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表達課丨想聰明地講道理,該學一學《世說新語》

小編有話

2014年開播的綜藝節目《奇葩說》,讓公眾認識到言語表達的力量,捧紅了一群「辯論咖」,也讓「會說話」成為行走江湖的一項高級技能。

身為普通人,我們當然不奢望成為像馬東、蔡康永那樣「口吐蓮花」、金句頻頻的大神,但無論是職場還是課堂,工作還是生活,都免不了有動用言語智慧、以言服人的時候。

如何修鍊說話之道?除了上口語交際課,最好的方式就是翻書。不少古代經典作品都記載了人們交際中的巧妙話語,為我們提供了範例——《世說新語》就是其中代表。這本書記錄了東漢後期到魏晉間名士言行,今天,我們與大家分享其中的四個言說故事,學學如何聰明地講道理。請看——

在魏晉時代,清談之風大行,不僅要求士人們言談寓意深刻,見解精闢,而且要求言辭簡潔得當,聲調抑揚頓挫,舉止瀟灑自如。於是就出現了許多言辭簡潔有力、巧妙得體、機警有趣的論辯故事。

類比推理,巧辯服人

庾穉恭為荊州,以毛扇上武帝,武帝疑是故物。侍中劉劭曰:「柏梁雲構 ,工匠先居其下;管弦繁奏,鍾、夔先聽其音。稚恭上扇,以好不以新。」庾後聞之,曰:「此人宜在帝左右。」

故事大意 劉劭,博聞強識,善觀察品評人才。庾稚恭任荊州刺史時,向晉武帝進獻羽毛扇,武帝懷疑這扇是用過的。劉劭說:「柏梁台(漢武帝所築,在長安城——筆者注,下同)那樣高大的樓台,是工匠先住在裡面;管弦齊奏,也是知音的人和樂工們先審察它的音。稚恭進獻扇子,是因為它好,不是因為它新。」庾稚恭後來聽說這件事,便說:「這個人適合在皇帝身邊。」

劉劭先拿柏梁台,繼而用管弦來比附舊扇,指出前二者具有共同的特點並得出結論:許多好東西都是別人使用過的。在此基礎上指出,這把扇子即使是舊扇,也是好扇。這是運用了類比推理的方法。

Tips

類比推理是論辯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即將相似的事物拿來比附,使人認同要證明的事物特點。我們在實際辯論中,如果能恰到好處地運用類比推理,將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事例得當,論證有力

南郡龐士元聞司馬德操在潁川,故二千里候之。至,遇德操採桑,士元從車中謂曰:「吾聞丈夫處世,當帶金佩紫,焉有屈洪流之量,而執絲婦之事?」德操曰:「子且下車。子適知邪徑之速,不慮失道之迷。昔伯成耦耕,不慕諸侯之榮;原憲桑樞,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則華屋,行則肥馬,侍女數十,然後為奇?此乃許、父所以慷慨,夷、齊所以長嘆。雖有竊秦之爵,千駟之富,不足貴也。」士元曰:「仆生出邊垂,寡見大義,若不一叩洪鐘,伐雷鼓,則不識其音響也!」

故事大意 與諸葛亮齊名的謀士龐統,年少時樸實愚鈍,曾趕了兩千里路去拜訪司馬徽。龐統正巧遇上司馬徽在樹上採桑葉,就在車裡對司馬徽說:「我聽說大丈夫處世,就應該做大官,辦大事,哪有壓抑長江大河的流量,去做蠶婦之事的?」司馬徽說:「你姑且下車來聽我說。你只知道走小路快,卻不擔心迷路。從前伯成寧願回家種地,也不羨慕做諸侯的榮耀;原憲寧願住在破屋裡,也不願住達官的住宅。怎麼會是必須住在豪華的宮室裡,出門必須肥馬輕車,左右要有幾十個婢妾侍候,然後才算與眾不同呢?這正是隱士許由、巢父感慨的原因,也是清廉之士伯夷、叔齊長嘆的來由。就算有呂不韋那樣的官爵,有齊景公那樣的財富,也是不值得尊敬的。」龐統說:「我出生在邊遠偏僻的地方,很少見識到大道理。如果不叩擊一下大鐘、雷鼓,那就不知道它的音響啊。」

司馬徽一口氣就徵引了多個典故,都是針對龐統提出的觀點而說的。

伯成:據說堯做君主時,伯成子高封為諸侯;後來禹做了君主,伯成子高認為禹不講仁德,隻講賞罰,就回家種地。

原憲:孔子弟子,字子思,據說,他在魯國的時候很窮,住房破破爛爛,用桑樹枝做門上的轉軸,他不求舒適,照樣彈琴唱歌。

許由:傳說中的隱士,堯想讓位給許由,許由不肯接受。

巢父:許由的朋友,堯也想把職位讓給他,他也不肯接受。

伯夷、叔齊:商代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兄弟倆互相讓位,不肯繼承,結果都逃走了;後來周武王統一天下,兩人因反對周武王討伐商紂,不肯吃周朝的糧食,餓死在首陽山。

