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有多沒文化才想著恢復繁體字,識繁寫簡才是正道

“新中國建立時,中國人的識字率不足20%。如今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研究所數據顯示,現在中國年輕人(15—24歲)的識字率為99.6%。這種非凡成就應歸功於中國在上世紀50年代,積極推廣的中文簡體字。”

這是發表2016年美國《全球主義者》上的文章,同時也稱“即便有人認為大部分人擺脫文盲狀態乃是義務教育的功勞,但顯而易見的是,使用簡體字已成為大幅提高中國人識字率的強大工具之一。”

1936年,埃加德·斯諾的《西行漫記》中表示:在當時西北地區“除了少數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幾乎沒有人識字。文盲幾乎達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個角落”。

到了1945年,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則提出:“從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掃除文盲,是新中國的一項重要工作”。蔣介石也曾表示,“我們的漢字筆畫太多,士兵教育困難,學生學習難度也太大”。

其實遠在1919年,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畢竟只有提高識字率,才能促進社會文明開化,實現國家富強。胡適、蔡元培、周作人、林語堂等都是漢字簡化的堅定支持者。

1956年1月31日,《人民日報》全文發表了國務院的《關於公布〈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和《漢字簡化方案》,標誌法定的簡化字在中國大陸地區取得“規範漢字”的地位,而繁體字為僅用於特定情形的文字,如典禮儀式、書法、古文出版、詩詞和研究等。

但近年來,由於傳統文化興起,一些學者認為簡體字閹割了漢字的文化內涵,讓漢字變成了符號,同時導致傳統文化斷裂;還降低了漢字的美學格局,讓構造複雜、布局雋美的漢字淪為工具,遠離了獨有的藝術內涵。

2015年兩會,政協委員馮小剛導演就提議恢復部分繁體字,並放到小學課本中,以加強傳統文化教育。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認更是表示,幾千年來,漢字書寫的簡化是一種趨勢,其簡化古已有之,但有小部分字簡化後失去了其本身所代表的文化含義,“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書法愛好者以及民眾共同努力,把一些字改過來。”

著名學者流沙河也一直提倡恢復正體字,曾表示,“無論正體字,斷了多少年,都要恢復,簡化字從文字學的角度是講不通的,沒有道理。如果給我們的小學生講清楚每個字是怎樣構成的,為什麽要這樣寫,學生就能終生記住這些字,而不是死記硬背。”

“當然很多人會講,之所以出現簡化字,就是為了書寫更加便捷,但是很多東西,尤其是傳統文化不能因為便捷就不去學習。我們要回頭看看中國的傳統文化,閱讀古代的經典,必須要從文字學開始,這是進入傳統文化的一個門檻。”

但這本身是教育的問題,而不是漢字的問題,這更涉及到全社會的交流和資訊傳遞的重大問題,甚至關係到社會穩定、經濟發展。

完全可以在小學開設中國文字課,講明白每一個字的來龍去脈,字體演變,這比恢復繁體字更有用,也更直接讓孩子從小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

論及日常應用,簡字優於繁字,用起來方便;追根索源,繁字則為簡字之根,學起來,不要丟。但應該用簡識繁,而不是去提倡恢復繁體字,畢竟簡體字才有利於表達與資訊的交流。

畢竟只有先把文字改造成最實用的交流工具,才能更好地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提倡推廣簡體字的同時,也沒有廢止、禁用繁體字,它依舊在書法等領域展示著千年來獨特的美,展示中國文化的美。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