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體檢發現的膽囊息肉要不要治?醫生:滿足四點,馬上切

膽囊息肉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都很少被人提及,但近年來,由於影像檢查設備的更新變化,使得體內臟器即使出現細微改變,都會被捕捉出來,膽囊息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越來越多的人在進行常規健康體檢時,被發現膽囊「異常」,長出來的一個個小息肉,讓不少患者心理蒙上了一層「癌變」的陰影。

其實目前臨床上對於「膽囊息肉」的治療分為兩種,一種為觀察治療,定期複查即可,另外則是建議手術切除,那麼膽囊息肉究竟是個什麼病?為什麼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治療手段?患者又應該如何選擇?南方醫科大學珠江醫院肝膽一科副主任醫師曾寧博士為大家詳細答疑。

膽囊息肉多數為良性,定期觀察即可

膽囊息肉主要是指膽囊粘膜的表面隆起並突向腔內的一類病變,也被叫做「膽囊隆起性病變」,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最常見原因是因為膽固醇的沉積,攝取過多的膽固醇或脂肪後會堆積在膽囊壁上,慢慢的就會形成一個一個球一樣的突起物,不過誰會「不幸中招」是由體質決定的,並非肥胖或者脂肪含量高的人就會容易形成,此外與膽結石沒有必然聯繫。

曾寧表示,我們俗稱它為膽固醇性息肉,此外腺瘤(腺瘤性息肉)、腺肌症也極為常見。

「一般來說膽固醇性息肉不屬於新生物,因此不會發生惡變,而且絕大多數都沒有癥狀表現,生長較為緩慢,因此專家都會建議定期觀察即可,除非膽固醇性息肉脫落成為膽囊結石的一部分,出現吃完東西後上腹脹滿,右上腹隱隱作痛等表現,影響了患者的生活作息,可尋求手術方式解決。」

另外兩種腺瘤性息肉和腺肌症則不同了,均建議手術治療,「像腺瘤性息肉是一種真正的膽囊腫瘤,而且會慢慢的長大有癌變的幾率,數據統計高達10%,因此為避免癌變出現,一旦發現腺瘤性息肉都建議手術治療。」

「而腺肌症和腺瘤性息肉需要手術切除的原因不同,腺肌症是由於膽囊黏膜和肌肉層的增生與憩室造成,在超聲下可以明顯的看到一條『彗星尾巴』狀,是一種良性的增生疾病,臨床上很少出現癌變,但由於容易和膽囊癌相混淆,所以最好是手術切除。」

膽囊息肉出現下列情況都建議手術切除!

雖然膽囊息肉多數為良性,沒有任何癥狀不適,可保守治療,但現實情況是,當我們照超音波時,很難從外觀上去辨認息肉屬於膽固醇性息肉還是腺瘤性息肉或腺肌症等,一旦混淆,極有可能出現嚴重的後果,發展成為膽囊癌,預後很差。

因此專家建議當膽囊息肉難以抉擇時,如果滿足以下四個條件中的任意一個,都建議手術治療:

1、息肉最大直徑≥1cm,尤其屬於單發息肉;

2、息肉最大的直徑雖然小於1CM,但定期觀察後發現息肉快速增長,增長幅度大於2MM;

3、患者有膽囊息肉且合併急、慢性膽囊炎;年齡超過50歲,合併有膽囊結石;

4、在超聲檢查下,發現膽囊息肉血供豐富,懷疑癌變者。

曾寧提醒,如果患者初次檢查膽囊息肉小於1cm,一定要在3個月後或者半年進行一次複查,如果息肉大小沒有變化,在延長至半年或一年複查一次,

如果屬於單發息肉,且大小接近1cm者,則最好再進行超聲造影檢查,進一步確診,無論如何發現膽囊息肉先不用過於擔心,可到肝膽狀況門診進行確診再說。

對於膽囊息肉,我有問題要問?

不少患者認為不吃早餐是導致膽囊息肉的原因,對此專家表示,有一定的道理,因為如果不吃早餐,晚上分泌的膽汁無法充分被利用,一直存留在膽囊內,滯留時間過長,有可能刺激息肉的形成或者使已經有的息肉變大,變多,因此規律飲食是一項預防膽囊息肉的有效措施。

很多人聽說要手術切除不免「心慌慌」,但目前並沒有針對性強的藥物來預防或者治療膽囊息肉,因此,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的辦法,而一旦選擇了切除膽囊,患者則需在術後1-2個月內,飲食上以低脂、易消化的食物為主,避免消化不良的出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