樸實無華,一直用很普通的紙盒包裝(下圖),沒有花哨的裝潢。主要產品都是用歐洲的古早工藝,堅持無糖。這裡有各種自製的烤堅果、果脯巧克力、酒心和松露巧克力,以及各色黑巧克力。他們的堅持只有一點:隻做巧克力之為巧克力之根本的產品——原料必用真的巧克力。這個口號看似有些古怪,但如果您知道現在市場上很多(哪怕名牌)巧克力並不是巧克力時,就會覺得它可貴了。

不做廣告、不稀罕網路、不關注市場,在全美獨此一家,別無分店,一心隻做自己認可的好的巧克力——蒙代爾是怎樣活下來的呢?首先靠的是老顧客。口口相傳的老客們買它的產品已成了多年的習慣,老客也帶新客,滾雪球。英人諺語“長壽造就長客”,說的就是這樣的店吧。

一如古風,它的店名就是店主名。創店主人卡爾·蒙代爾1942年開店,後來傳給女兒佛洛倫絲。據考,蒙代爾是奧地利的二戰難民,當年他們一家歷盡艱辛輾轉逃學生來到紐約,利用祖傳的手藝謀生,就開了這家巧克力店。我跟店裡的人聊天,對方用很重的歐洲口音說,現代大工廠的巧克力多是合成的,且放了過多的奶和糖。蒙代爾巧克力不這樣,全手工的純正原料,是原汁原味的巧克力。這是一份家族手藝、一份尊嚴。他們要讓世人知道:真正的巧克力應該是這樣。

當然,這家小店也佔了地利。它附近有幾家著名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巴納德學院、曼哈頓音樂學院、基督教與猶太神學院……許多人在上學時就是它的常客,幾十年後帶著兒女返校時發現這裡的味道居然還在,回憶與感慨之餘,自然要向孩子們推介當年的味道。有的子女又上了父輩的母校——美國名校有優惠校友子女的政策——這小小的巧克力店就成了一種期許,一種傳統被幾代人不自覺間延續了下來。紐約報紙曾採訪一些1960年代的畢業生,他們的孩子也上了自己的母校,吃了同樣的蒙代爾,父母還會囑咐孩子買巧克力帶回家過聖誕、新年,憶舊中有恆久的溫馨。

著名演員、四度奧斯卡影后凱瑟琳·赫本就是它多年的老顧客。她在信裡稱它是“世界上最棒的巧克力”,常年長途駕車來這家巧克力店買自己心儀的甜品。蒙代爾將這封珍貴的感謝信低調地貼在收銀台旁。1997年,赫本的90歲生日時,蒙代爾送去了她最喜歡的巧克力組合。至今,仍有很多顧客特意來詢問和點買“赫本什錦巧克力”。

上為赫本的信,下為1960年代的哥大學生給報紙投稿講述自己在30年後回來給女兒買巧克力

著名經濟學家、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院長格林·哈巴德,二十多年來也一直是這裡的常客。除了自用,他也把蒙代爾作為有意味的紐約土特產贈人。哥大戲劇學院米勒劇場主任也用蒙代爾巧克力招待世界頂級演奏家。

每當節日,這裡就會有排隊的長龍——這裡也供應Kosher(猶太潔淨食品),從年底猶太人光明節、聖誕到新年,其後情人節、復活節、各校畢業典禮,再到感恩節……一年循環下來,都是巧克力的盛典。

附近地塊皆寸土寸金,飯店和商店價格昂貴,多因為其租金昂貴,必須將其打入物價成本。而蒙代爾年齡是壽命接近一個世紀的老店,租金便宜——這要拜紐約物價局嚴峻的房租法之賜,也是蒙代爾得以長壽的另一個秘密。紐約房租法規定,租客每搬一次家房主就有權漲一次房租。如果租戶常年不搬家就不準漲房價。這裡因為地價昂貴、生意難做,商戶常破產而頻繁搬家;而搬家就又造成新的漲價,這樣最後形成了惡性循環。我看到蒙代爾相鄰的店鋪頻繁開張、倒閉,大多生意撐不了兩三年。周邊竟出現了幾個常年空置的店門,凸顯了近期紐約生意的不景氣。

蒙代爾80年了一直沒搬家,它的房租一定低廉得不可思議。但它的厚道也在這裡,不漲價,一如既往地做好的產品來回饋忠誠的顧客。這種古風不只是在紐約,在世上也應該是不多見的珍聞了吧?這家小店,用自己的方式封存了記憶和時光。

本文刊2019年2月14日《文匯報 筆會》

“曼哈頓看過來”是海龍在筆會的專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