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你手中的那杯跡幸咖啡,真的只是一杯飲品如此簡單?

回顧咖啡的品飲歷史,在二十世紀初興起第一波咖啡浪潮,速溶咖啡技術的簡單便利,使咖啡成為大眾日常消費品。可是,速食文化背後犧牲了質素,沒有了態度,更失去了風味。

直至二十一世紀,咖啡巨頭星巴克伴隨市場全球化掘起。由星巴克帶起的第二波浪潮,不但衝擊了全世界咖啡愛好者消費習慣和價值,更創造了享受咖啡的社交空間,使喝咖啡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

近年,城市人越來越留意咖啡的文化,務求客人可以喝到一杯高質素的咖啡,深入了解咖啡品種、種植產地、烘焙方法及各種沖煮方式。時尚的獨立精品咖啡店佈滿市每個角落,此稱之為第三波咖啡浪潮。

至此,【咖啡】已成為絕大多數的人生活不可或缺的飲品,儼然成為了一種全球性的文化。不管是在咖啡店、便利店、或是在家,在短短的幾分鐘之內,一杯熱騰騰的咖啡就能沖煮完畢,可是你知道手中這一杯咖啡背後蘊藏了多少故事嗎?簡單一杯【咖啡】背後的製作程序以及種類,其實繁雜深奧的很,與發源自中國和日本的【茶道】有異曲同工之妙,並使許多人爭相投入咖啡的世界中而不可自拔。

所以,為什麼你會覺得咖啡只是一杯飲品如此簡單?

咖啡是一種水果,跟世界上所有的水果一樣,它的一生是從一顆種子開始的。從埋進土裡到長成果樹,至少需要二到四年的時間。這幾年的期間,咖啡農必須要細心照顧每一顆咖啡樹苗,尤其是優質而嬌弱的阿拉比卡Arabica的咖啡樹,非常容易受到氣候及蟲害影響,所以必須種植在高海拔地區,還要種植樹木遮陰擋陽,避免強烈日照。


雖然咖啡擁有不短的歷史,但礙於高海拔莊園地勢不平,且採收還需要判斷咖啡果是否成熟可采,除了像巴西有腹地廣闊且平坦的地理型態優勢外,大多其他產區咖啡果一直到現在還是用人工採收。當咖啡產季到來時,咖啡農穿梭在果樹之間,一顆一顆將有明亮紅色的成熟咖啡果實採下後收回廠內做後加工處理。厲害的咖啡果採收員一天平均可採收100~200磅(約45~90公斤)的新鮮咖啡果,看似采量極大,但經加工後僅能產出近20~40磅(約9~18公斤)的咖啡豆,可謂是「粒粒皆辛苦」。

新鮮咖啡果採收後就要儘快被送到加工廠,避免果肉開始腐敗發酵。加工主要有分三大種類:日曬處理法、水洗處理法和蜜處理法。依照地理環境會採用不同的處理方式將果肉及果實做分離後乾燥、或是乾燥後再分離,再依照豆子大小分等級、去殼、去銀皮。概述只要短短幾句話,但實際操作上需要顧慮氣象狀況、氣候變化、基礎設施、人手分配等等複雜問題,整個處理過程短則數天,慢則一個月,每天都必須冒著巨大的失敗風險,稍有不慎都有可能功虧一簣,容不得絲毫懈怠。

烘豆師可以透過生豆進口商取得生豆,或是自己與豆農建立關係,直接與豆農購買生豆。緊接著就是將淺綠色咖啡生豆放入烘豆機,經過烘豆機上電子儀器所記錄的烘焙參數做調整或是依靠烘豆師的豐富經驗觀察豆子狀況決定烘培的熟成度,不同的豆種或烘焙師的風味喜好都會大大影響烘培點的不同,也就是現在常聽見的淺焙(近卡其色)、中焙(近棕色)、或深焙(近深棕色)間的差異。

烘好的咖啡豆就像大家熟悉的樣貌一樣,從烘焙師到咖啡師的手上,咖啡師會依照不同烘焙度、不同風味表現的咖啡豆決定用哪種方式萃取咖啡,咖啡的種類眾多,口味也不盡相同。常見的方式如手沖、意式萃取、法壓、冰滴、冷萃等?。沖煮的方式也會影響口感,例如意式咖啡Espresso採用意式濃縮機高壓萃取咖啡豆的精華。虹吸式採用真空方式分離沸水與咖啡渣。手沖過濾式利用濾紙過濾並經由緩慢倒入沸水溶出咖啡粉的精華。有趣的是,就算是同樣的一批熟豆,用不同的萃取方式或咖啡師的萃取技巧及手法都會得到有明顯差異的咖啡風味。

咖啡不只是飲品,更是生活

對於單純想要提升、解渴、飽腹的人來說,咖啡可能的確只是一杯飲品。但若然你已經開始探究咖啡的品質和享受,那麼它就不再是如此簡單了。咖啡豆從種子,經過遙遠的路途才能輾轉成為你手中的這杯咖啡,在每個環節都需要如此大量的勞力來製造並維持咖啡豆的品質。可想而知若真想要喝到一杯品質好的咖啡,勢必得將其中所貢獻的人力考量在內。當我們開始對於咖啡品質優劣有所意識,不難發現其實它已慢慢發展成為工藝,而非以往認知中不需花太多時間認識的生活必需品。


這裡,是你,是我,是我們的總和,是Lucky Footmark,那是咖啡的咖啡,不需文學作品,不用攝影錦集,不必名人傳說,那就是屬於自己的一段美好時光。

於是,在這令人魂牽夢縈的咖啡香氣中,我學會了嚮往,嚮往著我曾經最初的夢想。

於是,在這般浪漫的咖啡彌香中,我學會了期待,期待著生活給予我的饋贈,期待著沐浴暖暖的冬日,品味著咖啡回甘的那一刻。


播放GIF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