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洗浴中心9人新冠聚集傳染:高溫高濕下飛沫、接觸依舊傳播

此前不少研究預計:隨著夏季的到來,溫度和濕度的升高能減緩的病毒傳播。然而當地時間3月30日,國際頂尖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 子刊 JAMA Network Open的一項研究給人們提了一個醒,即使夏季到來,仍要警惕近距離的飛沫傳播和直接接觸傳播。

該研究分析了一例浴室內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聚集性傳播事件,研究人員指出,雖然高溫高濕對抑製新冠病毒傳播有一定作用,但是如果通過呼吸道的飛沫傳播以及直接接觸傳播,則依然難以避免,且傳播力沒有減弱。

研究發現,江蘇省淮安市某洗浴中心的1位有武漢接觸史的新冠肺炎患者在浴場高溫高濕環境下傳染了8個人

研究由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淮安第四醫院、南京醫科大學江蘇省腫瘤生物標誌物防治重點實驗室等團隊進行,通訊作者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醫科大學校長沈洪兵,以及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淮安第一醫院實驗室主管王其龍,以研究信(Research Letter)的形式發表,題為“Possible Transmission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 (SARS-CoV-2) in a Public Bath Center in Huai’an, Jiangsu Province, China”。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病毒的傳播速度會大大減弱。長時間以來的討論和研究也逐漸得出一個公認的觀點:低溫、低濕的空氣環境是冬季流感等病毒傳播的重要因素。很多研究認為,新冠病毒會隨著夏天的高溫高濕環境而逐漸消失,就像當年的SARS(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病毒那樣。

但目前正在全球肆虐的新冠病毒顯然比SARS和MERS(中東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的傳播能力更強,目前已經確定其可通過接觸傳播、飛沫傳播及糞口傳播,且病毒感染後的潛伏期較長,最長甚至可達近40天。

新冠病毒可能比已知的冠狀病毒更“狡猾”,這一研究指出,新冠病毒在浴場高溫高濕的環境下仍能傳播。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研究事件中,8人中有1人是洗浴中心工作人員。同時,研究者們也指出,病毒的傳播途徑也可能是呼吸道飛沫傳播或直接接觸,另外由於缺乏有關洗浴中心患者傳播途徑的詳細信息,這項研究受到了一些限制。

但這一事件仍表明,SARS-CoV-2的聚集性傳播可能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發生,作者們表示,這些結果為進一步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提供了潛在的流行病學線索。

1人去過武漢導致8人相繼感染,其中1人是員工

研究人員分析了江蘇淮安第四醫院於1月25日至2月10日收治的9名男性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信息,這9人曾去過同一家洗浴中心。

該男性洗浴中心面積約為300平方米,室內溫度範圍為25至41°C,濕度約為60%。它包含一個泡澡池,以及淋浴和桑拿區。

第一位患者,也就是患者1,曾有過武漢暴露史。他於1月15日出現咳嗽症狀,1月18日去了該洗浴中心洗澡,1月19日開始發燒,並於1月25日被確診感染新冠肺炎。

患者2、3、4三人於1月19日在該洗浴中心洗澡,患者5於1月20日在該浴場洗澡,患者6和患者7於1月23日在該洗浴中心洗澡,患者8於1月24日在該洗浴中心洗澡。他們在去洗浴中心的第6至9天后開始出現發燒、咳嗽、頭疼、胸悶等症狀,並通過核酸檢測確診新冠肺炎。

9位患者按照時間順序的發病情況和診斷信息,患者1的日期條被標記為紅色

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聚集性感染事件中的患者9是該洗浴中心工作人員,於1月30日開始發病。除了傳染源患者1,其余8位患者均無武漢接觸史。

9位患者的中位年齡為35歲(24-50歲)。共有8位患者(89%)有發燒症狀,7例患者(78%)有咳嗽症狀。

3例患者(33%)出現虛弱症狀,2例(22%)出現胸悶症狀,1例(11%)出現厭食症狀。沒有患者出現腹瀉,肌痛,鼻漏和頭痛等症狀。

此外,9位患者(100%)均有C反應蛋白水準升高(100%)症狀,3位患者(33%)發生淋巴細胞減少,3位患者(33%)乳酸脫氫酶升高,2例患者(22%)谷氨酸草酰乙酸轉氨酶升高。

9名患者的肺部計算機斷層掃描檢查均觀察到毛玻璃狀混濁,截至2020年2月10日,沒有患者需要呼吸支持,9名患者中沒有人轉為重症。

新冠病毒有可能在高溫高濕環境下傳播

9例患者的臨床表現和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

研究者們指出,被感染的8人中,7位被感染的浴客並非都跟患者1在同一天出現在該洗浴中心,有3位患者在患者1去過浴室之後的5天才去。

此外,考慮到這些患者其中1位是洗浴中心的工作人員,因此這些感染者至少有一部分可能是通過這位被工作人員感染。

先前的研究表明,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病毒的傳播速度會大大減弱。然而,從這項研究的結果來看,SARS-CoV-2的可傳播性在溫暖和潮濕的條件下都沒有減弱的跡象,這表明SARS-CoV-2可能在這種環境中傳播並引起感染

研究人員也表示,在這起聚集性感染事件中,病毒的傳播途徑也可能是呼吸道飛沫或直接接觸。但這一事件仍表明,SARS-CoV-2的聚集性傳播可能在高溫高濕的環境中發生,作者們表示,這些結果為進一步研究這種新型冠狀病毒提供了潛在的流行病學線索。

同時,由於缺乏有關洗浴中心患者傳播途徑的詳細信息,這項研究受到了一些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當地時間3月19日,麻省理工學院(MIT)的兩位學者也研究過氣象對新冠病毒的影響,他們在論文預印本平台SSRN發表論文“Will Coronavirus Pandemic Diminish by Summer?”並指出,雖然流感病毒已被證明受氣象影響,但新冠病毒是否也受到類似影響尚不清楚。

他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到目前為止,新冠病毒傳播中有90%發生在一定的溫度(3℃-17℃)和絕對濕度(4g/m3-9g/m3)範圍內。而1月至3月平均溫度高於18℃和絕對濕度(AH)大於9g/m3的國家的病例總數少於全球總病例數的6%。

雖然此前SARS冠狀病毒等病毒體現出隨著溫度變暖而消失的特點,但目前科學界對冠狀病毒和氣候關聯性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和明確。研究者們強調,從現有的疫情傳播來看,新冠病毒病例數量與溫度和絕對濕度之間的關係是密切的。然而,這種關係背後的潛在原因仍然不清楚,甚至不排除可能沒有影響。

他們強調,即使在較溫暖潮濕的地區也要采取適當的檢疫措施。但同時應密切監測溫度和濕度與新冠病毒病例之間的關係,如果新冠病毒傳播存在很強的環境依賴性,則應利用這一關係優化疫情緩解策略。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