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刷屏的《美國工廠》為什麽能成為“時代標本”?

作者|徐 思

編輯|友 子

Weare one big planet, a world somewhat divided. But we are one. And tonight is an example.”

這段話來自Netflix熱門紀錄片《美國工廠》,關注的是中國福耀集團在美國俄亥俄州開設工廠後引發的故事。片中,一位到福耀中國總部參觀的美國工人在旁觀新人集體結婚時突然淚眼婆娑、欲言又止,說出了上面這段話,讓不少觀眾深有感觸。

中美貿易戰當前、奧巴馬夫婦參與、“玻璃大王”曹德旺出鏡、流媒體巨頭Netflix全球上線….從8月21日上線以來,這部話題性爆棚的紀錄片在中美兩國都引發了熱議,並成為了一部難得在微博、朋友圈刷屏的紀錄片。

不過作為奧巴馬夫婦製作公司高地製片(Higher Ground Productions)投資的第一部作品,《美國工廠》的出現本身也引發了外界對該片政治傾向的質疑。除此之外,片中呈現出的中美之間的文化衝突、制度衝突和價值觀衝突更是發人深省。

《美國工廠》為什麽成了熱門話題?

很少有紀錄片能在微博和朋友圈實現刷屏,但《美國工廠》做到了。

這部於8月21日在Netflix全球上線的《美國工廠》(American Factory),在今年初的聖丹斯電影節上就被奧巴馬夫婦相中,成為他們的製作公司高地製片投資的第一部作品,上線後立刻引起國內外熱議。

雖然名為《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講述的卻是一家中國人開辦的工廠。2015年,中國“玻璃大王”曹德旺在美國“鐵鏽帶”俄亥俄州的代頓市通用汽車舊廠址上投資6億美元,新建了福耀玻璃美國公司(FGA)。這部紀錄片就涉及了福耀美國工廠從2015年籌備建設到2016年正式投產、再到2017年當地工人組建工會失敗的過程。

除了奧巴馬背書、Netflix出品的因素,中美貿易戰持續的特殊背景,加上曹德旺當年赴美辦廠本身具有的先鋒性和爭議性,為這部紀錄片增加了更多的話題性。

從中美兩國的輿論來看,大部分觀眾都認為這部紀錄片對福耀工廠籌備到開辦後的一系列事件進行了較為理性的記錄,並未明顯出現傾向性。

因此中外觀眾都給出了較為正面的評價。《美國工廠》在爛番茄的新鮮度達到96%,在IMDb評分7.6分,在豆瓣上評分高達8.5,部分媒體甚至稱其為“時代標本”。

從表面來看,觀眾不難發現《美國工廠》中關注的這家福耀美國工廠具有的特殊性。

從片中可以看出,雖然美國的人工成本更高,但是福耀公司生產汽車玻璃配件的業務屬性決定了其需要將工廠定在更靠近自己客戶(美國各大汽車廠)的地點。同時,在當地的扶持政策下,相對更低價的能源、房租等客觀條件也讓福耀在美國經營並實現盈利成為可能。

因此,片中這家美國工廠是特定行業特定條件下的產物,很難被任何中國或美國工廠原樣複製。

然而從內在層面的文化衝突來看,《美國工廠》卻可以作為“標本”,來觀察當下這個全球化備受考驗的時代。

整部紀錄片呈現出多個複雜層面之間互相衝突的觀點樣本,並將所有方面都展開了細致充分的討論,包括資本與勞工、中美差異(社會組織方式、傳統架構、政府管理方式、現代生活方式等形式)、代際差異、個體人物之間的衝突等等,在深層次上也能看出效率與民主、公平與自由等概念的衝突。

同時,在這些文化衝突背後的制度和價值觀差異也催生了國內外觀眾對該紀錄片的發散性討論。從評論可以看出,雖然所處的立場和環境不同,不少觀眾在評價中國模式和美國模式的對錯上選擇了回避態度。

這部紀錄片采取的中立立場得到了不少好評,但也正是因為中立的立場影片並沒有給出任何“參考答案”,讓不少帶著預設立場而來的觀眾進一步強化了自己的偏見,形成了各種自說自話。

如一些中國觀眾認為這樣的“文化輸出”顯得有些悲哀甚至諷刺,儘管輸出文化顯然不是曹德旺在美國開工廠的考慮;一些美國觀眾覺得可以從中國工廠中學到一些東西,甚至反過來認為美國工人們十分懶惰,儘管看過影片就會發現美國工人的要求也並非無理取鬧。

奧巴馬夫婦為什麽選擇《美國工廠》?

在紀錄片引發熱議背後,備受關注的並非影片的兩位導演——Steven Bognar和Julia Reichert,而是美國前總統奧巴馬夫婦與Netflix合作成立的製片公司——高地製片。

去年5月,Netflix對外宣布與奧巴馬夫婦簽訂為期多年的合約,雙方將共同製作劇集(包括有劇本節目)、紀錄片、電影等不同類型的節目。而高地製片就是奧巴馬夫婦為此專門的實體制作公司,負責上述項目的製作。

以28種語言上線的《美國工廠》正是高地製片發行的第一部作品。雖然紀錄片本身並未出現有明顯傾向性的立場,但在與紀錄片導演的談話過程中,奧巴馬夫婦還是將選擇投資該片的原因解釋成“因為該紀錄片能讓人們為自己發聲。”

(奧巴馬夫婦和紀錄片導演聊天)

在川普當政並且有可能連任的當下,奧巴馬夫婦選擇這樣一部講述“製造業回流美國”的紀錄片,無論是否有意,都賦予了該片強大的政治意義。

正因如此,不少媒體試圖將該片解讀為奧巴馬對川普的政策和帶來的地域主義的反對,甚至認為該片“反川普”。

(奧巴馬夫婦與導演談“《美國工廠》和全球化”)

但有別於各方媒體有意強化奧巴馬夫婦的存在感,事實上,奧巴馬團隊只是在宣發階段才介入,整個紀錄片的創作都與奧巴馬夫婦倆無關。

數娛夢工廠注意到,《美國工廠》的製作公司是出品過今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的Participant Media公司,Julia Reichert和Steven Bognar兩位導演正是俄亥俄州代頓(Dayton)當地人。

從導演的角度來看,之所以能製作《美國工廠》這部紀錄片,其當地人的身份帶來了不小幫助。

更重要的是,這部紀錄片與兩位導演的前作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他們2009年拍攝的紀錄短片《最後一輛車:通用王國的破產》講述了在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下代頓一家通用工廠倒閉後,在當地衍生出的一連串社會反應。而福耀接手的工廠,正是當年通用所在地。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這部作品的成功,也與影片有中方紀錄片人士的加入有關。因語言不同等問題,導演最後聘請了兩位中國人擔任聯合製片,在與中方採訪對象的溝通上得到了很多幫助,這對影片能夠平衡表達兩方的不同觀點起到了重要作用。

(參與《美國工廠》的一位中國聯合製片人,曾經是陳曉卿的同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