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滿足=傷害?愛孩子就從學會滿足孩子需求開始

『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夏天去哪裡玩最涼爽?當然就是玩樂一體式商場!

芽芽最近時常和芽芽媽去商場裡玩,一會看見淘氣堡要玩,一會看見玩具店要買玩具,芽芽媽表示家裡的玩具都堆成山了,可不能想要什麼就買什麼了,可是芽芽偏不!拿著玩具不撒手,倔強的要命啊!售貨員又極力推銷,芽芽媽一個老母親的心又要破碎了......

這樣的場景似乎總是發生在每位爸爸媽媽的眼前吧~

我們總是在強硬拒絕孩子和無條件滿足孩子之間權衡著,到頭來倒霉的不只有爸爸媽媽受傷的小心臟還有空空的錢包。

每次帶孩子出去玩一趟,不花個二三百的都沒辦法回家,還不算上給孩子額外報名的各種各樣的培訓班、特長班等等,所以現如今很多父母覺得養育一個孩子真是靠錢堆出來的。

這些花在孩子身上的消費到底是剛需還是非剛需呢?

每當孩子提出一個需求,如果你也有能力滿足,到底要不要滿足呢?

近期熱播綜藝《我們是真正的朋友》中,小S女兒艾莉申請要買一件1000多塊的衣服。但小S認為女兒才13歲,根本不需要穿這麼貴的衣服,小孩子還會長高,隨便買便宜的就好了。

小S在節目中更是直言「我跟她們說過超過一千就不能買!」雖然,最後大S以獎勵艾莉舞蹈比賽得了第一為由,將這件衣服送給了侄女,但節目一播出,小S不讓孩子買名牌的話題就上了熱榜。

有網友回應:

「別看小S在舞台上瀟灑奔放,私底下真的很親民,這種做法太接地氣了,贊!」。

也有網友提出質疑:

「既然一件衣服在父母力所能及的範圍內,孩子的要求又不過分,為什麼不滿足呢?」

當然,這個問題不僅僅明星會碰到,我們普通家長也經常碰到啊!

關於到底要不要滿足孩子這個問題,匈牙利病理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師——瑪格麗·馬勒的研究或許能給我們一些建議:面對孩子的需求,不同年齡階段需要區別對待

瑪格麗·馬勒專註於自我發展心理學研究,她將孩子成長分成了不同階段:

0-2個月是自閉期

2-6月是共生期

6個月-2歲是個體化分離時期

0-2個月:自閉階段或自閉期

在這個時期,孩子和外界幾乎是沒有交流的,用心理學專業術語說:這個階段的孩子和客體是不建立關係的,他們完全是靠本能和反射來生活,而父母要做的就是無條件滿足

2-6個月:共生期

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覺得母親是自己的附屬,母親的存在就是自己的存在,母親的疼痛就是自己的疼痛。

他們還不能很好的把自己和母親分開,所以這個時期也叫共生期。此時,父母應該立刻滿足孩子的需求,倘若父母故意忽視孩子的需求,表面雖然看不出,但孤獨、失落的情感會進入潛意識。

6個月-2歲:個體化分離時期

6個月後孩子開始變得更加獨立。他們逐漸意識到,我和母親是不一樣的人,也意識到母親和別人是有差別的。

因此6個月之後的孩子看到陌生人會緊張。此階段的孩子行動力大大增強,語言能力也迅速成長,具備了強烈的探索意識和好奇心,越來越像一個獨立的人。

所以在這個階段他們會與父母產生衝突,會有自己的需求。

比如,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容易對手機、pad、電視等設備上癮,從而沉迷虛幻世界,對於這些相關的需求,父母則需要堅定而和善的拒絕。

不要擔心孩子不配合,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會「認真考慮、傾聽」來自外界的反饋。他們會根據這個反饋調整自己的行為。

至此,到底要不要滿足孩子這個問題我們就搞明白了,不是全部滿足,也不是完全拒絕,而是分年齡、分情況有方法的滿足

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有四點需求一定要被滿足:

(1)被愛的需求

(2)被聆聽的需求

(3)被理解的需求

(4)獨立的需求

被愛的需求

被愛的需求是從寶寶一出生就有的本能,無論多大的人都是需要愛的。對於小寶寶來說更加需要,在愛的環境中他才能夠更好、更健康、更快樂的成長。

  • 爸爸媽媽每天都要拿出一定時間認真的陪伴寶寶,陪孩子時最好不要拿手機。
  • 如果工作緊,陪孩子的時間特別少,也要利用好碎片時間,問問孩子最近發生什麼有意思的事情,給他一個大大的擁抱!
  • 二孩的家庭,在照顧二寶的同時,不要忽略了對大寶的關愛,不讓讓他覺得爸爸媽媽都愛二寶不愛他了。

一些家庭是老人看孩子,而父母一回到家裡就玩手機打遊戲,卻不看孩子。爸爸媽媽越不看孩子,寶寶就越不喜歡爸爸媽媽!這種父母真該反思自己,父母的愛是任何愛都替代不了的。

被聆聽的需求

孩子小會喜歡什麼都跟家長說,在孩子說的時候,千萬不要厭煩,認真的傾聽是對孩子的尊重,在他說完之後,家長給出反應,而不是敷衍塞責,讓孩子失望。

被理解的需求

我們成人在做什麼事情或者做決定時,肯定希望被別人了解,被肯定。孩子也是一樣,因為他小,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很可能不按常規出牌。

作為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做法。如果他做的不好,家長可以委婉的說出來,幫他改正做得更好,而不是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獨立的需求

孩子在成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就想著自己做一些事情,只要在安全的範圍內,家長要應允孩子的這種要求,而不是替他包辦一切。

學吃飯

家長還是儘早讓寶寶自己學吃飯的好,不要因為怕弄髒就不允許。他這樣會覺得特別有意思,而且更愛吃。嫂子家的孩子上小學了在家吃飯還要喂呢,真是不能理解......

