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專訪李開複:你只有做到最好,AI才無法取代

文/ 楊松 編輯/ 陳曉平

我個人的主要研究領域是人工智能,1988年的博士論文就是有關語音識別系統的。

最近兩年,我撰寫了《人工智能》《AI·未來》兩本書,其中有出於對自己學術領域的熱愛,另一個理由是,社會上對AI的誤解和不理解太多,有人對AI有過高的期望,還有很多人認為AI非常遙遠。

AI時代已經到來了。大部分人印象中的AI,可能局限在機器人、無人駕駛等少數領域,其實,以大數據提升效率也可以是AI。人們的種種誤解,會造成AI的商業化和使用不是最佳的,我希望多做些科普的工作。

在我看來,興起的AI會顛覆各個行業,對於產業甚至社會的影響是巨大的。與科學家相比,企業家的思維方式、精神特質迥異,但是,也應該對於科技發展保持好奇的心態。最好的企業家,往往是第一個將科技成果進行應用的人。

企業家要有技術嗅覺

我自己是一名科學家,也是一名企業家,這兩種身份的思維方式截然不同。我以科學家身份學到的思維方式,大概花15年才把它忘掉,不忘掉是做不好企業家的。

企業家精神、科學家精神都很偉大,用錯地方就不合適。

我們在學校撰寫論文時,會向導師說明研究方向,導師第一反應會問,以前是否有人做過,在前人基礎上能否創新?只有從來沒人做過,才會鼓勵你去做,導師不會問:商業應用在什麽地方?對用戶有沒有用?能否賺錢?他們不在乎,因為科學家從事基礎科研,如果先考慮能否賺錢,就不能突破,不能創新了。

經營一家企業,要對股東、投資人、員工、客戶和合作夥伴負責,要創造好的商業模式,企業家在乎的,是能否以最快速度驗證商業模式,創造商業價值?他一定要最大限度降低風險,因為產品開發、融資、市場需求、競爭對手等已帶來很大風險,未必合適再多冒創新的風險。

企業家不會強調,開發一個產品,用戶喜歡、盈利豐厚,同時確保其中每一項技術前人沒有做過。產品固然要創新,並非主導開發的核心思維,而科學家精神一定要做前所未有的事情,要冒巨大風險,事情有沒有價值、有沒有用是無所謂的。

在科研方面,企業家並不需要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是,他應該知道若乾技術是可用的。

比如,史蒂夫·賈伯斯(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並沒有發明滑鼠,卻是第一個成功將滑鼠融入PC的人;他也沒有發明feedback display(反饋顯示)和Multi-Touch(多點觸控),他率先使用在了產品上。

許多已在實驗室得到驗證的技術,發明技術的人未必能找到合適應用場景,而企業家有商業的嗅覺、敏感於用戶,能將先進的技術用對地方。賈伯斯不是技術人員,他跟懂技術的人在一起,有科技的嗅覺和敏感,就將“技術+設計+用戶洞察+創新靈感”完美結合在一起。

傳統企業家至少了解所在行業的痛點,以及公司需要解決的問題,他可以快速谘詢技術領域的專家,如果自身沒有辨別或者理解技術的能力,就與能辨別的人一起搭檔。企業家也許離技術遠一點,就要找人來幫助他,可以設置CTO,也可以找谘詢公司。

深度學習至少能“吃”20年

我一直建議,AI+時代,每家傳統企業都需要一名“CAIO”,作為企業內最高的AI負責人,看AI能幫助公司在哪個環節賦能,創造最大的價值。記住,這個工作最後會消失的,因為AI會徹底普及化,進入到每家公司。現在,許多互聯網企業、高科技企業已不太需要,他們已經在做AI了。

目前,AI主流深度學習技術的產業潛力,至少能“吃”20年,它會滲透進各種不同的領域,現在,只有少數人用AI和深度學習技術,未來,基於海量的數據,AI會以前所未有的精準度處理各種事務。

當然,AI普及要解決很多工程化挑戰,比如數據結構化、算法迭代、模型訓練等,就視覺、語音、無人駕駛等不同的場景應用,進行調整,同時,要處理用戶隱私保護等衍生問題。但是,一旦有效運用AI,有些行業短期內能得到很大收益。

很多人認為AI非常遙遠,其實已經到來了。一個易用的工程平台現在尚未存在,但是門檻在迅速下降,只要下降到類似iOS、安卓系統,應用就會井噴。

一名CEO不懂AI,會產生兩個潛在後果:一,難以識別機會在哪,一個領域若使用AI能大幅降低成本或提升效率,沒去做的公司會被淘汰;二,太熱愛AI,什麽都去做,沒有找對用力的地方,比如,有些領域沒有數據,就無法用AI。

應該將AI用到正確的地方,忽視或者過度使用,都會帶來災難性後果。有時候,一名創業者做一件事情,可能顛覆掉全行業,比如移動支付,對於信用卡的價值就是顛覆性的。在傳統領域,哪一家先用好AI,就會有獨特的優勢,其他的就有可能滅亡。

我建議找一名專家,充當CAIO,幫助企業家識別機會,AI是一項非常動態的技術,需要有人真的了解,知道AI到底能解決哪些問題;AI又是在數據的基礎上,數據要格式化、進行標注,要有人帶領練好基本功,否則AI用不上。

有人說,AI可能帶來技術壟斷的風險,只會利於現在的科技巨頭。其實,AI的覆蓋面非常廣,新來者有很多機會,比如保險、教育、醫療等領域,過去都不是科技巨頭的強項,如果能用好AI,賦能給一個傳統行業,完全有機會讓它更好。

強者越強的風險,一般集中在巨頭擅長的領域,比如,AT確實強大,其強項主要在互聯網的相關業務,比如騰訊在社交、遊戲,阿里在支付、電商,距離核心業務相對遙遠的領域,他們無法利用已有的龐大資源。

當然,技術只是產品的一部分,最終要服務於用戶和市場的,創新工場投資高科技企業,創業者肯定要懂相關技術,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執行能力、管理能力、領導力等,對產品有很強的理解能力,在公司碰到困難時,能夠凝聚人心、重振士氣。

其實,沒有多少公司是純技術為主的,谷歌可能是一個,但是很難講出第二個,微軟、Facebook、阿里、騰訊都不是純技術公司,技術主要是為產品服務的。

白領的工作會更早消失

現在AI是以深度學習技術為主,很多人關心,未來是否有新的突破?

