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誰在殺死好萊塢的創造力

作者/蘇打

編輯/冒詩陽

這些天,我們陸續收到了來自好萊塢的“重磅炸彈”。

先是迪士尼宣布黑人歌手HalleBailey擔任真人版《美人魚》主演,引起輿論嘩然。接著英國《每日郵報》爆出黑人女演員拉什納·林奇將取代詹姆士·龐德主演新“007”系列電影。

此外,萬眾矚目的漫威新階段計劃,又釋放了兩顆“重磅炸彈”,娜塔莉·波特曼將回歸《雷神4》並出演“女雷神”,梁朝偉將在全亞裔主演陣容的超英電影《上氣》中飾演反派。

顛覆認知的黑人、亞裔、女性拿下“頭部”角色,似乎表明好萊塢正在進行大變革。

外媒QuestionMore公開提出質疑,稱這種變革不過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懶惰”。打著“多元化”的名號,將老故事移植到新的族群身上,目的是為了循著老路,迎合快速增長的多元化觀眾趨勢,實現快速盈利。而不是對所謂的多樣性和包容性感興趣,更不是真正的創新。

上述報導還一針見血地指出,如今好萊塢越來越害怕把錢花在未經檢驗的“創意”上,翻拍或開發IP續集電影泛濫。如果足夠多的觀眾不再為這樣的IP大片花錢,才能將這種懶惰的“創意”扼殺在搖籃裡。

隨著近些年大片廠計劃翻拍與IP續集電影數量上升,好萊塢不再原創的論調此起彼伏。就在幾日前,經過重映的《復仇者聯盟4》終於取代《阿凡達》登頂全球影史票房冠軍,似乎象徵著以超英電影為代表的IP電影成為新的標杆,原創的時代已經遠去。

《阿凡達》官推慶祝《複聯4》奪全球影史票房榜首

票房數據卻潑下冷水。《復仇者聯盟4》引領下的上半年,《哥斯拉》《黑衣人》等重量級IP雲集,但北美電影票房卻不升反降,同比下滑9.4%。票房下降的寒潮持續至暑假,Comscore數據顯示,北美今年暑期電影票房增長比2018年同期慢了7%,同比降幅近10%。

“這是把雞蛋放進同一個籃子的必然結果。”北美分析師Jeff Bock在Verity的相關文章中回應暑期票房降溫的現象。他認為現在的好萊塢電影就像是流水線作品,不再深究故事,不再冒風險,不再有任何改變。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好萊塢必須要做出改變”是很多外媒呼籲了很久的事情。但啟用女性、黑人、亞裔主演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一成不變的好萊塢電影背後,是制度與模式的長期積弊。大片廠固化的製片人權力中心製,傳統白人男性主導的好萊塢創作,導演、演員等人才輸送體系的封閉,使整個體系的創造力出現斷層。

好萊塢人才大斷層

加州大學UCLA《好萊塢多樣性》調查報告顯示,向好萊塢大片廠輸送人才的三大經紀公司幾乎把持著北美頭部院線電影。經紀公司的導演佔比從2011年70%增長到2016年的88%,而且2015-2016年變化甚微,進入一個平穩的霸權時期。

然而,三大經紀公司簽約的有色人種導演僅有11.3%,在頭部院線電影中,有色人種的導演佔比常年不足20%。報告顯示在450多名好萊塢高管中,96%是白人,87%是男性,平均年齡為65歲。擔任導演職位的白人佔比82%,男性佔比 94%,而編劇是88%的白人和87%的男性。

不難看出,正是這些年齡偏長的白人男性主導著好萊塢創作。這與北美社會人口發展實際情況背道而馳,2016年的人口普查中,白人佔比已經下降至61.3%,有色人種已經增長至將近40%,名義上的“少數族裔”大有成為取代白人成為“多數族裔”的趨勢。

