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多少企業渾水摸魚,趁著疫情開始減員?

中小企業確實難,但沒有那麽難!

拋出這個觀點,肯定會有一片罵聲。但是從經濟史角度,這僅僅是發展路上的一次小挫折,甚至可能連小挫折都算不上(拋開其他因素,隻談經濟)。

最近,有人給餐飲業和旅遊業算了一筆账,預計這次疫情給這兩個行業帶來的整體損失將會超過一兆。

將這一兆放在一個特定的小環境裡,可能會覺得這是一筆不可承受的數字;可要把它放在一個大的環境裡,它卻又是小的不值一提。

企業的困難,也不是最近才有的。只要企業存在,它的困難就會一直存在,有些困難是時代帶來的,有些困難是自己經營不善導致的。

所以曹德旺才說,企業要學會自救,挨不過三個月是自己的事情。

之前有調查機構做過一個統計,這份統計得出了一個結論是,大部分創業企業都活不過三年,只有少部分企業能活五年或者十年。

將十年放在一個產業裡,這幾乎是可以忽略的一個數字,但是放在個人身上這就是一個忽略不了的數字。

一波一波的風口刮過,誕生了一兩個巨無霸企業,又倒下了一群失敗的企業,這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2010年之前,互聯網是一個工具,現在互聯網變成了企業生存的土壤,所有的企業只有扎根在互聯網的這個土壤裡,才有可能繼續生長。

在移動互聯時代之前,我們可以利用信息不對稱,做區域化生意。但隨著4G的普及,信息不對稱的現象正在消失。

舉個例子,你看上了一雙鞋,你去實體店發現它是800元一雙,但你通過拍照在網上查詢,你會發現網上它的價格卻只有700元。所以,最終你可能會選擇去網上購物。這對於你和網店來說,是一種雙贏的事情,但是對於實體店來說,卻是滅頂之災。

互聯網發展的這些年,一直有一個觀點,就是因為互聯網的發展,才讓實體經濟的那麽難做,但真的是這樣嗎?

這個問題需要辯證來看,對於依附在實體經濟產業上的企業,由於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商品溢價效應消失,生意肯定會變的不好做,因為利潤都被擠壓了;對於依附在互聯網上企業而言,他們的日子就變得十分紅火了,信息透明給他們帶來了大量的訂單,作為中間商,他們薄利多銷。

這些情況背後,是產業升級的必然結果。

再比如,疫情期間,大多數產業都受到了打擊,但是雲遊戲、直播、在線教育等領域卻迎來了發展變革的機遇。可能俞敏洪自己也沒想到,17年前因為非典新東方差點關門,17年後因為新冠新東方在線卻站上了風口。

社會經濟的發展總是螺旋上升的,我們在時間的長河中選取幾個案例。

第一,是美國1929年的經濟危機,在那一年的時間裡,道瓊斯的跌幅超過了90%,這次危機造成了美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一次經濟蕭條,再後來因為二戰原因,美國股市收復失地足足用了三十年。

三十年意味著什麽?對於普通人來說意味著整個職業生涯,但是對於國家來說,也只是彈指一揮的時間。蹲下是為了跳得更高,二戰結束後,美國迅速成為了超級大國,而科技發展也更加日新月異,其後不到50年時間,美國的經濟產值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

第二,我們的物流行業。在我們還沒有進入移動互聯時代之前,我們可以回想一下當時的快遞水準。

網絡購物的發達直接促進了物流行業的發展,在短短不到十年的時間裡,物流行業的從業者增加了大幾百萬,且物流運輸水準的提升,加快了整個社會協作的水準,現在依附於物流行業下的點對點的企業、點對點的人超過了十億。

所以,任何一次危就蘊含著更大機,未來已來,只是它還未流行。

本次疫情之後,有些復工的企業開始給員工降薪,稱要一起度過“難關”,餐飲、旅遊業尚可理解,因為他們不開工確實產生不了任何收益,而員工確實也無法工作,所以適當的減少員工也能理解。

但有些企業卻跟風開啟了一波降薪潮,有的企業甚至耍起了“流氓”,稱不接受降薪可以離職。對於員工而言,降薪不是不可以,但是這部分薪資是不是可以轉化為公司的股份,待公司度過這場危機之後,再進行補償呢?

企業不能讓員工與其一起承擔風險,卻不能一起共享成果,因為在企業裡員工承擔的風險和高管是不對等的,這樣要求員工也是不合理的。

當然,降薪裁員並不是這次才有的,在很多互聯網企業當中,從2018年就已經開始了幾波裁員,過了互聯網紅利期,肯定依附在產業鏈上企業會淘汰掉一批。

這是時代的必然,並不是疫情造成的根本性困難。好的企業固然可以一起共渡難關,但是趁機無故降薪、減員的企業就有些無恥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