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30元的價格,2次易手,10年沉寂,普通青銅器裡的“中國”

常有人問:青銅器有什麽好研究的呢?青銅器不僅在“神秘獰厲”的審美上給我們以美的享受,更在於它所體現的古代中國工匠高潮的鑄造技術,所承載的嚴密的周禮,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歷史風貌。所以,它不僅受歷代統治者的追崇,也使得一代又一代的學者們付出心血。透過青銅器,我們得以回歸那個士人們常嚮往的上古時代,去追尋中華民族的血脈。而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件青銅器,正與中華民族的血脈息息相關。

一、最早的“中國”

當我們在博物館看到青銅器時,首先關注的一定是它的外表。這件青銅器名叫“何尊”。“尊”是一種盛酒器,“何”則是器主人的名字。整件器物呈橢圓方形,口部是大圓口,底座是方形的圈足,可以看出古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器物的上部是蕉葉紋和蛇紋,主體部分是高浮雕的饕餮紋,眉頭懸翹,巨目咧嘴,像一雙陰綠的眼睛盯著我們;下部則是淺浮雕的大饕餮紋。通體以細密的雲雷紋襯底,散發著神秘可怖的氣息,同時顯示了匠人們高超的製作工藝。

然而我們並不能只看它的外表,它的內在有更重大的意義,精美的饕餮紋並不足以使它成為國寶重器。青銅器最重要的地方在於銘文。上古中國能留下的文字資料非常有限,因為沒有紙和絲綢,人們常把文字留在青銅器、甲骨上,現在流傳下來的先秦文獻時有偽造或者後代儒家理想化的成分,但青銅器不會,青銅器偽造很容易被識別。所以,青銅器銘文對於我們了解和研究先秦有重大的意義。

那我們在何尊銘文中發現了什麽呢?“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當時任上海博物館館長的馬承源先生在給何尊內底除鏽的時候驚喜的發現了122字的銘文。而且令人興奮的是,銘文不僅記載了西周初期營建成周洛邑(今洛陽)的史實,還首次出現了“中國”二字。

當然,西周時期“中國”二字的含義肯定與現在不同。我們根據這個放大的“中國”來理解當時人的思想觀念。其中,“中”是指事字,象徵氏族村落中央飄揚的旗幟,代表部落的政治中心。“口”表示氏族村落的中心廣場,“l”表示旗杆,上下彎曲的四橫象徵飄揚的旗幟。“國”字和繁體字的“國”相比少了一個外方框。左邊的小口表示居住的城邦,上下兩橫表示城牆或壕溝,右邊是“戈”是兵器,代表國家的兵力。我們從“國”字的構成上可以看出上古人們的思想觀念:沒有城池壕溝,沒有城邦,沒有軍隊就不能構成一個國家。何以為尊?我有中國!

當時人認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下的土地都是王的土地,並沒有疆域的概念。所以金文中的中國相當於一個方位名詞,意為“中心、中央”,大致就是指以洛邑為中心的天下的土地。而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因為諸侯爭霸,人們慢慢有了領土的概念,所以,“國”字發展到小篆就有了外邊框。

二、坎坷的身世:30元的交易,差點進化銅爐

這件國寶是怎麽發現的呢?1963年,陝西寶雞的一位農民在上廁所的時候在坍塌的崖面上發現了這件青銅器。後來由於鬧饑荒,便把它賣給了廢品收購站,換得30元。青銅器博物院的工作人員意外的看見了這件何尊,經過幾次周折,博物院以同樣的30元回收了這件國寶,挽救了國寶重器重新熔化為銅液的命運。從此,何尊得以在它主人生活過的地方——寶雞安家,讓駐足於此的人們再次感受三千年前祖先的氣息。

然而,最初人們並沒有意識到何尊內部會有銘文。它在1965年被征集入館之後,只被當做精美的饕餮紋飾的器物陳放,誰曾想10年後他會成為中國的名片,被各大博物館爭相借展。

就這樣,在1965到1975年這10年間,它一直默默無聞,等著一雙慧眼的發現。1975年,馬承源先生在北京籌辦了“全國新出土文物匯報展”,青銅器博物院的何尊便被調往北京展覽。當馬承源看到如此精美的饕餮紋銅器,猜想器內必定有銘文,在剝去何尊內底的層層鏽蝕後,12行122字的銘文便顯露出來。

此後,唐蘭、李學勤、馬承源等一眾的學界泰鬥圍繞何尊寫了一批考釋文章。古文字學家於省吾先生在《釋中國》一文中論證“中國”一詞最遲出現在西周初年,而何尊銘文就是最早的證明。1982年,何尊作為特種郵票發行,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名片,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青銅文化。

三、何尊藏身何處?

何尊銘文被發現後迅速吸引了各國的關注,曾以3000萬美金的保價赴美國、日本等國展覽。2002年,國家文物局印發了《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目錄》,規定有64件文物永遠禁止出國展出,何尊名列其中。如今,它在中國青銅器博物院(寶雞)的眾多珍寶中脫穎而出,成為當之無愧的鎮院之寶,也曾多次“出差”全國各大博物館。

那麽何尊最近在哪兒呢?近日,正值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國家文物局為此準備了“大美亞細亞——亞洲文明展”,何尊作為中國的名片出展。此次聯展首次匯聚全部47個亞洲國家精品文物,集中展現了亞洲多元文化的交融和發展。我們不僅可以在國家博物館看到何尊,長信宮燈,唐代馬銜杯紋仿皮囊式銀壺等國家寶藏,還能看到其他亞洲文明的珍貴文物。所以,文物愛好者們可以奔赴帝都,一睹國之重器——何尊的芳容,連同國家博物館的眾多珍寶,去追溯中華文明的源頭。

文史君說

“國寶”級的文物是中國古代文化和文明的集中體現,但我們的視野不能僅限於“國寶”,而是要以“國寶”為切入點,去了解更多文物的前世今生,從而勾勒出古代中國的輪廓。

參考文獻:

1. 翟慧萍編著,《金石銘周秦》,三秦出版社,2017年9月

2.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 編,《青銅鑄文明》,世界圖書出版社,2010年9月

(作者:浩然文史·投稿作者酒神)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說明外都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我們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歷史文章,懇請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們的账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好的支持!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