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清廷不讓洋女人進城 為何還不讓洋人買中國書、學中國文字?

(說歷史的女人——第674期)

清朝作為中國古代史上最後一個王朝,在二百多年的統治內,有值得承認的成績,比如國土疆域得到了極大的開拓,最厲害的時候曾經達到1316萬平方公里;再比如人口也曾經有過很大的突破,高達4億之多,堪稱古代歷朝人口之最。另外在《大義覺迷錄》和《清帝遜位詔書》等史料中,對清朝在融合各民族實現“華夷一家”方面做出的貢獻也給予了認可,但是這個問題需要辯證看:

清朝為了加強自己在中原的統治,不得不學習漢文化,積極和漢族融合,而在這個學習文明的過程中,他自身所具備的“蠻夷”特點也在逐步褪去,實現了自身的部分改良。可是這種改良,也只能是部分的,並不徹底,也正因為不徹底,所以清朝的問題也比較多,對於中華文化、經濟等方面的損傷其實還是挺嚴重的。

學者堡子說,在冷兵器時代,野蠻總是戰勝文明、統治文明,這是由於當時的戰爭性質所決定的,在元朝和清朝最為明顯,野蠻的元朝鐵蹄踏碎了文明的宋朝和宋朝的文明成果,清朝雖然不如元朝嚴重,但對中華文化的損傷仍然不容忽視。

清朝入關後,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施行了很多政策,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生活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剃發,韓菼在《江陰城守紀》中記載了清朝施行剃發令的政策,即“留頭不留發,留發不留頭”。因此,一夜之間,天下男子都改頭換面。當然也有許多反抗者,比如硬骨頭計程車大夫讀書人,為了頭髮,獻出了生命——因為在漢文化的傳統裡,“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出自《孝經》)

因此,單看此事,從某種程度上講,清廷的目的不是單純要那頭上的一叢頭髮,潛在的目的是要斬斷人們和前朝的聯繫,然後完完全全實現對清廷的效忠。

第二個方面是文化方面,主要例子就是文字獄,現代儒學宗師、著名的歷史學家柳詒征曾經對清朝的文字獄有過一個描述,說:“前代文人受禍之烈,殆未有若清代者。故雍乾以來,志節之士,蕩然無存……稍一不慎,禍且不測。”由此可見一斑。

生活方式,是對天下臣民,而文字獄則是主要針對士大夫階層、讀書人階層,目的很簡單明確,還是為了強化清朝帝國的統治。結果文字獄從康熙開始,到乾隆最盛,發生了一百多例,成為古代歷史之最,讓秦始皇的廢書坑儒都自愧不如。

第三個方面是經濟商業方面,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閉關鎖國政策。閉關鎖國當然必須建立在自足自給的基礎上,這對於以農耕為主要生存方式的清朝來說,似乎很容易就實現了,種地,然後收獲,給朝廷交租子,然後自己有糧食填飽肚子即可。在這樣的生存基礎之上,清朝並不需要依靠任何外邦,這就給清朝以想當然的心態,以世界中心自居。

如果擱在清朝以前的時期,這種世界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尤其是漢唐時期,就算是宋朝時期,中華輝煌的文化在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影響也是極其大的。可是到了清朝中後期,世界格局發生了大變化。尤其是隨著工業革命的發生,世界上一大批國家迅速崛起,比如英國、葡萄牙等。

與清朝的保守不同,西方諸國在崛起後,一方面因為本土資源的缺乏,一方面因為工業革命帶來的技術革新,紛紛朝海外開拓自己的殖民地,尋求商機,佔領資源。最先對清廷影響最大的就是英國的商隊。

英國商人來清朝進行貿易,其實主要是購買中國的茶葉、絲綢、瓷器等“土特產”,這些清朝本土的“土特產”對於英國等歐洲貴族來說,吸引力非常大,因此利潤可觀自不必說。但大量洋人來清朝做生意,卻並沒有引起清廷的正確認識,比如借機機會好好開發國際貿易,反而因為清廷的自給自足,不需要從洋人那裡購買物品,更加重了那種荒唐的“天下唯我獨尊”的優越感。在這樣的心理作用之下,清廷對於洋商的態度是有色眼鏡的。