可見,好萊塢重視少數族裔電影創作的大方向並沒有問題,但啟用黑人、亞裔演員只是隔靴搔癢,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對年紀偏長的白人男性主導的創作人才結構“動刀子”,才是變革的核心問題。長期以來,他們主導下的好萊塢製片模式與審美,讓整個好萊塢人才出現斷層。

2015年Vulture的一篇報導中,指出2005-2015年的10年間,好萊塢未能產出像過去的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傑克·吉倫哈爾和瑞恩·高斯林一樣標杆性男演員,他們都曾在未滿25歲時獲得奧斯卡提名。

2005-2015年獲得奧斯卡提名的25歲以下演員名單中,女演員數量高達15位,其中詹妮弗·勞倫斯、布麗·拉爾森、西爾莎·羅南等曾多次提名奧斯卡。而男演員們,僅有3位提名。這就是為什麽,我們總能看見好萊塢的“老少配”情侶,年輕的女演員總是搭配大她一輪的男演員,比如勞倫斯就在25歲時,搭檔了40歲的布拉德利·庫珀出演《烏雲背後的幸福線》。

《烏雲背後的幸福線》劇照

年輕男演員的成長速度明顯跟不上女演員的更新迭代。安妮·海瑟薇就曾擔憂地表示,自己的地位正在被24歲的年輕女演員搶走,但是30-40多歲的男演員不會遇到這樣的問題。

如此扭曲的創作人才構成,幾乎是好萊塢各個工種的常態。近些年,我們可以看到好萊塢不斷地任命女性或是少數族裔扮演重要角色,比如擔任超英電影的導演。黑人導演瑞恩·庫格勒導演了全黑人陣容的《黑豹》全球攬下12億票房,似乎讓人看到了少數族裔佔據主導權的希望。

但實際上,白人男性主導的好萊塢製片大體系不變的情況下,吸納的仍然是符合白人審美且“聽話”的少數族裔。《黑豹》不過是換了背景與膚色的流水線上的超級英雄電影,“黑豹”與“鋼鐵俠”一樣坐擁令人吃驚的家財,出身人設與黑人現實脫鉤。

所以不止是少數族裔的問題,更多的富有創造力導演都因不遵循如此故事套路與拍攝模式被拒之門外,導致了人才的大斷層。

製片人中心製扼殺創作者

淪為“老頑固們”維護利益的手段

過去十年中,有太多富有才華的作者導演,從大片廠的頭部項目中“撤退”,鬧得不歡而散。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注意到以超英電影為代表的IP大片,越來越傾向於非知名導演執導。

曾多次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的大衛·芬奇,2016年高調宣布離開迪士尼《海底兩萬裡》項目,並抨擊殺死影片的是“迪士尼的企業文化”。後來迪士尼啟用《金剛狼2》的導演詹姆士·曼高德,稱這是一個比大衛·芬奇更靠譜的選擇。

大衛· 芬奇因《搏擊俱樂部》拿獎時

以“血與冰淇淋三部曲”在獨立電影界富有盛名的導演埃德加·賴特,2014年因創作分歧退出漫威《蟻人》項目,直言漫威方要求其大量修改劇本釀成“悲劇”。後來《蟻人》被佩頓·裡德接盤,埃德加·賴特稱他永遠不會看《蟻人》這部電影。

《瘋狂的麥克斯4》導演喬治·米勒原本要執導DC《正義聯盟》,但在選角階段就與製片協會發生分歧,而被迫叫停……

幾乎所有知名的獨立導演,都與大片廠的頭部IP項目無緣。一些是因為他們本身排斥,除了超英電影或是翻拍IP,沒有別的項目供選擇。另一些,就是上述導演,因為創造分歧而退出。“鬼才導演”昆汀·塔倫蒂諾就曾坦言自己有《星際爭霸戰》情結,為此撰寫了一部R級的《星際爭霸戰》電影劇本,但片方派拉蒙卻遲遲不敢許諾該項目。

