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汪受傳教授談手足口病從濕熱疫毒論治

隨著氣象逐漸轉暖,我國各省份已經陸續進入手足口病高發期(每年4~7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預測2018年手足口病流行強度可能高於2017年。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的2018年4月全國法定傳染病疫情數據顯示,2018年4月全國手足口病報告病例已激增至11萬例,約是3月上報手足口病例數的4倍。進入5月後,多省手足口病患兒的就診數量明顯增多。

小編溫馨提示: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是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要注意勤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接下來,讓我們認真學習著名中醫兒科專家汪受傳教授治療手足口病的寶貴經驗,以積極應對手足口病疫情。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HFMD)是由感受手足口病時邪引起的急性發疹性傳染病,臨床以手足肌膚、臀及口咽部皰疹,或伴發熱為特徵。患病人群以嬰幼兒為主,夏秋季節多見,大多數臨床癥狀較輕,少數也可發生病毒性腦炎、腦膜炎、病毒性心肌炎、肺水腫等併發症,甚至引起死亡。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組16型(Cox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71)為多見,感染後對同型病毒能產生較持久的免疫力。

近些年在國內頻繁暴發手足口病疫情,引起廣泛關注。我國古代沒有「手足口病」的病名記載,但古籍中有關「時疫」「瘡疹」「濕溫」等的大量論述,對我們今天認識本病是有一定借鑒價值的。我在2002年首次將手足口病寫入了《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兒科學》,提出了中醫學對於本病病因病機、辨證論治的系統認識,認為手足口病因感染濕熱疫毒產生,治療當以解毒化濕為基本原則。

(一)濕熱疫邪辨病因

手足口病好發於夏季,以手、足、口部皰疹為臨床主要癥狀,易於造成流行,符合濕熱疫邪致病發疹的基本特點。

造成手足口病的發病,應包括外因及內因兩方面原因。外因責之於感受手足口病濕熱時疫之邪,內因在於小兒臟腑嬌嫩,衛外機能低下。濕熱疫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蘊結肺脾,肺失通調,脾失健運,濕熱邪毒外透肌膚,上熏口咽,出現手足肌膚、口腔黏膜皰疹,發為手足口病。

(二)肺脾二經論病機

本病病位在肺脾二經。肺主通調,為水之上源;脾主運化,為水谷之海。時疫邪毒從口鼻而入,先犯肺衛,鬱遏肺氣,肺失宣肅,故症見發熱、咳嗽、流涕等;繼犯脾胃,濕熱困遏,脾運失健,胃失和降,見噁心、嘔吐、納呆、泄瀉等症。

濕熱熏蒸,發於四肢肌膚,則為手足皰疹;上熏於口咽,則見口咽部皰疹。多數患兒此後邪毒漸減、正氣漸復而結痂。少數患兒因疫邪毒厲,在濕熱蒸盛階段邪毒梟張,正氣不支,則易轉成變證。感邪深重,肺失宣肅,通調失司,水氣上凌,閉阻肺氣,損傷心陽,則出現邪傷心肺證;若邪毒化火,內陷心包,引動肝風,則形成邪陷心肝證;若邪毒浸漬,壅遏經脈,營衛受阻,筋脈失用,則形成濕熱傷絡證。

少數年幼或感邪重篤者,也可因邪毒熾盛,直陷營血,毒不外達,皮疹偶發或未發時即出現變證。

(三)臟腑濕熱辨輕重

手足口病以臟腑辨證為綱,根據病程、發疹情況及臨床伴隨癥狀以區分輕證、重證。

輕證為濕熱疫邪犯於肺脾,內蘊後蒸發肌表則手足掌心及口腔部皰疹,疹色紅潤,稀疏散在,根盤紅暈不著,皰液清亮。邪犯於肺者,見低熱、流涕、咳嗽;邪犯於脾者,見噁心、嘔吐、泄瀉;心脾積熱者,尚伴心煩躁擾、口痛舌乾、流涎、拒食,並見舌質紅、苔薄黃、脈數等症。