突破當然會有,沒有人知道。Geoffrey Hinton(深度學習之父,圖靈獎獲得者)認為,科研人員不要總是鑽研深度學習,應該去發明新東西,李飛飛(史丹佛大學計算機科學系教授)也認可這一觀點。他們主張探索的,是可能成為顛覆性的AI技術。

長期的話,AI會越來越聰明,比如做好計劃、策劃,做有創意的內容,而不只是一個判斷,現在,這些工作人非常擅長,AI不擅長。

我們可以將人所擁有、AI尚未實現的每一種能力都列出來,當做未來潛在的可努力目標。人所在乎的自我意識、情緒、關懷、愛等,目前AI都沒有,每一個可能就是一個課題。這些課題,什麽時候能突破,沒有一個日程表,有可能一年、十年、一百年,突破了就突破了,也有可能永遠突破不了。

AI的發展路徑,我們看不清楚,未來可能發生的事情,大部分人不用杞人憂天,好比,不用因為擔心有行星來撞地球,所有人都去做避免行星撞地球的工作。AI超越人類存在發生的一定概率,純粹擔心解決不了問題,可以留給頂尖智庫去做研究,比如牛津大學專門有一批人,在研究AI超過人之後該怎麽辦,大部分人沒必要擔心。

然而,AI的門檻降低到基本人人可用,這個預期比較樂觀,今天的TensorFlow比三年前好用太多。

舉個例子,現在,創新工場每年暑假培訓大概600個學生,主要是計算機背景的,他們從不太懂AI到直接成為AI工程師,5周時間就夠了。學習AI已經沒有那麽難,以前可能要讀博士,再練3年才能用,現在只要5周,證明門檻在快速下降。

使用AI所產生的法律、倫理、社會問題,在很多地方已有所顯現。不是說AI超越人,而是AI開始左右人,它能利用人性弱點,去優化商業指標,比如Facebook在美國被批評,為讓用戶留存時間更長,可能誘使有暴力傾向的用戶,看很多暴力的東西而更加暴力。

其中,保護隱私、打擊AI行騙等問題,可以立法來監管,但是指望法律介入公司運營,現實中面臨不少困難,企業自律也很難。我個人在世界經濟論壇AI理事會擔任聯席主席,我們有過討論,一種可行的思路,可由第三方評估,以類似財務審計的形式“審計”AI,比如,是否誘導用戶,是否保護隱私?

此外,AI會創造出很多新工作,現在不能預測是什麽類型工作。從藍領角度來看,AI依賴一大堆機器,需要維修,這是他們轉型的機會;AI沒有愛、沒有關懷,這些工作未來仍要靠人完成,護士等職業不容易被取代;有些工作需要手和眼配合,AI目前也難以勝任。

總體來說,在深度學習的方向上,AI取代白領時間要比藍領來得更早,由此會牽涉公司治理和國家政策的新課題。AI會取代一部分工作,這些人失業將帶來更大挑戰。這些被AI取代的失業人員,下一步該做什麽?即便培訓再就業,過兩年可能又被AI取代。那麽,什麽工作不被AI取代的?培訓該由誰買單?

目前,人類智慧能想到的就是收稅。

有的公司也在進行新的實踐,比如,亞馬遜會向員工提供培訓,不只是培訓其在亞馬遜的工作技能,也會補貼員工,去學習社會中最需要、最不會被AI取代的技能,比方護士、飛機修理。亞馬遜對員工責任的定義是,確保其一直有足夠能力再就業,即便新的就業機會不在亞馬遜。當然,這有點理想主義,卻是一個很好的榜樣。

就普通人而言,一定要有能力的準備,努力尋找非重複性、AI做不了的工作。有人問,孩子該不該學編程?我認為該學,編程鍛煉的是人的邏輯思維,對孩子未來發展大有用處,但絕不是為解決飯碗的問題。

AI已經非常擅長重複性的工作,比如,加減乘除的運算,每個人要有基礎能力,但是絕對勝不過AI的。我們應該讓孩子學習更深度的思考,培養其邏輯思維能力、同理心,讓他們更有好奇心,更有創意,更能分析。比如學習語文,孩子背誦“唐詩三百首”一定比不過AI,也許應該更多著眼於訓練他們表達自己,說服別人,來贏得大家的信任。

編程作為開發分析能力的一種學習工具,確實很有學的價值,但不是說每個人未來都去學C++並以此為職業,最基礎的編程工作,AI以後肯定也會做。只有孩子有分析批判思維、策劃的能力,又有天賦且有興趣,才有希望成為最好的。

未來,在任何領域,人們只有真正做到高水準甚至最頂尖的,從事非重複性的工作,AI才無法取代。

(李開複為創新工場董事長兼CEO、創新工場人工智能工程院院長,標題為編者所加。)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pangpang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