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真讀三國,不看演義:袁紹與公孫瓚到底為何反目成仇?

根本原因:冀州之爭——公孫瓚替袁紹做嫁衣

冀州並非一開始就是袁紹的地盤。公元189年,董卓把持朝政,任命韓馥為冀州牧,袁紹只不過是其手下的渤海太守;同時期,公孫瓚則也不過是幽州劉虞手下的北平太守。韓馥曾參與過諸侯討伐董卓的戰爭,也曾與袁紹一同擁立劉虞為帝,可以看出,韓馥這個人對漢室還是很忠心的,不管是討伐董卓還是擁立漢室宗親劉虞,都是為了漢朝社稷,一心匡扶漢室的韓馥,怎麽比鬥得過野心勃勃的袁紹和公孫瓚麽?

公元191年,韓馥的部將曲義反叛,韓馥不僅沒能平定叛亂,反而被打敗。袁紹由此看出了韓馥軍事能力的差勁,暗中與曲義結盟,陰謀顛覆冀州,這時候袁紹手下謀士逢紀給袁紹獻計:暗中約公孫瓚南下進攻冀州,韓馥一定會感到很害怕,這時候再派遣一位能言善辯的人去遊說韓馥,韓馥一定會把冀州拱手相讓。

公孫瓚得到袁紹密信以後,以討伐董卓的名義進入冀州,卻突然發難,進攻韓馥,以韓馥的軍事能力,自然不是公孫瓚的對手,很快敗北。這時候袁紹又派遣荀諶遊說韓馥,韓馥聽從荀諶建議,居然將冀州拱手相讓給袁紹,陶謙讓徐州,劉備百般推辭,袁紹可不是劉備,這本來就是他的陰謀,自然不會推遲了。就這樣,公孫瓚打敗了韓馥,但是冀州卻被袁紹兵不血刃奪取,公孫瓚此時,可謂是替袁紹做嫁衣了。其實這才是袁紹和公孫瓚翻臉的根本原因,公孫瓚感覺自己被袁紹擺了一道,利益衝突而已,但是此時公孫瓚與袁紹名義上依然是盟友,他們徹底撕破臉皮,還是源於另一件事。

直接原因:公孫越生死——公孫瓚遷怒袁紹

至於袁紹與公孫瓚的衝突的直接原因,其實起源於袁紹和袁術的衝突。袁紹準備廢除漢獻帝劉協而立劉虞為弟,袁術卻不讚同,二人因此決裂,當然袁術反對袁紹也不是為了漢獻帝,他是想自立為帝。同年,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使,治所陽城,當時依舊是群雄討伐董卓時期,孫堅正在率軍與董卓征戰,可是袁紹卻不管孫堅是正在討伐董卓還是在幹嘛,只知道既然是董卓的人,就是他的敵人。而眼下孫堅主力在外,陽城防守空虛,此時正是奪取陽城的最好機會。於是袁紹任命周昂為豫州刺使,命令周昂進攻陽城。由於陽城空虛,周昂不費吹灰之力就奪取了陽城。孫堅原本已經打的董卓節節敗退,甚至放棄洛陽退守長安。聽聞周昂進攻,只好回師進攻周昂,袁術則派遣公孫越率兵支援孫堅,公孫越與周昂激戰,中流矢而卒。

公孫越是公孫瓚的從弟,卻被袁紹部將殺死,這樣一來,公孫瓚自然把公孫越戰死的責任歸咎於袁紹。公孫瓚得知公孫越身死,勃然大怒,道:“余弟死,禍起於紹”。就這樣,公孫瓚和袁紹由討董聯盟的盟友,變成仇敵。公孫瓚得知公孫越身死的消息以後,先發製人進攻冀州,白馬義從是百戰之師,與遊牧民族多年征戰都節節勝利,作戰能力及其強悍,因此,戰爭初期,勝利的天平向著公孫瓚傾斜。公孫瓚雖然隻帶來3000白馬義從,卻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兵鋒所指,無不望風而降,袁紹畏懼公孫瓚,主動求和。為了表示誠意,任命公孫瓚的從弟公孫范為渤海太守。可是,公孫范到任渤海太守以後,立即宣布渤海郡脫離袁紹,與公孫瓚一起進攻袁紹,同時公孫瓚不僅僅打的袁紹丟盔卸甲,還以2萬兵馬,大破三十萬青州兵,威震天下,此時公孫瓚實力遠在袁紹之上,袁紹與公孫瓚,因此徹底反目成仇。

參考文獻:

《三國志》

關注微信公眾“亭殿閣”,更多三國解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