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日本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邁出第一步

4月1日起,被命名為“專業大學”或“專業短期大學”的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新機構正式開學,這是基於日本2017年3月部分修訂的《學校教育法》相關規定。此舉成為日本在高等教育機構中納入短期大學以來、時隔55年的又一次大學制度的劃時代變革,標誌著日本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朝著以高等教育階段實踐型職業教育為核心向就業過渡的方向大步前進。

職教短板製約日本經濟發展

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新機構的突出特點是強調實踐,這是因為實踐能力培養已成為關乎日本職業教育體系轉型與升級的最大短板。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在以製造業技術與技能發展為重點突破而相關人才又十分緊缺的時代背景中,日本企業爭相佔有人力資源,開始採用“終身雇傭製”來留住人才,並且不惜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來開展企業內訓練。此時的學校教育並不需要關注職業教育,僅需幫助學生掌握基礎性知識。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則主要通過企業內的教育訓練形成,即人才培養中的實踐環節由企業來承擔、在實際工作中實現。

然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日本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服務業發展迅猛、信息化加速,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朝著高端化、流動化發展,“終身雇傭製”開始瓦解,企業內教育的價值也隨之淡化,來即能戰的“戰鬥力”成為企業勞動雇傭的口號。以往由企業承擔的實踐力培養開始轉向學校教育,開展實踐型職業教育成為日本教育界急需回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重大課題。

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指出,大學方面僅在廣泛的教養教育中開展輔助的職業教育,其聚焦的依然是“學術”,職業教育的定位、意義並不明確,沒有充分開展實踐型職業教育,更沒有形成相應的體制;短期大學無論是學製年限還是專業種類,均無法應對社會對人才高端化的要求;招收初中畢業生、實施五年一貫製教育的高等專門學校規模過小、專業過窄,無法幫助畢業生充分銜接社會;以技能教育為優勢的專門學校屬於學校體制外的教育機構,雖然不受法律約束在制度方面擁有很高的自由度,但確保質量卻存在問題,學校規模太小,教師隊伍、設施設備相關標準太低,學校之間差異很大等等,很難全面承擔高端職業人才培養的重任。

教育與研究職能立足產業實踐

日本政府將新機構定位為與大學平起平坐、授予學位的高等教育機構,在學製方面與現有大學、短期大學基本相同,攻讀4年學製的學生畢業後獲得“學士(職業)”學位、攻讀2—3年學製的學生畢業後獲得“短期大學士(職業)”學位。通過學位證明括號中的“職業”標記,明確該畢業生所接受的是基於職業實踐知識的綜合型培養。

新機構是培養實踐型專業人才的“教育”機構,同時作為大學體系中的一個環節,也是一種開展理論銜接實踐的“研究型”機構,“研究”包含在新機構的教學內容中,但這種研究是在實際職業與社會中作為支撐實踐的“實踐型理論”研究,並非是一味探究學術本身的研究。

此外,新機構在開展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中的突出特點還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注重“企業參與”。新機構的課程體系突出生產和服務的一線技能與實踐力的培養,教育課程編制有產業界參與,重視實習、演習、實驗等。日本政府要求新機構強化與企業之間的協同合作,這種協同合作涉及教學科目、編制課程、教師研修、實習、學校評價等各方面,甚至鼓勵學校制定並提交與企業合作的相關協議或合約。不過,這些政府和學校方面對於企業參與的強烈訴求是否就能保證企業參與到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中來,似乎還是個未知數。

配備“實務型”教師隊伍。新機構的師資以具備企業五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實務型”教師為核心,側重教育指導能力而非學術研究,要求師資團隊中至少配備40%的實務型教師,同時要確保約20%的教師具備一定研究能力、能夠指導研究活動;畢業學分對於實踐實習等具有明確規定,攻讀4年學製的學生需完成約600小時的企業實習、攻讀2—3年學製的學生需完成約300小時的企業實習。此外,新機構同樣致力於教養教育和通識教育,深化學生的理論理解,為實踐環節奠定理論基礎。可以說,新機構致力於實踐技能培養與理論培養相融合。

廣泛面向社會人士,引領終身學習風尚。新機構招生對象十分廣泛,除了高中畢業生外,廣大社會人士也均可入學,為方便在職人士的深造學習,採用模塊化學位課程,可以短期分散學習,充分利用夜間課程或是每周幾個白天的分段課程等積累學分,取得學位;日本政府對於新機構在學校土地、校舍、設施設備方面沒有硬性規定,但建議將校園置於地鐵沿線等方便社會人士上下學的地方。重點完善實習用設施設備。由於新機構並不會開展一個大教室中面向幾百人的共同授課,而是致力於高效的實踐型職業教育,因此會將每個專業的學生數控制在40人以下,同時配備相應的專任教師,開展便於實習等活動的小班化指導機制。

樹立日本高教“新標杆”

嚴峻的少子化問題導致日本18歲人口的逐年下降。如今,日本高等教育市場明顯供大於求,新機構的出現會對原有機構的運營發展產生一定的衝擊。圍繞新機構的創建,日本政府強調在新設的同時,鼓勵現有大學、短期大學、教育質量高的專門學校等根據自身判斷向這種新型高等教育機構轉型或部分轉型。

日本政府一方面指責現有高等教育機構難以推進高水準實踐型職業教育,另一方面又網開一面、鼓勵大學和短期大學等轉型成為新機構,其真正目的在於樹立標杆,迫使日本的高等教育機構重新審視職業教育發展模式,進而盡快回應產業界的人才需求。

2014年10月,在日本政府探討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新機構的制度化改革之初,日本經營共創基礎有限公司首席執行官冨山和彥就曾提出,日本產業結構中存在全球性產業與扎根本土的區域性產業。日本全球性產業的勞動生產率世界一流,但區域性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則遠低於歐美國家。

對於日本而言,提高區域性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是極其重要的課題,因此,區域性專業大學就必須開展高水準的職業訓練。冨山和彥認為,除了一小部分頂尖大學和學部之外,其他學校均應定位為區域性專業的大學、學部,致力於高水準的職業教育,專注於“實踐能力培養”,而非“學術研究”。

從日本政府已經啟動的國立大學“抑製文科專業,撤銷教師教育、人文社會科學學部等,推進大學向社會需求大的方向轉型”改革,“鼓勵地方大學扎根地方產業經濟需求、創建極具當地特色的新學科”改革以及此次創建實踐型高等職業教育新機構改革中,均可探測到“冨山和彥”色彩。

日本文部科學省公布的最新資料顯示,全國申報的17所有意建成“專業大學、專業短期大學”的立項申請中,僅有高知康復訓練專業大學這一所學校通過了重重審查,如期在今年4月1日開學。

雖然此次日本只有17所學校申請建成或轉型成為新型機構,與日本政府所期待的現有高等教育機構均積極轉型的美好願景相差甚遠,但任何新生事物的發展總要經歷一個過程,至少日本政府已經邁出新的一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