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民國老課本治愈了我,育兒焦慮不翼而飛

導言:他們飽讀經典,深諳人性,以簡單純淨的筆觸,將家國情懷、自然風物、人生況味、行為規範潛移默化在孩子幼小心靈。

作者:皎潔的後青春時代


春節期間到一位文友大兄家小聚。在典雅拙樸的書房,我被一套《老課本,新閱讀》深深吸引,入迷到嫂嫂連聲呼喚就餐,都聽不到了。

民國老課本治愈了我,育兒焦慮不翼而飛

這是一套經過整理後的民國時期的小學課本。經有心人長期搜集,精心整理後出的一套收藏型的稚子必讀書籍。“上有信念,下有常識,小學課本集二者於一身,於滄桑百年後愈見純真”。讀來猶如與智者促膝,與稚子嬉戲,仿佛在森林氧吧般神清氣爽,心中的躁鬱焦慮不翼而飛。

這是一種久違了的安詳質樸熨帖,與當今孩子課本的華美冰冷和功利浮躁,形成了鮮明對照。

著名科學家錢學森曾發出過天問:“為什麽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

除了教育體制,教師隊伍的問題,還有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我們的教材出了問題。

  1. 時代色彩過於濃厚。建國以來的學生課本經歷過無數次增補刪減,但始終跟時代太緊,幾乎等於縮小板的成人教材。近幾年,隨著編輯者國際視野的擴展,課本中的智慧小孩,中國孩子越來越少,金發兒童越來越多,民族文化自信成為稀缺。

  2. 成人視角。按照社會發展對成人的要求,對孩子們進行教化,培養出跨國公司需要的的白領。一個清華學霸在演講之前,曾悄悄谘詢一個很欣賞他的評委老師,內容是關於自己畢業後從事什麽行業的問題。清華何時成了職業職業學校了?說好的情懷眼界,大人物搖籃呢?

  3. 教材成了應試機器養成程式。小編曾多次到中小學課堂聽課。當聽到優美的名篇名著,被老師肢解成“段落”,“中心”,“常見題型”等應試技巧,而不能完整誦讀欣賞時,內心一片悲涼。孩子從小就只有升學一個目的,天真美好的童年生活變成單一的作業和應考,於是就培養出越來越多的廢物和白眼狼。

在浮躁功利風氣下,孩子們變得越來越看不透,走不進,管不了。家長變得越發困惑焦慮。

當我被眼前的《老課本,新閱讀》吸引住那一刻,我確信,我找到了培養國民好孩子的聖經,一劑治愈家長焦慮的良藥。

  • 貼近生活,還原人間煙火中孩子應有的樣子。

民國老課本治愈了我,育兒焦慮不翼而飛

“竹幾上,有針,有線,有尺,有剪刀。我母親,坐幾前,取針穿線,為我縫衣。”生動鮮活的場面,寥寥幾筆白描出來,簡潔洗練。在母親角色被外賣和淘寶分割殆盡的今天,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的意境多麽鮮活靈動,孩子對母親的感恩和敬重會被刻進腦海,融進血液。

  • 孩童視角,在日常點滴中明白責任與擔當。

《清明節》原文:“清明節這一天,父親帶我去上墳,到了祖父祖母的墳前,父親行禮,我也行禮。”家庭文化教化由父親的親自帶領傳承下來。

《路旁有果樹》原文:“路旁有果樹。兄弟二人過之。弟欲采樹上之果,兄曰:‘不可,果樹有主人,不可妄取也。’沒有居高臨下的說教,沒有起承轉合繁文縟節,平白明淨,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和心理特點。

  • 大儒傾心,星光閃耀。蔡元培,葉聖陶,朱自清,豐子愷等都是民國時期的教育文學藝術大家。他們飽讀經典,深諳人性,以簡單純淨的筆觸,將家國情懷,自然風物,人生況味,行為規範潛移默化在孩子幼小心靈。

  • 安靜平和,清新雋永。最近《舌尖上的中國3》受到熱捧。為什麽人們對《舌尖》上宣揚的煙熏火燎,蒸煮熬燉的傻大笨粗的生活方式津津樂道呢?無非是,生活在水泥森林高壓力下的人們,對傳統生活方式的安寧自在的無限向往。《老課本,新閱讀》裡傳達的就是這樣一種男耕女織,父慈子孝,祥和美好的小農經濟美好畫卷。讀來讓人感到久違了的踏實親切。

  • 切口小,格局大。

看似兒童生活的平凡瑣細,實則蘊藏著恢弘的格局和深遠的教益。

“開學了,我們選舉班長。誰得的票最多,誰就當選。”

司空見慣的班級活動,透露出民主,平等的世界視野;

民國老課本治愈了我,育兒焦慮不翼而飛

“瓶中有果兒,伸手入瓶,取之滿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貪多,則拳可出也。”

動作,行為,情緒,對話,情節曲折,字畫皆優,教益躍然紙上。我想,那些貪官們要是小時讀過這篇課文,心理早就刻下“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教訓,掌了權就不會那麽貪了吧?

當我們為孩子不聽話著急,為不知如何教育孩子焦慮,

別急,讀讀《老課本,新閱讀》吧,你會感到清風拂面,焦躁頓消;

讓孩子讀讀《老課本,新閱讀》吧,在簡潔明快的童心童趣中,

對孩子進行人格構建,性格塑造;

親子共讀《老課本,新閱讀》吧,

我們不可能回到那個時代,但可以在老課本裡,做一回“民國的孩子”。


(擴展連接為民國老課本的新版)

作者:教育達人,頭條簽約作者

品讀“親子溝通頭條號”,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一起探討有品質的親子溝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