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健康|清明養生,同氣相求!

清明,乃天清地明之意

清明節氣,太陽到達黃經15度,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均氣溫已升到12度以上,此時正是桃花初綻,楊柳泛青的時節。

就中醫養生來講,清明也是一個重要的節氣。

《黃帝內經》中寫道:"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大地漸暖到了清氣上升的時候。

中醫認為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從中醫來說,吐納調息法對人體陽氣有益。大家可以到空氣清新之處慢走、打拳、做操,盡量多活動,使陽氣增長有路。

起居

晚睡早起

春天是萬物復甦的季節,為了適應春天陽氣生髮的規律,人們應當晚睡一點、早起一些,舒緩形體,以使神志隨著春氣而舒暢怡然,這是養生的自然法則,違背了就會傷肝。這個時節,應該掌握春令之氣升發舒暢的特點,注意保衛體內。

春季是人們容易犯困的季節,適當的睡眠可消除疲勞,對人體健康有益。但如果睡眠時間過長,不僅消除不了疲勞,還會給人體帶來許多害處。

飲食

忌食「生髮」

古人所謂「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腎,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臟,乃順天理」。

清明節又稱「寒食節」,有些地方還保留著清明禁火吃冷食的習慣。不過,有些人是不適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時節,凡是耗損或阻礙陽氣的情況都應該避免。

"陽氣"升發是指脾胃的運動收縮,因此人們春季的食慾通常比較好,不過要注意飲食適度,保護脾胃的正常功能。

「清明時節的氣候特點是多雨陰濕、乍暖還寒。」此時的飲食宜溫,應多吃些蔬菜水果,尤其是韭菜等時令蔬菜,還有地瓜、白菜、蘿蔔、芋頭等,溫胃祛濕,也適宜多吃。

另外,清明節氣中,不宜食用「發」的食品。發性食物是指特別容易誘發某些疾病尤其是舊病宿疾的食物,或是容易加重已發疾病的食物。比如海產類中的帶魚、黃魚、鯧魚、蚌肉、蝦、螃蟹等;蔬菜類中的竹筍、芥菜、南瓜、菠菜等。

宜食物有粳米、芝麻、花生、赤小豆、糯米、鵪鶉、鵝肉、蚌肉、螺螄、雞蛋、韭菜、萵筍、淮山、蘋果、橘子、馬蹄、梨、櫻桃等。養生的湯品宜選擇紅蘿蔔竹蔗水、胡椒煲豬肚、川芎白芷燉魚頭、鮮土茯苓煲豬展等。

踏青

「動」得不宜大

清明節還有踏青、放風箏、盪鞦韆等放鬆身心的習俗。「不過,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踏青等活動與傳統意義的鍛煉有區別,除了長期堅持鍛煉的人,這個季節並不主張人們大幅度地「動起來」。

而且,登山也要考慮個人的體力和身體素質,很多人平時很少鍛煉,不要逞強好勝一鼓作氣地爬上去,以免發生意外。

出遊

防花粉過敏

時下春暖花開,又恰逢清明假期,空氣中飄浮著許多的花絮粉塵,一些過敏體質的人群會對某些花草產生過敏反應。對於容易過敏的人來說,提早做好預防準備,免得受「花粉過敏」的罪。

花粉過敏癥狀

1.耳朵裡癢

2.口腔上齶、嗓子等處奇癢。

3.眼睛發癢(自覺有異物感)過敏性結膜炎的發癢不是一般的癢,其特點是「奇癢」,眼球發紅、眼睛分泌物增多,並出現結膜水腫,經常流淚。

4.鼻子發癢,容易打噴嚏,通常一打噴嚏都會在5個以上,嚴重的一天可打數百個噴嚏。鼻子堵塞,噴嚏不斷,流清鼻涕;鼻塞晚上嚴重,會並發頭痛、頭暈等現象。

5.臉癢,皮膚癢。皮膚上可出現風疹塊,身上自覺瘙癢,搔到癢處就會出現紅腫、皮膚易發紅、乾燥易起皮屑或出現像蚊蟲叮咬過的小紅點以及濕疹等。

6.嗓子癢、易咳嗽、支氣管哮喘、胸中憋悶、氣喘、氣促等。此類過敏癥狀晚上嚴重,乾燥颳風的氣象會加重,室內比室外感覺稍好。

如果出現花粉過敏癥狀,在自行緩解癥狀沒有效果之後,做好到醫院就醫。除此之外,還可以按摩巨闕穴、中府穴和膏盲穴仨穴位救急。

巨闕穴

巨闕名意指胸腹上部的濕熱水氣在此聚集,因任脈上、下二部皆無氣血傳至本穴,穴內氣血為來自胸腹上部的天部濕熱水氣,此氣因其熱,既不能升又不能降。因此,按摩此穴對咳逆上氣、驚悸、嘔吐等不適有緩解作用。

【按摩方法】如果把人體的胸骨比成一把倒懸的寶劍,巨闕穴就在劍的尖端,胸骨劍突大凹陷的下面。按摩方法是,上身前屈,兩手中指疊放按壓穴位3分鐘,連續5次。

中府穴

中指中焦,府是聚的意思。手太陰肺經之脈起於中焦,此穴為中氣所聚。按摩此穴可治咳嗽、氣喘、胸滿痛等肺部病證,還可兼治脾肺兩臟之病,治療氣不足,腹脹,消化不良,水腫等。