固化的製片人中心製,似乎正在成為扼殺好萊塢創造力的一個枷鎖,成為年紀偏長的白人男性代表的“老頑固們”維護既有利益的手段。

好萊塢的人才輸送體系已經變得非常固化,這些“老頑固們”不斷從聖丹斯電影節為代表的獨立電影圈裡尋找“聽話”的類型片導演,低成本驚悚恐怖片成為超英電影的新寵。

《活死人黎明》編劇詹姆士·古恩成為了漫威《星際異攻隊》導演,以《電鋸驚魂》系列聞名的導演溫子仁成為了DC《海王》的導演。

如今,漫威找到了因《騎士》獲得多項獨立電影獎的華人導演趙婷執導《永恆族》,DC找到了因《海上浮城》獲聖丹斯提名的華裔導演閻羽茜執導《猛禽小隊》。這些初出茅廬的獨立導演,能夠擔此重任,很難說不是大片廠體制下的“聽話者”。

趙婷與閻羽茜

《好萊塢報導》刊載的一篇名為《改變好萊塢的一件事,會是什麽?》的調查中,有好萊塢的管理者的答案是“改變創作者與所有者之間的權力關係”,使創作者能夠製作出不同於今天市面上所看到的大片續集模樣,實現好萊塢的“重生”。“我相信這種權力改變會引領好萊塢的複興,我們都會為此感到驕傲。”

以史為鑒,好萊塢變革迫在眉睫

如今的好萊塢,創造力的匱乏有目共睹。從產出數量上來看,2008-2018年10年間,大片廠的製片數量有逐年下降的趨勢,與之相反的是以Netflix為代表的流媒體產出影片數量,成倍增長,而類型多樣化遠勝大片廠電影。

從《紙牌屋》到《黑鏡》《愛,死亡和機器人》,Netflix似乎總能不斷製造出,受到年輕人追捧的爆款作品。

TVshow包括為Netflix和Hulu製作的節目;Studiomovies包括迪士尼、華納兄弟、環球、派拉蒙、福克斯和索尼發行電影

數據來源:FX(節目); 美國電影協會(電影); MoffettNathanson(訂閱者)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上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好萊塢大製片廠瀕臨破產,到了必須要革新的時候。

當時好萊塢內憂外患的處境,與現在類似。陳舊的好萊塢製片模式生產出的電影,越來越不符合時代背景與主流觀眾審美,票房日益萎縮。與此同時,好萊塢面臨電視行業的衝擊與威脅。

在二戰期間持中立態度的美國政府,讓整個好萊塢創作陷入固步自封的境地。雖然免受戰爭摧殘,但美國社會動蕩與政治醜聞不斷,從越戰到“水門事件”等,而此時的好萊塢大片廠還在斥巨資拍攝《埃及豔後》《賓虛》這樣華而不實的大片,最後票房都一一慘敗。

與此同時,戰後百廢待興的各國開啟傾向於現實的製作浪潮作品。受到意大利新現實主義與法國新浪潮的影響,好萊塢誕生了《邦尼和克萊德》《計程車司機》《美國風情畫》等影片,吹響了變革號角,開啟新好萊塢時代。

《邦尼和克萊德》劇照

如今好萊塢的頂級導演馬汀·斯科賽斯、喬治·盧卡斯就在這一時期,嶄露頭角,為後來的好萊塢商業製作輸送新鮮血液。

當時好萊塢與電視的關係像極了現在與流媒體的關係,大銀幕與小銀幕的競爭。好萊塢大製片廠起初只是把電視當作一個發行渠道,後來,電視台開始直接買斷了一些大片廠無法上院線的B級片,慢慢培養自己的電視電影製作人才。

半個世紀後,以Netflix為代表的流媒體采取的如出一轍的策略,吸納了阿方索·卡隆、馬汀·斯科塞斯等一批好萊塢頂級的創作人才。

以史為鑒,好萊塢已經到了不得不做出改變的關鍵時刻。不斷遇冷的北美票房,正在給“老頑固們”敲響警鍾。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