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強監管時代持牌為王:互金公司巨頭紛紛去金融化

  原標題:【把脈大資管】強監管時代持牌為王:互金公司主動收縮業務,BATJ巨頭紛紛去金融化

  來源:微信公眾號“新浪金融研究院”

  作者:新浪財經 徐巧

  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

  在防風險和強監管的大背景下,互聯網金融主動收縮業務,金融科技幾大巨頭重新回歸科技定位,“去金融化”意向明顯。

  互金平台主動收縮業務

  下調交易量防控風險

  正本清源,似乎成了這兩年互聯網金融的主旋律。當強監管成為常態,整個互聯網金融行業也在重新謀求自身定位,主動收縮業務。

  2017年,從網絡小貸、P2P、現金貸、ICO到第三方支付,監管層連出大招,頻頻亮劍。一系列專項整治活動和監管政策,讓互聯網金融將“合規”視為生命線。這一點,從部分赴美上市的互金公司2018年一季報可見一斑。

  去年備受爭議的趣店收縮尤為突出。截至今年一季度,趣店線上消費金融服務交易總額153億元,同比下降8.1%;活躍消費金融用戶為410萬,同比下降13.9%;放款筆數為1090萬筆,同比下降44.6%。“在去年年底行業政策調整之後,中國消費信貸市場經歷了行業性收縮區間,趣店迅速采取了措施,通過暫時收緊信貸標準來控制風險。”對於業務規模和盈利數據的下滑,趣店CEO羅敏如是解釋。此前,羅敏也明確表示,“判斷公司業務屬性變化的依據是收入結構的變化,趣店業務收入來源將從此前的借貸者息差收入變更為金融機構服務性收入和商品廠商的銷售傭金收入。

  事實上,在去年的強監管態勢下,絕大多數互金平台都采取了主動收縮業務的策略。例如,拍拍貸一季度款人數量由上季度的400萬驟減至250萬,環比減少37.5%。新增借款人數量僅為55萬人,是最近7個季度來的最低水準。拍拍貸CEO張俊表示,自去年12月中國互聯網金融監管新規發布以來,拍拍貸一直在積極配合監管要求迎接備案,並在一季度主動下調交易總量,從而進一步降低整體風險。

  而今年3月底,一紙《關於加大通過互聯網整治資產管理業務整治力度及開展驗收工作的通知》(業內簡稱“29號文”),更是讓互聯網金融的資管業務結束“裸奔”。

  29號文明確指出,資產管理屬於特許經營業務,須納入金融監管。按照通知要求,依托互聯網公開發行、銷售資產管理產品,須取得中央金融管理部門頒發的資產管理業務牌照或資產管理產品代銷牌照。按照規定,非法互聯網存量資管產品最遲應在2018年6月底前壓縮為零。

  這意味著,互聯網金融必須持牌上崗。未經許可,依托互聯網發行銷售“定向委託計劃”、“定向融資計劃”、“理財計劃”、“收益權轉讓”等各類資管產品,均屬於非法金融活動。消息一出,互金行業聞聲而動。互聯網理財平台立馬理財宣布平台自4月23日起暫停新增理財業務,贖回不受影響。4月初,樂視金融也下線了預期年化收益率超7%的“樂享其成產品”。

  “今年6月底壓縮為零,難度較大。類資管業務,是很多互聯網平台(含互聯網金融平台)的盈利點,如果此類業務被‘斬’,不少平台將傷筋動骨。尋找其他的業務突破點,找到新的產品線,對於互聯網金融企業來說並不容易。”北京大成律師事務所合夥人肖颯分析指出。

  BATJ去金融化意向明顯

  定位重新回歸科技公司

  是金融,還是科技?

  不僅眾多體量較小的互金平台在微妙轉向, BATJ巨頭金融科技公司也呈現了去金融化的趨勢。

  從2014年馬雲豪氣衝天地喊出“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至今,四年過去了,那些曾經信誓旦旦想要顛覆銀行業金融科技公司,似乎從劍拔弩張的顛覆姿態轉向尋求合作的共贏局面。

  先來看看BATJ幾大金融科技巨頭公司近兩年在公開場合的表態。

  2017年3月,螞蟻金服在京宣布,“螞蟻金服未來會隻做tech(技術),支持金融機構去做好fin(金融)。

  2017年11月,騰訊副總裁、支付基礎平台與金融應用線負責人賴智明稱,金融是騰訊核心業務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集合騰訊科技力量賦能金融機構,為合作夥伴創造更多價值,騰訊將秉承STAR理念,致力成為金融與用戶的連接器。

  2018年4月,在博鼇論壇期間,京東金融CEO陳生強表示,將把原有的金融業務不斷地轉給金融機構,定位為一家服務於金融機構的科技公司。其核心商業模式是B2B2C,即從資產方式獲利變成衣務方式獲利的一個過程。

  同樣是在博鼇,百度高級副總裁朱光提出,百度金融這兩年來的發展重點是鍛造真正的“AI+金融”,核心競爭力乃是AI技術。

  從試圖顛覆傳統金融機構,到低調回歸科技定位。這其中,究竟發生了什麽?

  “金融強監管的推行,加速了金融科技公司的轉型。”資深互聯網金融律師、中倫律師事務所合夥人劉新宇分析指出。“互聯網金融、現金貸、支付領域和互聯網資管等金融業態的強監管政策和要求的不斷頒布,讓金融科技公司和大型互金公司感受到很大壓力,非持牌業務不斷限縮和調整。”

  當強監管成為常態,金融科技公司跨界混業經營歷史或將告一段落。弱化金融屬性,回歸服務機構,金融科技公司們該找尋哪些新的利潤引擎?籌謀IPO的互金平台又該以何種故事打動投資者?《把脈大資管》將繼續關注。

責任編輯:張琳珮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