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他,從海上來 | 專訪海洋石油攝影師杜鵬輝

海洋石油攝影師|杜鵬輝

石油,被稱為“工業的血液”、“黑色的金子”。自從19世紀中葉人們開始從地下開採石油以來,石油在世界上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已成為當今世界上舉足輕重的戰略物資。大到國家的工業、農業、交通、國防,小到每個人的衣食住行,全都離不開石油。

然而,隨著陸地常規油氣資源的減少,海洋油氣則成為未來油氣行業發展的重要領域。尤其近年來國家以技術更新推動能源結構優化,人們對海洋石油一詞已經不再陌生,但同時,卻也很少有人能完整講述海洋石油開採利用的全過程,海洋石油在大眾眼中依舊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恰是為了揭開海油神秘未知的一面,攝影師杜鵬輝用他的鏡頭捕捉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震撼的瞬間:由海上自然人文環境到海油工人作業面貌,再由感人的親情故事到至深的家國情懷……

杜鵬輝將海油人的故事以影像的形式展現我們面前,並用他獨特的視角闡述了大海上人、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關係。

海洋石油從開採到利用都要經歷哪些過程?海油人的作業生活是否真如外界所言極具危險?

油氣資源向人類社會輸出的背後,蘊藏著哪些人的心血和智慧?又背負著怎樣的責任與危難?

國家地理攝影大賽專訪攝影師杜鵬輝,讓我們沿著影像的印記去探尋海洋石油行業,發現那歷久彌新、熠熠生輝的石油精神。

海油人: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海上的生活比較單調但又特別有趣,於是我開始想做一些有意義的事,去記錄一下這種單調又有趣的生活。所以我最終選擇了攝影。”杜鵬輝緩緩講述著他在海上的見聞所感。

杜鵬輝,塘沽人,是一位海上采油平台機械師。曾就讀於太原理工大學,主修機修設計製造、副修攝影影像,畢業後便來到了中海油,而今年恰好是他加入中海油的第十年。

回憶起最初出海的日子,杜鵬輝不禁感歎,雖然海上的氛圍如舊,但是這十年間他失眠的現象卻越來越嚴重了。“海上的生活跟陸地的生活完全不一樣,那種緊張感是陸地生活體會不到的。”

勘探鑽井、平台采油、遊輪運輸、工廠煉製,這是海洋石油從開發到產品產出的全過程。在完成好本職工作的基礎上,出於對紀實攝影的熱愛,杜鵬輝便將鏡頭對準了這過程中被人忽視、極少被人了解的“出海族”

高科技、高投入、高學歷,這是“出海族”的共性。但在杜鵬輝眼中,這也導致了矛盾的產生——平台上死板的機器都要由人來操作,日複一日,“三高”面對如此單調的工作是否會略感乏味呢?

“好像俗話說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嘛,那有人的地方就應該有故事。”杜鵬輝喜歡用鏡頭去捕捉矛盾背後人物的故事,或許正是因為“三高”工人的存在,他的攝影才有了更為多元的視角,“我覺得這是最應該去報導的一些東西。”

每天員工都要多次到現場對設備進行檢查,確保供氣的平穩運行

年歲造就了人的底蘊,杜鵬輝拍攝的選題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日漸豐富起來。“一開始是懵懂的,單純覺得海洋環境很有意思,但是拍完的感覺很奇特,各式各樣的事兒都能遇到。”

從最初的風景照片,到後續拍攝采油工人,再到選取親情題材,照片選題變化的過程正記錄了杜鵬輝在鑽井平台上的成長歷程,與此同時,他的攝影作品也打開了海洋石油行業通向廣大群眾的一扇大門,讓更多人看到海油人、走近海油人、了解海油人。

“每一個社會現象的產生都不是偶然的,有著深層的原因,而攝影師正是要去挖掘。身處海洋石油行業的我深深感受到,應該更多的記錄海洋石油人的喜怒哀樂,記錄海洋石油工業發展的時代變遷,記錄環境與能源的關係等等,以真誠的態度、帶著一份責任心去拍攝,讓所記錄的內容成為永恆。”

為香港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能源,這些能源轉化為電能後,照亮了香港的千家萬戶

那年·那人·那些事兒

杜鵬輝作為采油設備管理人員,最開始接觸的就是采油人

出海是件危險的事。采油人上到鑽井平台需要通過急救醫療、逃學生、消防安全等測評,同時完成陸地和海上審批才能出海,從塘沽碼頭坐上十個小時的運輸船,或是坐一個小時的直升飛機就能到達渤海的鑽井平台。

