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畫家林容生作品:坊巷吹來“無聲的風”

天上的雲,聚著,又散了,那是因為有風的緣故。樹上的葉子綠了,搖曳著,那也是因為有風的緣故。水波蕩漾著,花開了,那還是因為有風的緣故。沒人知道風的形狀、風的色彩、風的聲音,但我們置身於山水自然之中,總能感覺到風的存在……當風有了靈性的時候,它是五行五色的。萬物之形即是風之形,萬物之色即是風之色。當一切都被我們用筆墨丹青凝固的時候,風是無聲的。無聲的風,是一個美麗的夢!

——林容生《無聲的風》

初讀《無聲的風》,很有可能會產生一種錯覺,作者是一位作家,但他其實是一位畫家。

林容生,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專職畫家。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福建省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

1958年,林容生出生在福州三坊七巷。由於父母收入微薄,年幼的林容生由外婆帶大。外婆受過好幾年私塾教育,會作律詩、小楷毛筆字寫得很好,給了他最初的文化熏陶。在外婆帶領下,他第一次與中國傳統山水畫結緣。有一次去拜訪舅公龔禮逸——彼時福州書畫界名流,首次看見他用毛筆在宣紙上作畫。年幼的林容生雖看不懂筆墨溝壑的奧妙,但那“奇妙”的畫畫方式及舅公案頭上五顏六色的瓶瓶罐罐,都深深震撼了他。

而真正讓他找到藝術世界中那片精神家園的,卻是福州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它由三個坊、七條巷和一條中軸街肆組成,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古建築遺存之一,有“中國城市裡坊制度活化石”的美稱。

林容生在三坊七巷一處老屋裡前後居住了34年,他家南面的窗對著鄰居後花園,老桑樹常常探著嫩芽伸進自己屋內。夏日夜晚,月光透過搖曳的枝葉灑在白色的院牆上,透過小小的窗口,林容生欣賞到了大自然給予的不同韻致。

除此之外,老屋還帶給他一雙發現美的眼睛。由於身體孱弱,林容生主要在老屋範圍活動。幼小的他發現:透過東邊窗望出去,不同斜面的大屋頂一片連著一片,曲線流暢的山牆有節奏地起伏,屋脊牆邊幾顆細弱的小草隨風飄搖,形成了線與面、靜與動的對比與和諧。

從此,林容生憑借自己的天賦和努力,用畫筆為自己畫出了未來與夢想。成為畫家以及畫作特點的原因,林容生曾表示,是他小時候生活的坊巷培養了其文人的氣息。

2000年左右,林容生聽聞三坊七巷將要大規模的拆遷改造,出於對自小生存環境依戀的本能,他一口氣畫了數量眾多的相關題材作品,取名《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系列作品35幅,堪稱是林容生最具個性、最富情感深度和精神意蘊的代表性作品。該系列將福州的三坊七巷、民俗風情等,以抒情性質納入畫面,簡寥而又深沉,洗練而又豐富,洋溢著一股清新雋永的恬逸境界。

作品的背後,展現的是林容生個人內心濃濃的鄉愁,他把對故園的眷戀、舊夢、難以割捨的柔情、童年時光的回味等匯聚成內涵豐厚的繪畫意象,觸動人心本色。

中國畫家洪惠鎮評價《三坊七巷》:一座蒼苔斑駁的庭院、貼著紅聯的門洞、窗前或牆頭養著盆花、偶爾簷下掛個鳥籠、門道裡停輛自行車、園裡宅後種些花木或菜蔬、藍天白雲倒映在屋前池塘……日光熹微,沒有風,也沒有人影,時間凝固了,一切籠罩著悠閑、恬靜與平和的濃鬱情調,那是一種令人嚮往的桃源境界。

然而它卻不是文學虛構,是畫家深入生活,面對真實的農居產生的詩意感受。或者說,他用藝術篩選淨化了生活真實,把它們釀成醉人的春醪。

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也說過,林容生的作品有著讓人感到親切的意境和可以步入的空間,他以傳統的“大景山水”結構為基點,在畫面中著重表現“身臨其境”的感受。他把生活過的福州三坊七巷化作藝術,以對話之心,以朗淨之筆,造南園巷陌民居之境,把自己與文人一樣嚮往的理想生活依次緩舒。

看《三坊七巷》,仿佛林容生走過的坊和巷都是詩意桃源。其實三坊七巷擁有的坊巷製的規劃架構,一軸幾坊的景觀格局,最適宜勾勒出居住環境的古韻風雅。

地靈而人傑,三坊七巷是“閩都名人的聚居地”。林則徐、沈葆楨、嚴複、陳寶琛、林覺民、林旭、冰心、林紓等大量對中國近現代進程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皆出自於此,使得這塊熱土充滿了特殊的人文價值和不散的靈性及才情,成為了福州的驕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