自己做決定

孩子在2歲左右的時候,到了意識敏感期,有了自己的想法,家長不要強行的糾正他的做法,因為你越強行,他反而變本加厲。

家長要準許他的一些做法,比如自己選衣服,即便是搭配不好看也可以穿啊!

如果過度滿足或從不滿足孩子需求會怎樣呢?

1、過度滿足的最終結果是貪得無厭

有句古話叫「慣子如殺子」,當家長對孩子有求必應,無條件滿足孩子一切需求時。

就相當於剝奪了孩子在成長道路上歷鏈的機會,更掐斷了孩子對慾望克制的培養。

這樣的家長就成了孩子成長道路上的障礙。

大家還記得那個日本留學五年,從未勤工儉學,每月張口找母親要7000元生活費的汪佳晶嗎?

就是因為母親一味的滿足,讓他決定這一切理所應當。當母親無法繼續提供生活費後,他選擇將刀揮向母親。

於是造就了轟動一時的「留學生機場弒母」案。

2、從不滿足只會帶來性格缺陷

心理學家哈裡·哈洛的恆河猴實驗恰好能說明這一點。

哈洛將剛出生的小猴子,放進隔離籠子裡養育,同時還放入了一個可以餵奶的鐵絲猴子和一個觸感不錯的絨布猴子。那些由假猴撫養大的猴子不能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性格極其孤僻。

動物實驗表明:很多動物都有及時回應孩子情感需求的天性。這些情感上的安撫使得動物寶寶們的情感得到及時的滿足,情緒也比較平穩,成年以後有更好的社會性。

人也是一樣,心理學家馬勒曾說:「一個人遭受的創傷性的事件和創傷性的養育越早,成年後的精神障礙和疾病越嚴重」。

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遇到一些挫折,年幼的孩子還不具備使自己的情緒平復下來的能力。所以長時間不滿足,會影響孩子的情緒,時間一長便會造成性格缺陷。

面對2歲以上孩子無止境的需求,家長到底應該怎麼做?

首先,幫孩子制定一些規則

盧梭說:「你知道用什麼辦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那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孩子由於大腦發育不完善自控力比較差,就會有許多並不必要的需求,所以此時需要家長輔助孩子們確認哪些需求可以滿足,哪些需求必須放棄。

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家庭會議,制定規則,建立規則意識。

但幫孩子制定規則時需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孩子制定規則,「」更多的是一種壓製,而應該和孩子一起商量,讓孩子有參與感,這樣孩子執行起來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個人建議家長們可以採用「家庭會議」的方式和孩子共同探究規則。

其次,拒絕滿足,但不能拒絕孩子

上周末和同事去逛街,同事帶著4歲的女兒,小姑娘一路都很聽話,但走到商場玩具區時看中一個艾麗莎公主,同事覺著有點貴,不劃算,誰知女兒非要買!

小姑娘越哭越凶,同事的脾氣也上來了,決定不理她,眼看孩子都快哭抽了 ,同事才心疼的抱起女兒。小姑娘一句話,讓我這個老阿姨都紅了眼眶:

「媽媽,我不要艾麗莎了,你是不是不愛我了?」

現在很多育兒書都教父母「冷處理」、「堅持原則」等,但他們忽視了所謂的原則。

冷處理都是孩子未經參與過而父母一方獨定的方法。教育的基石其實是愛,父母可以拒絕自己認為過分的要求,但卻不應該拒絕孩子對愛的期待。

最後,不和孩子做條件交換

「我要看電視!」

「那你先把飯吃完!」

這樣的對話生活中經常出現,我們經常在滿足孩子需要的同時,和孩子交換條件。

兒童心理行為研究人員發現,如果一個孩子每一個需求,都需要和父母去交換一個條件才能滿足,那麼孩子便認為需求滿足起來太難了,因此,一旦有機會滿足,他就會盡情釋放。

就比如,很多家長不讓孩子喝飲料,但逢年過節走親訪友又不得不喝,這時只要孩子逮到機會就會抱著飲料瓶子不撒手。

交換條件的滿足會讓孩子覺得,我想得到的東西一定要失去一些什麼才可以換到,或者必須要經過對抗才能獲得。

懷有這樣信念生活的孩子,即使真的擁有了想要的東西,也會非常沒有安全感,很難平和的享受生活。

最後,再來看看小S不讓女兒買衣服這件事,其實13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在媽媽明令禁止的情況下,她還來爭取媽媽的意見,說明孩子真的很尊重媽媽。

同時也說明,孩子對這件衣服的喜愛程度,這種前提下,不妨試著滿足孩子,這不僅不會讓孩子得寸進尺,反而會促進親子關係。

芽芽媽寫在最後

其實,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幫助孩子和自己分析事情再做判斷,一味地滿足容易驕縱孩子,得到的太容易就不會去珍惜,當沒法滿足孩子時和孩子說清楚,並且告訴為什麼,站在孩子的角度,和孩子一起去面對得不到的失落。心平氣和地陪孩子釋放情緒,孩子也會理解父母的行為,慢慢地也能接受有些需求是不能被滿足的。

『本號原創內容,未經授權任何平台不得轉載,違法必究』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