呂不韋:秦時丞相,據說他曾把一個懷孕的妾獻給秦王子楚,生秦始皇嬴政;嬴政登位後,尊呂不韋為相國,號稱仲父。

齊景公:春秋後期齊國的君主,《論語》中說齊景公有四千匹馬,可是他死了以後,人民覺得他沒有什麼德行值得稱讚。

(小編感言:真的很多,感覺自己好沒文化……)

伯成、原憲、許由、巢父、伯夷、叔齊都是古代高義之士,他們的事跡具有無可辯駁的力量。司馬徽還舉了呂不韋和齊景公的例子作為反證,批駁龐統的話顯得無懈可擊。這些事例,多得讓聽者嘆服其才華,龐統只能讚歎不絕,稱司馬徽的話如大鐘、雷鼓之音,振聾發聵。

Tips

恰當運用事例進行論證,能增強說服力,關鍵是要記憶並選取適當的例子,以便有的放矢,同時還可以採取正反論證的方法,使對方無法反駁。

巧用比喻,避實就虛

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故事大意 徐孺子,東漢時期著名的高士賢人,年少便有辯才。徐孺子九歲時,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對他說:「如果月亮裡面什麼也沒有(經書中說,月中有兔、蟾蜍等),會非常明亮吧?」徐孺子說:「不是這樣。好比人的眼睛裡有瞳仁,如果沒有這個,一定看不見。」

這個故事中,徐孺子並沒有直接回答問題,而是避實就虛地把著眼點放在事物的有無上,而捨棄月亮在什麼情況下才更亮這個問題。這樣就在無形之中將不便回答或無法回答的問題偷換掉,使對方在摸不清狀況的時候愉快地接受答覆。

徐孺子用人的眼睛比喻月亮,用瞳仁來比喻月中之物,非常形象貼切,讓人能馬上領會說者的意思,還能讓道理在比喻中變得淺顯易懂。這種修辭手法在實際論辯或演講中具有其他修辭手法無法替代的功用。我們無法知道問話人到底是不是故意刁難徐孺子,但徐孺子的回答令人非常滿意,並且顯得大大方方、有禮有節。

Tips

我們在論辯時如能找準著眼點,避實就虛,就能避開無法回答的問題,且使別人信服。

靈活曲解,力挽狂瀾

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系此多少。帝既不說,群臣失色,莫能有言者。侍中裴楷進曰:「臣聞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帝說,群臣嘆服。

故事大意 裴楷,西晉時期重要的朝臣,也是稱著一時的名士。晉武帝剛登基時,用蓍草占卜(古代帝王用蓍草占卜來預測帝位能傳多少代),得到「一」。晉武帝是通過搶奪才登上帝王之位的,現在占卜的結果是「一」,自然心虛不已,煩躁不安。群臣也嚇得臉色發白,沒人敢出聲,場面十分尷尬。誰能救這個場呢?裴楷進言道:「臣聽說,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安寧,侯王得到一就能做天下的中心。」武帝一聽,十分高興,群臣都讚歎而且佩服裴楷。

《老子》第三十九章中有一段話,說的是古來得道者,天得道就清明,地得道就安寧,神得道就靈驗,山谷得道就充盈,萬物得道就生長,侯王得道就使天下安定。《老子》中,「一」一般指「道」。裴楷靈活運用了這個「一」,將《老子》中的「一」變作數字「一」。裴楷並非不知道《老子》中的「一」應理解成「道」,只是他靈活曲解「一」來應對尷尬場面。這樣既能挽回晉武帝的面子,聽起來也順理成章,毫無矯飾之意。

Tips

靈活應對是論辯者必備的素質之一,即面對不同情況能馬上作出回應,並且順理成章,絲毫不顯做作。從裴楷的例子中不難看出,「腹有詩書」方能做到左右逢源,相信這對有志於提高論辯才能的人不無教益。

除了上面的四個故事,《世說新語》中還有許多充滿論辯智慧的表達,我們應繼續挖掘,以便更好地學習說話之道。

(本文改編自《語言文字報》2019年7月24日文章《巧言說理 妙語論事 ——〈世說新語〉中的論辯技巧》,作者:天津市武清區城關中學/鄭毅)

今日互動

你有什麼說服人的好技巧?

留言和我們分享吧

(一個好消息:每天的頭條文章後都有互動提問,每周小編會根據互動次數、留言質量和點贊數,選出一位「金牌讀者」,於周日公布結果,並送上驚喜小禮物一份。快來參加我們的互動吧!)

看完就點一下吧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