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莊子:自由的心靈,是養生的至境

談到養生,現代人比較重視形體的安養,在吃的喝的用的玩的等方面日益講究,但這不過是養身,非養生也。

養生,以莊子的話來說,不僅是形體的保養,更重要的是保全天性,培養活力,安享天年。

子善於用寓言故事說理。

他說,山澤中的野雞,走十步才能啄到一口食物,走百步才能喝到一口水,可是它們並不希望被養在籠子裡面。養在籠子裡面的雞,雖然吃喝無憂,神態旺盛,但並不愉快。這個寓言說明什麽?

養生最根本的,是保全天性。欲保全天性,重要的是心靈的安養。心靈自由,隨順自然,不為外物所縛,精神才可以保全,才可以有真正的愉悅。

庖丁解牛的故事沒幾個人不知道的。庖丁是個屠夫,以解剖牛聞名。

他解剖牛時,像進行藝術表演,他的動作像舞蹈,發出的聲音像美妙的音樂,輕鬆愜意之間整頭牛就被分解完畢了。文惠君問,這麽厲害,技術怎能達到這樣的地步呢?

庖丁說,當我解剖牛的時候,目無全牛,牛的筋骨脈絡了然於心。我用刀時,依照牛自然的生理結構,

順著骨節之間的空隙用刀,以無厚之刃入有空隙之筋骨,“恢恢然其於遊刃必有余地矣”。遊刃有余的成語來源於此。

庖丁之刀,在骨節之間的空隙中運行,用了十九年,刀刃還如新的一般。而好的屠夫一年換一把刀,因為用刀割肉。一般的屠夫三個月換一把刀,因為用刀砍骨頭。

莊子講庖丁解牛的故事想說明什麽?是想說明養生的道理啊!

人心如刀,人間的利益就是肉。人心追逐利益就像用刀割肉。刀再鋒利,肉再柔軟,千萬次切割之下,刀鋒也會受損。

對人間利益的追逐,失之怨天尤人,得之隻恨不足,求的過程中心思忐忑不安,七上八下,就像被架在火上烤一樣,焦躁不已。

人間的是非就是骨頭。人心執著於是非的爭辯,就像用刀砍骨頭,盛氣時趾高氣揚,不可一世,被人戳到了弱點氣急敗壞,惱羞成怒。陷於是非榮辱的競爭比起砍肉來更易使刀鋒卷折。

心想要自由,首先就要放棄對物欲的貪婪。物是生滅變化的,心隨著生生滅滅的外物走了,心靈又怎能安寧?

莊子說:“役物而不役於物。”物質是為了人的生活服務的,如果活著隨著生生滅滅的外物兜兜轉轉,反而做了物質的奴隸。本來可以做主人,卻讓奴隸做了主人,心靈豈能自由?

其次,不能執著於是非。是非的執著對心靈的傷害比起物欲來更甚。世界上的事情有什麽絕對的是,絕對的非呢?

人在世界討生活,無不以自己的眼光來看世界。同樣的一件事,因角度不同、利害差異、感情好惡、學識有別……而產生不一樣的看法。

你非要爭著你的是,否定別人的是,互相辯難,以至於互相攻擊,欲滅別人的是樹自己的威,豈不肝火旺盛,心思擾亂。

這個時候,你的心跟隨著別人的是是非非起起伏伏,豈能自由?一般而言,心的安寧應避免名利的貪婪,這一點人們尚有共識,但因知識的貪婪帶來的危害,人們往往認識不足。

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限的,用有限去追求無限,一定是疲憊不堪。

所謂的知識,這裡指對物理世界的認知。但認識物理世界的規律不同於道。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你要了解物理世界的知識,那是越學越多,無窮無盡。但你要修道的話,反而是減少的,減少你的欲望,你的成見,你的執念。越減越少,以至於無,對道的覺悟自然生於心中。

而“精神生於道”,能夠對道有所覺悟的話,一種安寧的心境自然而然產生。

所以,要修道的話,對知識也不能貪求,一旦貪的話,也會像物欲一樣纏縛你,令心靈不能自由。

莊子並非反對求知,而是提醒你,道不同於物,知識不等於智慧,對道的覺悟與知識的多寡並不是成正比例關係。

讀書多不見得有智慧,懂得多少物理化學的理論公式也不是智慧,能夠悟道、行道,與道合一,才是真的智慧。除了放下物欲、不計是非、破除知識的執念,還要放下生死,才能進入隨順自然的自由境界。

老聃死了,秦失來吊唁,並無多少悲泣之色。老聃的弟子表達不滿,你不是老師的好朋友嗎?怎麽這樣吊唁他?

秦失說,你的老師偶然來到世間,是應時而生,又偶然離開世間,是順命而死。安於時機並且順應變化,哀樂就不能夠進入心中。如果因為老聃的死而傷害自己的本性,不是太不了解老聃了嗎?

莊子說了這個寓言之後,說:“脂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把油脂當柴薪,油脂燒盡了,火卻可以傳下去,不知它何時窮盡。

油脂是形體,火代表悟道的自由境界。

形體有盡,而自由的心靈卻可以代代相傳。不妨放下欲望、是非、執念、生死,讓自由的心靈,隨順自然的起伏,才是養生的至境。

(編輯:西銘)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