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艾灸療法是集治病、尋病、養生為一體的妙方

艾灸療法是集治病、尋病、養生為一體的妙方

艾灸是中醫學中防病治病、養生延壽的一種簡便易行而又切實有效的方法。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說:「宦遊吳蜀,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瘥,則障癘溫瘧之氣不能著人。」清代吳亦鼎在《神灸經綸》中則說:「夫灸取於火,以火性熱而至速,體柔而用剛,能消陰臂翳,走而不守,善人臟腑。取艾之辛香作炷,能下二經,入三陰、理氣血,以治百病,效如反掌。」由此可見艾灸既可治病,又可防病。

《名醫別錄》曰:「艾葉苦,微溫,無毒,主灸百病。」《本草從新》又指出:「艾葉苦辛……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陽……」灸法所採用的艾葉藥性偏溫,為純陽之品,加之艾火產生的熱力,所以使得灸法具有獨特的溫煦陽氣,溫通氣血,溫經散寒之功效。施灸時產生的「葯氣」由表皮和呼吸被身體吸收後,能起到抗菌、抗病毒及殺滅微生物的作用,也就是古人常說的艾灸有直接「驅邪的效應」。此外,這種葯氣還具有安神、醒神、通竅的效用。

艾灸是通過經絡體表直接給予人體溫陽功效。艾灸生熱,適量的熱刺激施於適當的穴位便產生治病效應。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實證、熱證、虛證、寒證在病體體表可以出現一些嗜熱性。艾灸的溫熱刺激,使局部皮膚充血,毛細血管擴張,增強局部血液循環與淋巴循環,緩解消除平滑肌痙攣,使局部皮膚的代謝功能加強,促使炎症粘連、滲出物、血腫等病理產物消散吸收;還可降低神經系統的興奮性,發揮鎮靜、鎮痛作用;同時,溫熱作用還能促進藥物吸收。

《黃帝內經》中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體檢對找到未病有幫助,但是體檢並不是萬能的。體檢能查出血糖、血壓高不高,骨密度是不是降低了,卻查不出來體內是不是有寒邪或者暑濕等病邪。中醫講的「未病」,是找病因、找病邪,是把破壞健康的元兇找出來。中醫認為,人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穴位是縱行人體之上的經絡的點,刺激任何一個部位都可以引起人體全身的反應,刺激穴位也能引起本經絡的反應。經絡是氣血的通路,也是病邪的通路。艾灸治病是活用了其通經絡的作用。

使用艾灸治療疾病的人很多,但每個用過的人感覺都不一樣。有的人感覺很明顯,見效很快,有的人見效就很慢。灸感的強弱一般代表了經絡的阻塞程度。有灸感、灸感強,說明自身的經絡通暢,作用立竿見影;沒有灸感也不是沒有效果,而是表示經絡邪氣瘀積嚴重,需要一點時間開瘀散阻,作用慢一些。

在《備急灸法·騎竹馬灸法》中有這樣的記載:「灸罷二穴……其艾火即隨流注先至尾間,其熱如蒸,又透兩外腎,俱覺蒸熱,移時複流足湧泉穴,自下而上,見見周遍一身。」可見灸感並非局限在施灸的部位,而是會沿著經絡傳導的。可以說,灸感是檢驗經絡通暢程度的試金石。灸感的傳導也可以認為是查找疾病的一種方式。哪條經絡不通,病邪就在哪條經絡裡潛伏著。

人的抵抗力強,疾病就不易產生。艾灸通過對某些穴位如大椎、足三裡、氣海、關元等施灸,可以培扶人的正氣,增強人防病治病的能力,而艾灸不同的穴位和部位可以產生不同的補益作用。

無論是調節陰陽、調和氣血,還是溫通經絡、扶正祛邪,艾灸對人體起到了一個直接的或間接的補益作用,尤其對於虛寒證,所起的補益作用尤為明顯。正是這種溫陽補益、調和氣血的作用,幫助人們達到防病治病、保健養生的目的。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