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上最混亂的四味葯——漫畫版

之所以把鬱金、薑黃、片薑黃、莪術(é zhú)這四個葯放在一起講,是因為,他們之間關係非常密切,既在於植物學上,又在藥性藥效上。

1.都是一家人

先講講植物方面。

我們平時吃的生薑,大家都以為是根,這其實是錯的,實際上它是莖,不過長得像根而已,我們稱這種莖為「根莖」,即根狀莖之意。

在這根莖四周,會發出一些根,根上有一塊塊膨大部分,這種膨大就叫「塊根」

當然,我們平時吃的生薑,是沒有塊根的,但其他一些薑科植物是有塊根的。

比如薑科植物溫鬱金、薑黃、蓬莪術、廣西莪術,都長有塊根,我們將這些塊根取下來,這就是中藥:鬱金

根莖我們也不能丟掉,把溫鬱金、蓬莪術、廣西莪術根莖取下,蒸煮之後就是中藥:莪術

其中,溫鬱金的根莖如果不經蒸煮,直接生用,就是:片薑黃

而植物薑黃的根莖,蒸煮切片,就是中藥薑黃。(注意,片薑黃和薑黃不是一種葯)

2.區別在哪裡

四味葯的藥性非常相似,都是活血化瘀,兼能行氣之葯,但它們也略有區別,我們的重點,就是理清其中的不同。

鬱金

鬱金是這四個葯中,唯一一種寒性葯。

它入肝、心、脾、胃,但更偏向入心、肝。

鬱金可活血行氣,又主入心、肝,故胸中、兩脅氣滯血瘀產生的脹悶、疼痛,或是痰濕、濕熱瘀堵,它都能通開。

而鬱金性寒,所以心、肝氣滯生熱,導致煩躁的時候,用它邊行散邊清熱,非常的合適。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鬱金的行散,是一種偏沉降的行散,與柴胡那種偏升提的行氣不同。

