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原來真的存在!而且還是中國特有的物種

目前我國已知存世的鹿角椅共七件:沈陽故宮博物院藏一件皇太極時期的鹿角圈椅,內蒙古自治區博物館藏一件劄薩克鹿角椅,其余五件均藏於故宮博物院。仔細考索這些鹿角椅的相關文獻,發現其在宮廷家具中確屬獨特的存在。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五件鹿角椅皆為全鹿角椅,即除去座面和背板,主要構件皆以鹿角製成。

故宮博物院共藏有五件造型各不相同的鹿角椅,其所用鹿角,取自清代皇家狩獵活動所獲之鹿。以鹿角製為寶座,內蘊不忘騎射根本,銘記滿州源流之意。

鹿之種屬

製作鹿角椅的關鍵在於鹿角,鹿角椅所用之角,皆系鹿角脫茸骨化之後的產物,但此鹿角究竟出自何種鹿之角的問題,以往並不為人深究,或指為糜鹿角,或語焉不詳。觀察各鹿角椅中較完整的鹿角,其最顯著的特徵為:鹿角自角盤之上不遠即伸出眉枝(第一枝),距眉枝不遠又分出冰枝(第二枝)。

乾隆皇帝曾有禦製詩文《鹿角記》,並命人製為手卷,圖文並茂,正可與鹿角椅相互比勘。並且《鹿角記》記載所獵獲的鹿,夏季脫角,每增一歲,則角叉亦隨之增加,多至八叉以上則鹿之年歲不可確知。那麽,具有這種特徵的鹿角,究竟屬於哪一種鹿呢?

>

>

從乾隆時期有關秋獮行圍繪畫作品中可見所獵活鹿之形態,其中公鹿形象雖雙角大小不同,角叉亦有多少之別,但眉枝與冰枝相距很近這一特徵則是一致的。因此可以認為此類影像所繪之鹿,即是鹿角椅所用之角的主要來源,符合清代東北地區所盛產的馬鹿的特徵。

右:清人繪《弘歷獵鹿圖》軸中的鹿

下:清人繪《弘歷威弧獲鹿圖》軸中的鹿

馬鹿,別名赤鹿、黃臀鹿、白臀鹿,雄性有角,有「八叉鹿」的稱呼,近乎寫實地描繪了鹿角的特點,並恰與刻在鹿角椅背板上的禦製詩中「匠氏因教製八叉」、「獵獲八叉角」之句吻合。

以往研究者多認為用以製作鹿角椅的鹿應為麋鹿。但是麋鹿作為中國特有的物種,原產於長江中下遊河沼地帶,並在距今一萬年至距今三千年的時段中數量繁盛,此後由於自然氣候的變化和人類的獵殺已瀕臨滅絕,至清代僅在南苑皇家獵場中圈養若乾。木蘭行圍所獲之鹿數量龐大,動輒以百千計,以麋鹿在清代的種群數量怕是難以維持此種規模的圍獵。更重要的是,麋鹿的角枝形態特殊,與上述鹿角椅所用之角的形態明顯有異。此外,麋鹿的尾也長於其他鹿類動物,因此俗謂之曰「四不像」,故鹿角椅所用之角非麋鹿之角。

所繪的麋鹿角

因此,清代所製鹿角椅,就現存者而言,自皇太極至乾隆時期,皆以當時當地最為常見的鹿類動物——馬鹿之角製成。馬鹿因早為滿洲人所熟悉,兼以數量眾多,故涉及秋獮之歷史文獻,皆不稱之為「馬鹿」,而徑直以「鹿」這一概稱指代之,其情形頗類「漆不顏色者皆黑」之義。自康熙時期至嘉慶時期,每值秋獮,於叢林間,張弓扣箭之際,鹿雖依舊,而人已非昨。行圍連結著滿洲人作為狩獵民族的歷史,清代皇帝將在秋獮中所獲馬鹿角奉獻宗廟,告祭先祖,並製為寶座,自有銘記源流,不忘騎射根本,保持滿洲尚武本色之意。

原文作者:黃劍(作者系:故宮博物院宮廷部副研究館員)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8年12月刊《家法欽承一例然:有關清代宮廷家具中的「鹿」、「角」、「椅」》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歡迎分享!如需轉載,請私信聯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