【按摩方法】挺胸,中府位於前胸上方,鎖骨外端下凹陷下1拇指處(肺經)。兩手中指同時分別按壓左右穴位,兩肘部向前用力推壓3分鐘,反覆5次。

膏肓穴

人們常會用到一個詞「病入膏肓」,但多不知膏肓其實是人體一個重要穴位。常用於治療支氣管炎、哮喘、各種慢性虛損性疾病等。膏肓穴位於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4橫指處(膀胱經)。

【按摩方法】膏肓穴位於背部第4胸椎棘突下,旁開4橫指處(膀胱經)。右手4個手指反向背部按壓對側的膏盲穴,左手支撐右肘部,上身向內側扭轉,按壓5次,每次3分鐘,然後左右交換按壓。若體位用力不便,可由他人幫忙。

憑弔先人

悲傷要有度

清明節有著雙重的意義,既是一個生機盎然的節氣,又是踏青掃墓、追悼先人、悲痛傷感的祭祀節日。有心腦血管疾病、血壓偏高的人,更要注意不要勞累或傷心,要多提醒自己穩定情緒,掃墓時最好有親人陪伴。

我們說,人應四時,春季萬物生長,機體也是如此。在這樣一個寄託哀思、乍暖還寒的清明時節,更應該注重調節飲食、起居和情緒,過一個明媚的春天。

跪拜、踏青、放鷂子按照中國傳統禮數

掃墓時要對祖先進行跪拜,完成彎腰伸背、手掌雙膝觸地、叩頭及地,繼而撐掌起身的一系列動作。它活動了人體主要的關節和骨骼肌,三頭磕下來就會覺得手腳伸展,氣血融通。

實在,跪拜磕頭的動作一直被道家作為導引術的一部分,中醫證實確實有通經活絡,防止血管硬化、栓塞的作用,老年人經常仿照跪拜磕頭的姿態鍛煉可以防止心腦血管疾病和高血壓。逐日常叩首,活到九十九,這句老話不只是告訴人們虔心孝敬可以長壽,也道出了堅持導引鍛煉可以強身的道理。

清明節還可以進行踏青、放鷂子、盪鞦韆等放鬆身心的養生運動。在風和日麗的,舉家老小集體外出,適當地跑步跳躍,可以疏通冬日的氣血積鬱,讓精神壓力得以緩解,使心胸廣闊,心情愉悅,能使人體正氣增強,進步對疾病的反抗力。

清明果和酒清明節又稱寒食節,這一天人們祭奠祖先後不生火做飯,在戶外簡單食用清明果等事先做好的事物。清明果的做法是將秈米、糯米加野艾用水浸泡半天,用石磨磨成漿,再放在鍋內熬成乾糊,然後在裡邊包上豆腐、蘿蔔、酸菜、肥腸餡等,做成各種外形,最後放在蒸籠上蒸熟。艾葉味苦、性辛溫,宜入肝、脾和腎,具有溫經止血、祛寒止痛的工效,是冬季疏肝順氣的良藥,特別適用於氣血虛寒、肝氣犯逆引起的婦女月經過多,崩漏以及妊娠下血、月經不調、小腹冷痛、痛經等病症。

生命在於運動,尤其在清明前後,氣象變暖,容易引起某些疾病的發生,所以適量的運動對於人體還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強身健體,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免疫,預防疾病。

清明時節的著衣,開始除去冬裝,輕裝外出。清明時節,人們往往容易衣著單薄,遇上陰雨綿綿的氣象,就應及時添衣,防止受寒、淋雨。外出要隨帶雨具,防止淋雨而感冒。晴天外出和運動易於出汗,出汗後要及時換農,保持溫暖乾燥。

春回大地,氣溫回升。春暖花開,是旅遊的大好時節,腳汗也開始逐漸增多。因此,春季穿鞋應注意它的透氣性、保暖性和吸濕性三大特點,還應注意到其式樣及尺寸大小。一般而言,應選擇鞋幫較深一些的式樣,尺寸大小應合適,鬆了穿著不便,容易疲勞,而且保暖性差,容易引起傷風感冒,過緊的鞋子會壓抑皮下毛細血管,影響正常的代謝功能。

清明時的氣象,基本上不會再有寒流出現了。隻不過多雨也是這一節氣的特點,所以說氣溫會隨著降雨而降低。雨過天晴後,氣溫的大趨勢是不斷升高。

在這一節氣中,人不可閉門不出,更不可在家中坐臥太久。因為中醫認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立傷骨,久行傷筋,久坐傷肉」。應當保持樂觀的心情,經常出去到樹林、河邊散步,多呼吸新鮮的空氣,並進行一些適當的體育運:保持充足的睡眠,早睡早起。身體要注意經常清潔,尤其是手要勤洗。

《修齡要旨》中說:「切忌子後行房,陽方生而頓滅之,一度傷於百度。」便是告誡人們不可在夜裡十一點以後進行性生活。古人認為子時以後進行房事,會損傷體內剛剛生長的陽氣,對身體有很大損害,並且認為這種損害相當於一百次性活對身體的損害,因此性生活最好不要安排在後半夜。從現代生活來考慮。

熬夜太晚,往往會影響第二天的精力,熬夜太晚會擾亂人的生物鐘,造成神經功能絮亂,所以熬夜也是不可取的。

鄭州市骨科醫院位於鄭州市隴海中58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