這種特點,對治療那些氣血逆亂上行,或氣滯血瘀引起的衄血、吐血、閉經等等,非常有效,統統可以降泄下去。

但鬱金喜歡通行於臟腑間,肢體、經絡的血瘀,它很難幫上忙,並不是萬金油式活血化瘀,因此,跌打損傷、風寒濕痹導致的瘀滯,不推薦用鬱金。

薑黃

薑黃與鬱金相近,可以對比著學習。

薑黃性溫,也入肝、心、脾、胃,不同的是它更偏入脾胃,而鬱金偏入心肝。

相似的是,薑黃也主行於臟腑之間,不擅長通行肢體、經絡的瘀滯。能入四肢,驅風濕痹痛的是片薑黃,而教科書似乎把這一點搞混了,把功勞歸到了薑黃名下,是不太合適的。

薑黃的活血行氣之力比鬱金強,以致於有人稱之為破血行氣,所以不僅治腹中的血瘀、氣滯、痰濕,對症瘕積聚這樣的強敵,也有效果。

薑黃行散方向也是向下的,所以氣逆、閉經等等,統統都能降泄下去。比如肝經寒凝,使人氣血不暢,月經遲遲不來,就可以用薑黃來通一下。

如果有個病人,胸腹疼痛,腹脹不舒,左關弦緊,舌體紫暗,可以判斷是個血瘀氣滯,肝經寒凝,克伐脾胃,這就可以用薑黃,既活血行氣,又疏肝散寒,調暢脾胃。

要是另外一個病人,胸腹疼痛,心煩意亂,左關弦數,舌體紫暗,那就是肝鬱化火,血瘀不暢,更適合用鬱金活血、行氣、清熱,而不宜選薑黃。

片薑黃

我以前天真地以為片薑黃是薑黃的切片,這顯然是錯的。

薑黃是薑科植物薑黃的根莖,就算是切成片,也該叫薑黃片;片薑黃是薑科植物溫鬱金的根莖。

片薑黃大抵是明清之時開發出來的一味葯,跟薑黃比較相似,都是活血行氣,但是薑黃主要入胸腹中,而片薑黃主要入肢體、經絡。

所以,脾胃、心肝的血瘀,應選薑黃,肢體的風濕痹阻,跌打損傷,應選片薑黃。著名的升降散,裡面的薑黃不能用片薑黃。

不過,片薑黃治肢體疼痛、痹阻的作用還是比較弱,只能做輔助用,還是要靠乳香、沒藥、雞血藤這些來挑大樑。

莪術

莪術的特點就兩字:猛+廣。

剛才我們講了鬱金、薑黃,一個偏入肝心,一個偏入脾胃,一個柔和一個稍猛。

莪術就沒這麼多講究,心肝脾胃都能入,既治臟腑又治肢體,而且力量很猛,已經突破了活血行氣的範疇,被稱為大破氣血。

既能治肝鬱氣滯經閉,也能治脾胃脹悶積食,既能治臟腑、胸腹的氣滯血瘀,也能治肢體經絡的跌打損傷。

除了以上的初級氣血問題,症瘕、積聚這樣的氣血凝滯之極,同樣能消。

現代受到莪術能消症瘕的特點,也用它來治療某些腫瘤,據說效果是不錯的,完全沒有放療化療之類的副作用。

總之,莪術就是這幾個薑科藥材之集大成者,記住這點準沒錯。(同樣,氣血兩虛之人也最忌用莪術)

3.使用禁忌

所有行氣活血葯,都會在行氣活血的同時,損耗氣血。除了其中的幾個個例:當歸、丹參、雞血藤,它們在活血之餘兼能補血;香附,耗氣的副作用偏小。

所以在使用以上四葯,和其他行氣活血葯時,有兩點注意事項:一是氣血虛弱之人禁用,二是要配伍少許補益葯。

氣血兩虛之人,越行氣活血越虛,越虛氣血越停滯,就形成了越行散越瘀的尷尬局面,這種時候就不要再繼續行散了,選個合適的補益劑,配一點行散葯輔助即可。

而正常人用這些行散葯,短時間內也沒什麼問題,但若用藥時間久,或是用了薑黃、莪術這種勁比較大的,往往配一點補藥,如當歸、白朮,是很有益處的,既能保護正氣,又提高化瘀的效率,何樂而不為。

4.歷史上的糾結

如果你翻閱古籍裡關於薑黃的記載,往往會發現一個問題:

這……到底是寒還是熱……

之所以產生這種現象,是因為古代資訊技術不發達,古人將植物A命名為薑黃,100年後,人們誤將植物B認為是薑黃,又過100年,人們又把植物C誤認為是薑黃。(薑黃屬植物長得都很像)

久而久之,每代人總結薑黃的藥性,就產生了大量分歧和矛盾,全是因為大家描述的是不同的植物。

同樣的問題,還發生在鬱金身上。

經過數日的調查比對,苦學植物分類,大體得出了一個結論。

鬱金:古代的鬱金只有一種來源,現代鬱金有多種來源

唐代——明代,那時所記載的鬱金,皆是植物薑黃的塊根,即今天所謂的黃絲鬱金。

明代中後——至今,鬱金漸漸出現多種來源,除了將薑黃的塊根作為鬱金,溫鬱金、蓬莪術、廣西莪術這三種植物的塊根也取做鬱金用了。

值得注意的是,古人發現,黃絲鬱金藥效要強於溫鬱金、蓬莪術、廣西莪術上的鬱金,各位有條件的話,也盡量使用黃絲鬱金吧。

薑黃:古代的薑黃有多種來源,現代薑黃只有一種來源。

唐代——宋代,那時的薑黃,既可以是薑黃的根莖,也可以是溫鬱金、川鬱金、莪術、廣西莪術的根莖,甚至是長在地裡三年之久的老薑,也算薑黃,真是混亂至極。

所以大家對薑黃藥性描述混亂,真是情理之中。

好了,以上四葯,全都明了了吧~

播放GIF

播放GIF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