這時候出現了兩個矛盾,其一是清廷要求英國商人必須尊清政府為上國,其二是具體的貿易。第一點英國商人當然不能答應,因為在英國商人看來,貿易雙方互惠互利,應該是平等的,比如後來英國使者馬戛爾尼來拜見清朝的乾隆皇帝,清廷要求英使行跪拜禮,結果英使不同意,後來為了外交需要,馬戛爾尼倒是答應行跪拜禮,但同時也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清廷的官員也要向他帶來的英國國王畫像行跪拜禮。結果乾隆皇帝因為一個虛套的禮節大動肝火,導致這次兩國外交徹底失敗,其實也失去了一個和國際接軌、取經和發展的大好機會。對於清朝而言是巨大的損失,因為相比當時清朝的自給自足,去了解和學習世界上正在發生的變化更為緊要。

第二點是具體的貿易管理,在這一點上,在古代史上做得最成功的朝代是宋朝,準確來說是南宋。而清朝則是極其失敗的,乾隆時期,為了通商方便,清廷頒布了一個法令,即一口通商制度。地點設立在廣州,為了對洋商管理便利,在廣州舊城西城外專門選了一塊地方,修建房屋和倉庫,以供洋人居住和做生意(此處洋人居所被稱之為夷館),這裡就是著名的廣州十三行。

除了住所,做生意的時間,清廷也進行了規定,所有來清朝做生意的洋人,在廣州進行貿易的時間僅限夏秋兩季,冬天的時候,就得離開廣州,必須到澳門去過冬。

不過除了這些做生意的要求外,在日常生活上,清廷對洋商也有具體的要求,當然有點奇怪,主要有4條:第一條是洋商不能在廣州坐轎子;第二條是洋商不能帶兵器進入廣州城;第三條是洋商不能帶洋女人進廣州城。

第四條最奇怪,禁止洋人購買中國書和學習中國的文字。清廷不讓洋女人進城可以理解,因為衣著暴露的洋女人對於保守的清朝風俗存在有傷風化之嫌,可是為何還不讓洋人買中國書、學習中國文字呢?竊以為,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清廷對自身的認識不足,清廷認為我清廷能自給自足,不求外邦,在這種生存優越感的基礎上,難免妄自尊大。除了生存之外,還有一種自古有之的文化優越感,要知道在漢唐宋等朝代,外邦對於中華文化那是非常膜拜的,尤其是亞洲諸多小國。可是清廷忘了,到清朝時期,清廷還在啃老,也就是吃華夏歷史的文化老本,自己創新和發展的東西並不是很多。實際上,清朝時期,在諸多方面甚至有退步的表現。

第二個原因則是清廷對世界的認識,在第一個原因的基礎上,清廷對自己都缺乏正確的認識,對世界自然也不可能有清醒的認識。因此清廷總是表現出“天下唯我獨尊、余者皆是番邦皆是蠻夷”的態度和認識,於是,清廷覺得茶葉、絲綢、瓷器等物質性的東西,大可以送或賣出去,以彰顯大清的富足,畢竟大清國有無數的工匠可以再生產。可是當說到承載文化或知識的書籍和中華文字時,清廷則不再大度。

文化本身就是一種畢竟敏感和稀缺的資源,尤其是清朝的建立者,並非漢人,乃是女真,關外遊牧民族實際上沒什麽文化含量。在經過很多年對漢文化的學習和吸收之後,清廷已經認識到了漢文化的重要性。這個重要性比較複雜,聰明的讀者可以自由領會,不再贅述。總之,在清廷看來中華書籍或中華文字乃是清廷之獨有的瑰寶,類似秘籍,豈能外賣給洋人?加上古人相信“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這個原理,若彼學會、精熟,竊取精華,為其所用,清朝不是就失去了自己的一個優勢嗎?再或者,若彼學會並利用,對清廷恐有不利之可能。

因為清廷的禁令十分明確,故此在當時有一個傳教士叫馬禮遜博士,他早先經過學習,已經是個精熟漢文化的中文教師。當時他去給洋人偷偷上課教習中文的時候,經常在口袋裡裝著一隻鞋子和一小瓶毒藥。如果被官府查住,他就說自己是去買鞋子的。但若官府不信任,抓住了他去教中文的證據,他就只好用隨身攜帶的毒藥自殺。

結語:說到底,清廷在此事上的處理方式,實際上是乾隆在閉關鎖國以及外交政策上的失敗,這說明乾隆皇帝缺乏世界格局意識,如果在別的歷史時期,倒也無傷大雅,可是在世界格局正在發生關鍵變化的節點,缺乏世界格局和眼光,則必然要落後和挨打。以後的事實,都逐步應驗,清廷的沒落和失敗,實際是從對待洋商或洋人的態度和認識就開始埋下種子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