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李煥英”背後的長考:中國電影為何大而不強?

  歡迎關注“創事記”的微信訂閱號:sinachuangshiji 

  文/愚老頭

  來源:錦緞(ID:jinduan006)

  牛年春節檔結束了。票房是真的火,火山爆發的那種火。

  根據國家電影局的數據,截至2月19日0時,2021年春節檔總票房累計超90億,刷新了春節檔全國電影票房紀錄。這個數據,同時還刷新了全球單一市場單日票房、全球單一市場周末票房等多項世界紀錄。 

  在疫情的壓抑下,院線等來了久違的春天。《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佔據了80%左右的春節票房,其中《你好,李煥英》憑借口碑後來居上,票房反超《唐人街探案3》,目前累計票房超過40億,如果最終票房能夠超過53億,賈玲將登頂全球票房最高女導演。 

  看上去欣欣向榮,形勢一片大好。 

  但其實,這只不過是開歷史的倒車。我們春季檔的這兩部電影,內容為王沒錯,但卻都是逆電影工業化的產物。

  我們從電影這種娛樂方式的基礎出發,電影的本質是什麽? 

  觀眾、從業人員、監管,每個人心裡都有自己的哈姆雷特,都有自己的定義。但在我看來,所謂電影,是用代表最前沿技術的聲學和視覺效果,挑戰人類想象力的極限。 

  為什麽在娛樂圈,有電影咖大於電視咖的潛規則,就是因為電影代表著極限的藝術,連帶著電影演員也水漲船高。 

  電影,是真正的高科技。要用最前沿的視聽效果,挑戰人類想象力的極限。而只有工業化,才能保證視聽技術的不斷迭代,進而將人類最瘋狂的想象力,完美的呈現在觀眾眼前,這才是電影應該起到的作用。 

  一個問題,內容稀碎,視聽炸裂跟內容炸裂,五毛特效你選哪一個?對於一個國家的電影產業來說,無可爭議的是要保證視聽效果,因為總會有人能講好故事,但是電影工業化的能力,除了好萊塢,現在誰都沒有。 

  春節檔的這兩部片子,《唐人街探案3》主打懸疑偵探主題,《你好,李煥英》溫情懷舊,他們從題材和內容上,跟以往的片子,有什麽進步麽?

  我們現在的電影產業,核心主流是喜劇,本質上是流量變現。幾個票房大碗,徐崢、黃渤、王寶強,代表作以喜劇作品為主,前有沈騰的開心麻花,現在有賈玲的大碗娛樂,都是喜劇演員投身大銀幕,將自身的流量成功變現。

  以前小鮮肉電影被口誅筆伐,現在的喜劇演員拍電影被讚演技,其實二者本質上都是注意力經濟的一種。 

  自古文無第一,更別提你跟娛樂圈的人較真。You can you up, No can no bebe。 

  但我們還真有證據。這是國家電影局網站上的要聞信息欄目。從2017年到現在共有15條新聞,大部分是例行的交流活動和相關政策解讀,關於本行業的專門政策只有一條,就是這個《關於促進科幻電影發展的若乾意見》。為什麽要專門針對科幻電影出政策呢?

  這個政策這麽講,“將科幻電影打造成為電影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點和新動能,把創作優秀電影作為中心環節,推動我國由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頗為耐人尋味的一句話:我們現在電影大國了,可是不強,為什麽不強呢,票房不是上來了麽? 

  這是截至2021年2月22日下午16時,中國影史的前10大票房影片。在工業化水準上及格的,有《戰狼2》和《紅海行動》,流浪地球可以打80分,這才是中國第一部追平好萊塢水準的工業大片。

  《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確實不錯,但我並不認為這完全代表“內容為王”的勝利,相反,高票房的這兩部電影,都蘊含著一定負面作用,因為,這類電影的高票房,會摧毀整個電影價值衡量體系。

  這兩部春節檔電影的高票房可能會向整個影視界傳遞一個不好的價值取向:只要你有一個好點的劇本,集齊最有觀眾緣的演員,你不需要什麽特效,也不需要宏大的世界觀、想象力,就有可能用極低的投入拿到高票房,這就是我們說的,搏一搏,單車變摩托。這會讓我們的電影,永遠走不出賭博的怪圈。 

  為什麽好萊塢電影所到之處,各國電影產業紛紛如風吹麥浪,俯首稱臣?在這個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好萊塢電影都佔到全部電影票房的80%以上,像韓國這種國產電影票房能夠跟好萊塢平分秋色已經算是上上之選,其他的歐洲活在小成本文藝片裡自娛自樂,印度寶萊塢偶爾有些閃光,剩下的國家電影產業面對好萊塢都是躺平任捶的貨。 

  我們通常將這個原因歸結於美國價值觀的勝利,卻沒有看到支撐好萊塢的,美國電影工業化的深厚底蘊。 

  好萊塢的勝利,不是美國價值觀的勝利,而是美國工業化的勝利,是美國獨步世界的高科技產業在電影行業的映射。 

  好萊塢有一整套的電影工業化體系,這個體系的核心特點是標準化的分工體系,從劇本、攝影、製作、動作、特技到後期、宣發,都有明確細致的流程,各個部門之間的利益經過多年的博弈之後形成了一個合理的分配比例,利益均沾,高度綁定。

  這個體系保證每一部影片都能以最基礎的水準呈現的觀眾面前,上不封頂,但下有底。這種體系下出爛片的概率要遠遠那種小於作坊式的電影產業。 

  好萊塢電影工業化最直接的外在體現就是電影特效。我們常說的國產電影五毛特效,倒是真的沒有委屈現在的這些電影,絕大部分的國產電影,特效費用一般都不到製作費用的10%。

  好萊塢大片中,視效費用甚至可以佔到全部製作費用的80%。也就是在這種高投入的背景下,才出現了《阿凡達》這種史詩級,開歷史先河的大片。

  可以這麽說,工業化的電影產業水準,比製造氫彈的能力還稀缺,是真正的大國重器。 

  我們有14億人口,有世界上最大的電影市場,不缺票房,也不會缺好故事、好段子,唯獨缺的是深度的工業化。否則,不管你是暑期檔還是春節檔,只要放開好萊塢大片,國產電影就會像一盤沙,風一吹就散了。 

  我還是希望能看到大製片的大片,哪怕情節稀爛,至少還能看個製作特效。至於你說邏輯、深度、講故事的水準,高等數學有邏輯,你看麽?大學哲學有深度,你喜歡麽?《故事會》隨便一篇,都能把故事講圓。說到底,沒人想去大影院陶冶智商接受再教育,大家就是去圖一樂。 

  不過對投資者來說,這些都不重要了。電影行業不是一條好賽道,很多年前邱國鷺就已經講了,現金流和定價權,是電影行業的硬傷。電影行業現金流極差,稍有風吹草動就容易元氣大傷,哪怕工業化之後,定價權也掌握在導演和演員手裡,他們的薪酬總會漲到剛好讓電影製片方不怎麽賺錢的水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