在這裡工作也是件極具挑戰性的事。出海跟陸地以28天為周期貨替倒班,28天是海上工作的生理和精神極限;平台和陸地實行晝夜倒班製,早班從早上7點到晚上7點,夜班是從晚上7點到第二天早上7點。

杜鵬輝用攝影的方式記錄下了“那年、那人和那些事兒”。就是在如此危險和壓迫的環境中,采油人在各自的崗位重複著單一的工作,也只有內心足夠強大、無比堅韌的采油人才能在崗位上堅持下去,為國家能源的儲備奉獻自己的青春。

平台員工拉起了自製的條幅

黑色油泥赤色情懷

《黑色油泥赤色情懷》是杜鵬輝拍攝洗艙工工作的一組作品。

洗艙工是活躍在海上的一支重要隊伍,所有海上石油生產設施的清洗作業都由他們完成。尤其是FPSO(海上浮式儲油裝置)洗艙作業要在充滿油氣的貨油艙內進行,並且要靠人力將幾千立方米的油泥從十幾米深的艙底清理出來,其工作艱苦可想而知。

洗艙作業是有風險的,在密閉的容器內,高溫、炎熱、黑暗等客觀條件對攝影師而言也是一種考驗,只有像杜鵬輝一樣真正培訓過的職業人員才能出海拍攝。

為了拍攝工人們最自然的情緒狀態,杜鵬輝基本上都會把相機藏在懷裡,或者掛在脖子上藏著、趁著工人們不注意抓拍一張。“我盡量不去擺拍,雖然抓拍到很一些比較好的瞬間還是挺不容易的。”

他在惡劣環境下堅持完成了拍攝,對於他來說,攝影最重要的是把握住真實性。“跟大家融在一起可以消除很多的顧慮,這深深拉近了我與工人們之間的距離,我也因此能更接地氣地拍攝,記錄下底層石油人的真實工作狀態。”

雖然清洗的工作很辛苦,但洗艙工卻很樂觀,在現場繁重工作的間隙,總能聽見他們工作時的號子聲和爽朗的笑聲,他們用積極樂觀的態度來迎接每天的工作,在黑色的油泥中展現著愛崗敬業、積極奉獻的赤色情懷。

穿越驚濤來看你

在中國海油,有一群特殊的“出海族”,他們分布在中國海的數百個由油氣平台、浮式生產儲油裝置和作業船構成的海上設施上。海上28天、陸上28天的輪班讓他們無法履行一個家庭頂梁柱應有的責任,家中包括生老病死在內的一切事情,他們有時都無法及時參與,或僅僅做一個“瞭望者”。

家屬眺望著遠去的平台

然而公司組織的一個家屬開放日活動,給了這些家屬跨越太空距離與自己親人重聚的機會,杜鵬輝的《穿越驚濤來看你》便生動記錄下了這些讓人動容流淚的瞬間。

鑽井工人在元宵節的時候給家裡發送祝福簡訊

在拍攝現場,當一名員工短暫與親人團聚後回到自己崗位時,他的孩子瞬間眼淚奪眶而出。看到這一幕時的杜鵬輝用最快的速度按下了快門,這也是他第一次含著眼淚拍完照片。“我盡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去過多的摻雜個人情感,客觀真實講述他們的故事,也是我的故事。”

家庭永遠都是海上石油人心中的軟肋

原來那時,杜鵬輝的太太剛生寶寶不久,有了寶寶之後,他才清楚地感受到做父親和做老公的一些情愫。“拍攝不僅是在反映別人,還要反映你自己內心。”他將置身感受到的感情孕育其中,最終才完成這組令人潸然淚下的作品。

”想不到,你們工作環境這麽艱苦。“這是母親見到兒子說的第一句話

海與人的融合

海洋石油開發是世界上公認安全風險最大的行業之一,層雲積聚、波譎雲詭之下,鑽井平台孤立於大海之上,大自然的壓迫感在這幅作品中儼然而生,令人生畏。

這也是杜鵬輝渴望記錄的、海洋石油員工所處的工作環境。“人們真正想看的是海與人的一種融合,而這種照片往往能讓讀者有更深的感受。”