重證因疫邪毒烈,濕熱蒸盛,除見手足掌心、口腔部皰疹外,四肢、臀部亦可累及,且疹色紫黯,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現,根盤紅暈顯著,皰液渾濁,身熱持續,煩躁口渴,舌質絳,苔黃膩,脈滑數等。

本病若是邪勢梟張,正氣不支,則易於轉成變證。邪毒內陷心肝,見高熱不退,煩躁譫語,疹點稠密,疹色渾濁紫黯,甚或神昏、抽搐,舌質紅絳,苔黃起刺,脈數有力;若是身熱未退,頻咳氣急,胸悶心悸,不能平臥,煩躁不寧,面色蒼白,甚至唇指青紫,肢厥冷汗,或咯吐泡沫樣血痰,舌質黯紅,舌苔白膩,脈沉細無力,則為邪犯心肺;若見面色灰白,四肢厥冷,汗出脈微,是心陽虛衰之危象;濕熱流走損傷經絡,則肢體萎軟無力,步履維艱。需要注意的是,變證患兒也有以全身癥狀為主,皰疹少見或未見者。

(四)常證變證論施治

手足口病的治療以解毒化濕為大法,但須及時發現變證的發生,積極救治。常按以下方法分類證治。

1. 常證

(1)邪犯肺脾證:低熱或不發熱,或有流涕咳嗽、納差噁心、嘔吐泄瀉,口腔、手掌、足蹠部皰疹,分布稀疏,疹色紅潤,根盤紅暈不著,皰液清亮,舌質紅,苔薄黃膩,脈浮數。治以宣肺解表,清熱化濕。主方甘露消毒丹加減。

(2)濕熱蒸盛證:身熱持續,煩躁口渴,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手、足、口部及四肢、臀部皰疹,痛癢劇烈,甚或拒食,皰疹色澤紫黯,分布稠密,或成簇出現,根盤紅暈顯著,皰液渾濁,舌質紅絳,苔黃厚膩或黃燥,脈滑數。治以清熱涼營,解毒祛濕。主方清瘟敗毒飲加減。

(3)氣陰兩傷證:皰疹漸退,食欲不振,神疲乏力,唇乾口燥,或伴低熱,舌淡紅,苔少或薄膩,脈細。治以益氣健脾,養陰生津。主方生脈散加味。

2. 變證

(1)邪陷厥陰證:高熱持續,頭痛煩躁,嗜睡易驚,肢體抖動,甚或神昏譫語、肢搐項強、雙目上視,舌質紅絳,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有力。治以解毒清熱,息風開竅。主方清瘟敗毒飲合羚角鉤藤東加減。

(2)邪傷心肺證:壯熱不退,胸悶心悸,咳頻氣急,鼻翼煽動,張口抬肩,口唇發紺,咯吐白色或粉紅色泡沫痰,舌紫黯,脈沉遲。治以瀉肺逐水,溫陽扶正。主方己椒藶黃丸合參附東加減。

(3)濕熱傷絡證:肢體痿軟無力,活動受限,肌肉鬆弛,甚或癱瘓、吞咽困難及嗆咳,或伴低熱,胸脘痞悶,小便赤澀,舌質紅,苔黃膩,脈濡數。治以清熱利濕,疏通經絡。主方四妙散加減。

病後濕熱清而肢體萎軟無力,肌肉消削,跛行者,以補陽還五東加減以補氣活血、強筋健骨。常用藥炙黃芪、黨參、當歸、桂枝、紅花、地龍、川芎、熟地黃、枸杞子、牛膝、雞血藤、鎖陽、五加皮、鹿角霜等,同時配合推拿、針灸等法治療。

本病濕熱蒸盛證還可用中成藥如喜炎平注射液、熱毒寧注射液靜脈滴注,邪傷心肺證可用痰熱清注射液、參附註射液靜脈滴注。凡變證重症,均應當中西醫結合積極搶救。

《汪受傳兒科學術思想與臨證經驗》,人民衛生出版社,主編:汪受傳。人衛中醫編輯整理。

聲明:文章轉載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權煩請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進行刪除。

誠邀稿件,歡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