黑雲欲摧 我自巋然

除了對壯闊海洋環境的描繪,我們還可以看到更多人與海洋和諧共存的畫面,這也要歸功於中國海油對石油安全開發、科學探索和環境保護的注重。

“到了捕魚季的時候,鑽井平台周圍會有很多的漁船,晴空萬裡下漁民自顧適然地捕著魚,綠色采油讓他們無所憂愁,那種感覺特別好。”杜鵬輝說。

逐夢深藍

不了解歷史的人,便很難讀懂杜鵬輝的這組《逐夢深藍》。

上世紀七十年代,各國勘探船不斷湧入南海,南海石油資源爭奪日趨激烈。為了打開南海開發的局面,我國不斷從國外引進和定製海上大型裝備,“南海一號”鑽井平台就是其中之一,它是我國為開發南海引進的第一座鑽井平台,而它上了年歲之後,便被派遣到渤海的鑽井平台。

不過令人費解的是,杜鵬輝是一名海上采油工人,和“南海一號”的鑽井工人不在一個平台,也不是一個工種,那麽他是怎麽完成拍攝的呢?

原來,杜鵬輝抽出了576天的午休和晚上休息時間,想方設法只為去平台拍攝“南海一號”。有時為了拍下一張片子,他甚至會足足等待7個小時。

然而,隨著他對“南海一號”了解的加深,他拍攝的內容也不僅局限於一些艱辛難耐的海油人工作場景。他在拍攝時還會刻意用傾斜構圖的方式,展現出石油工人心靈深處的動蕩不安,講述他們的奮鬥情懷和現實困境。

杜鵬輝說,他要通過這組圖片告訴人們,在這個娛樂至死、消費主義橫行的年代,還有這樣一條老船和這樣一群人,始終在弘揚暗含自我犧牲之義的石油精神,始終走在建設海洋強國的路上。

被社會遺忘的海油人

常年漂浮在波瀾壯闊的大海上,遠離了世事的喧囂,這些生活在鑽井平台上的海油人“遺世而獨立”。然而,在忘卻世憂的同時,他們也很擔心自己會被當成“異類”、被社會所遺忘,或者是脫離了社會、被時代發展的洪流所淹沒。

海上石油人

這也正是杜鵬輝在環境如此惡劣的鑽井平台上堅持攝影的緣由。“我的老師跟我說過,攝影最重要的就是你的價值觀、你的思想。你所拍攝的任何東西都代表你自己的思想,你的思想越高尚,那麽你的作品也就越高大。”他回憶道。

杜鵬輝這麽多年的堅守,就是在努力讓世人讀懂海油人的生活,讀懂為了國家能源奉獻青春的這樣一批人。

海油員工長年住在這樣的海上“孤島”

“28天輪班,海油人過的是不是正常人的生活?”他問。

“很多海油人在回到家中都有自己的副業,他們也都有七情六欲,每個人的狀態不一樣,對於家庭處理的方式也不一樣。”在杜鵬輝眼中,這群努力活在當下的海油人是平凡而普通的,但與此同時,他們也是高尚而值得敬畏的。

多年對外合作經驗造就了員工隊伍穩定、技術扎實,能夠勝任新的挑戰

現今海上平台的工人都是80後和90後,基本都是很年輕的團隊,有著他們自己的想法。杜鵬輝通過自己的作品向世人揭示了海油人的多面性,他要讓更多人知道,海油人從來都沒有被社會所遺忘。

“之前讀過一本書叫《每一聲快門都憂傷》。想想拍了這麽多照片,看過這麽多的人物,不禁感慨這些工人的命運。所以說我的‘每一聲快門都憂傷’,也時刻伴隨著這些精彩的瞬間,希望我的照片能讓他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同杜鵬輝老師聊天的最後,我們又回到了最初關於攝影的話題:作為一名有著新聞紀實理想的攝影師,今後還想要去記錄哪些特別的場景?

杜鵬輝遺憾地表示,“我覺得年輕真的挺好的。如果時光能倒流,我會記錄更多的東西。現在是互聯網時代,影像傳播的途徑更加豐富了,所以自己也有更強大的動力去拍攝、去表達了。”

“其實對於我來說,作為一個特約記者,能拍到現在這樣已經是超額完成任務了。但是我比較貪心,攝影人可能都比較貪心,未來如果有機會的話,希望能走向南海,去拍南海上的鑽井平台,用我的作品見證我們國家南海開發日漸繁榮的歷史進程。”

2018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專題閱讀

名人專區

2018美國《國家地理》全球攝影大賽中國區

5月17日正式開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